摘要:“红军叔叔在遵义开会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如果我穿越回去,能帮沂蒙母亲做些什么?”……在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刘家桥小学的礼堂里,一场由辽宁师范大学“红色薪火”宣讲团带来的《红星熠熠行,薪火代代传》宣讲刚结束,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围住宣讲员提问,
“红军叔叔在遵义开会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如果我穿越回去,能帮沂蒙母亲做些什么?”……在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刘家桥小学的礼堂里,一场由辽宁师范大学“红色薪火”宣讲团带来的《红星熠熠行,薪火代代传》宣讲刚结束,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围住宣讲员提问,稚嫩的脸庞上写满对历史的思考。
为推进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辽宁师范大学“红色薪火”宣讲团聚焦遵义会议精神与沂蒙精神,创新“红色故事+沉浸体验”宣讲模式,自2024年12月起走进大连市4所中小学,通过情景剧、互动问答、手工制作等形式,让600余名学生在“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中感悟红色精神的力量。
一、AI数字人“穿越”历史:科技让红色故事“零距离”
“哇!她真的会眨眼!”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的宣讲现场,孩子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AI数字宣讲员“红星”迅速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这位虚拟讲解者由宣讲团负责人张睿童利用有言3D数字人平台精心打造,通过导入生动的卡通片段,并结合AIGC技术智能生成宣讲稿,让枯燥的历史瞬间变得形象而富有活力。“红星”通过实时智能应答,根据孩子们的提问进行互动,使得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在这数字化的情境体验中,小学生们不仅听到了遵义会议的壮烈史实,更深刻体会到了沂蒙精神中那股不屈与奋斗的力量。
二、《沂蒙小调》响彻课堂:从黔北到鲁南的精神共鸣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当山东民歌《沂蒙小调》的旋律在多功能厅响起,一场跨越山河的红色精神对话就此展开。宣讲团成员付玉与王美淇将乐笛与小调巧妙结合,两人以深情对唱和默契配合的方式,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演绎得既动人心弦又富有时代感。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唤起在场师生对红色记忆的共鸣。宣讲团随即用全屏投影展示沂蒙山与遵义会议会址的对比画面,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跨越地域却依然炽热的红色精神。
三、“大手拉小手”:播撒红色传承的火种
宣讲团不仅“输出”,更注重“唤醒”。在大连保税区青云湖学校,宣讲团积极开展“红星宣讲员招募”活动,宣讲团成员蔡佳奕、李沛衫、隋欣茹、徐子涵、张家乐在讲解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在活动中,小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踊跃表达自己的感悟。从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体会,到对“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的遵义会议精神的理解,孩子们不仅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更立志将这种精神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用孩子们的语言重述党史,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青云湖德育主任张福斌感慨道。
从“被动听”到“主动讲”:让信仰照亮成长之路
“我们不只是历史的复读机,更要做精神的点火人。”宣讲团团长张睿童表示,团队下一步计划联合中小学开发“红色传承积分卡”,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宣讲、创作红色绘本等方式积累积分,兑换参观本地红色教育基地的机会,形成“学习-实践-激励”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团队成员谭笑、徐敬宜正全力制作微电影《青春的回响》,该影片不仅力图真实呈现革命历史的感人瞬间,更通过当代青年的情感共鸣,号召更多热血青年加入红色宣讲队伍中来。
一场宣讲,点燃百颗童心;薪火相传,照亮信仰之路。辽宁师范大学“红色薪火”宣讲团用青春智慧打破红色教育与青少年之间的“次元壁”,让遵义会议精神与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供稿人:张睿童)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