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工作和学习?专家教您这样摆脱“节后综合症”

360影视 2025-02-05 17:20 3

摘要:春节假期结束,有人开始出现失眠、困倦、食欲不振,甚至心情烦躁、焦虑、抑郁等“节后综合征”系列问题,该如何调整自身状态?别担心,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周小艳来为你支招啦!

第1眼TV-华龙网讯 春节假期结束,有人开始出现失眠、困倦、食欲不振,甚至心情烦躁、焦虑、抑郁等“节后综合征”系列问题,该如何调整自身状态?别担心,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周小艳来为你支招啦!

什么是“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又叫假期综合征,是指在较长的节日假期结束,回归平时的生活状态后,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感觉。比如,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注意力难以集中,还可能焦虑、烦躁、抑郁、失眠、恶心、头昏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叫“节后综合征”,但其实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短时间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就像身体和心灵在假期结束后的小“罢工”。

“节后综合征”的表现

生理上的“小抗议”

身体一下子从“度假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难免会有点不适应。比如,你会感到疲惫不堪,像是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头晕晕乎乎的,仿佛脑袋里装了一团棉花;恶心、食欲不振,看着平时爱吃的饭菜也提不起兴趣;甚至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肠胃在这个时候仿佛在说:“老板,我累啦,给点时间让我缓一缓吧!”

心理上的“小情绪”

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小情绪”。精神不振,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魂,提不起劲来;失眠多梦,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做梦,感觉整晚都没好好休息;烦躁、焦虑、抑郁,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明明很简单的工作,却总是出错,感觉大脑像是被一团迷雾笼罩着,怎么也看不清方向。

解锁调整状态的“秘籍”

和熬夜“说拜拜”

假期里,熬夜是家常便饭,但节后可不行。我们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逐步将生物钟调整到平时的状态。就像给身体设置一个“闹钟”,让它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至少睡7 - 8小时,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

同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睡前泡个澡、泡个脚,让身体放松下来,血液循环也会变得更好,这样就能提高睡眠质量啦。

帮肠胃“减减负”

过节时,聚餐不断,大鱼大肉,肠胃的负担可不轻。假期结束后,我们要让肠胃“放松”一下。清淡饮食是关键,多吃蔬菜少吃油腻食物。蔬菜富含纤维,可以帮助肠胃蠕动,把那些“垃圾”都清理出去。细嚼慢咽也很重要,这样能让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减轻肠胃的负担。用餐七分饱就足够了,不要吃得太撑,不然肠胃又得加班加点地工作啦。

给眼睛“松松绑”

假期里,很多人都是手机、电脑、电视不离手,眼睛都快“罢工”了。节后,我们要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会干涩、疲劳,视力也会下降。可以适当放空自己,看看远处的风景,让眼睛放松一下。做做眼保健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身体“添活力”

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一些轻度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不仅能缓解持续性的神经兴奋与紧张感,还能提高睡眠质量。散步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沿途的风景;慢跑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让你感觉心情愉悦;瑜伽则可以舒缓身心,让身体变得更加柔软。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活力,让它从“假期模式”快速切换到“工作模式”。

用计划“去焦虑”

享受了愉快的假期后,回到工作岗位,可能会发现堆积如山的工作,工作效率却不高,这可怎么办?不要焦虑,我们可以制定节后工作计划表,把工作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去完成。返回岗位后,前几天的工作事务不宜太紧张,要逐渐增加工作量和时间。工作间隙,可以聆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让心情平静下来;读书阅报,让大脑放松一下;或者做一些肢体运动,活动活动筋骨。

给生活“小确幸”

在恢复工作后,我们要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建立一个边界。工作时,要认真负责,但也要注意每天给自己留至少60分钟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和放松的事情。比如,你可以看看喜欢的书,听听音乐,或者和朋友聊聊天。通过建立这种边界,我们既能保持放松和休息,又能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即使假期结束了,我们也能让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周小艳指出,“节后综合征”虽然很普遍,也很正常,但它只是一个短暂的异常身心状态。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摆脱“节后综合征”,开启元气满满的新一年!

》》专家简介:

周小艳,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10余年,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参加系统式家庭心理治疗、EMDR治疗、强化短程动力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等多项连续性心理治疗培训项目。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咨询治疗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健促学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心理救援队队员,精卫鸟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主持市级科研课题1项,参与科研课题7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擅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诊断及药物治疗,焦虑、抑郁、强迫、失眠的个别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家庭心理治疗。

来源:华龙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