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重生:中国8个经典老旧建筑改造,前后对比

360影视 2025-02-05 17:42 2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许多老旧建筑失去了其原有用途被搁置弃用,时光飞逝,却依然不失经典,风格迥异的老建筑如同历经沧桑的老者一般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许多老旧建筑失去了其原有用途被搁置弃用,时光飞逝,却依然不失经典,风格迥异的老建筑如同历经沧桑的老者一般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随着当下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被改造重建,不过不同类型的老建筑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保留」还是「拆除」?「延续」还是「创新」?这其中新与旧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达到一种平衡?

以下是中国8个值得一去的老旧建筑改造案例,这些改造项目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历史价值,还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功能:

1、马尾船政书局

马尾船政书局,位于福州市马尾区船政文化广场内,原建筑为马尾造船厂机装课仓库,始建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为混结构历史风貌建筑。

旧船政书局

机装课仓库外立面采用保护性修缮措施,通过对外墙清水砖进行清洗、修补,对糟朽木窗进行替换、修复等方式最大化地原建筑的历史风貌。替换钢结构屋架,新屋架适当抬高,增设玻璃外窗有效地增强室内空间的采光效果。屋面采用深灰色铝镁锰合金直立锁屋面板,还原灰瓦屋而意象的同时增强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修缮后的材装课仓库将作为船政书局,建筑室内增设部分夹层空间,增加书局空间的丰富性与使用面积。

作为该区域文化精神的聚合点,它以一个全新的城市文化空间,汇集了船政文化的宣传、教育以及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激活了这座城市的内在生命力,与人们的时代记忆深切共鸣。书局的设计,以“造船”回顾历史,以“营书”望向未来。通过抽象而现代的语言,在室内构建起船舶;以图书馆式的服务与体验,探索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改造后的船政书局

2、济南金科博翠明湖纺织文化艺术馆

济南金科博翠明湖纺织文化艺术馆前身为国营济南第四棉纺厂创建于1932年的成通纱厂, 是一处珍贵的工业遗产,它不仅见证着工厂的悠久历史和时代变迁,也同时见证了纺织业在中国北方的兴衰史。1951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成通纱厂捐献了一架名为“成通号“的战斗机。1988年,国棉四厂拿下了全国棉纺织业第一块金质奖牌。在近百年的岁月中,它曾见证了民族实业的兴起,日军侵占后的飘摇动荡…… 它承载了太多沧桑斑驳的历史和荣耀辉煌的过去。

原建筑照片

如今,国棉四厂旧址将要迎来大规模的改造,这是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更新迭代。但幸运的是,由金科集团的倾力打造的济南博翠明湖纺织文化艺术馆 ,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济南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工业遗产。

通过展示出在纺、织、染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文脉以及有关国棉四厂的历史文献,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温情,脉络清晰地了解并走进那段辉煌的纺织岁月。

改造后的金科博翠明湖纺织文化艺术馆

3、成都1979厂房改造精品酒店

1979酒店位于成都市大邑县雾山乡的深山处,是改革开放初期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厂房。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也是因为地理位置与设计理念的契合,有了如今的1979酒店,整个酒店凸显的地风格与大山不冲突,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餐厅、酒吧、多功能厅、棋牌室、露天温泉、景观泳池等配套娱乐观光设施。

新旧建筑在1979“对比相遇”,过去和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他们比对性的存在,形成不同的层次。

改造前环境

“1979酒店”旨在为远离城市旅行的人们提供一处心灵居所的栖息地,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外部景观和山地特色条件。在场景的打造上,我们更倾向于表达酒店在自然中的融入和消隐,强调建筑细腻的空间体验而非简单的外观欣赏,最终达到“身在此,心已远”的场域境界。

改造后的1979酒店

4、时仓酒店

时仓酒店位于北京怀柔区河防口,一个“藏”在普通村子里的农用仓库,废旧已久,局部的屋顶已经破楼,但场地的界限还是非常明确的。站在厂房的门洞前前,往着山上阳光照射呈现金色的河防口长城,“时仓”就“诞生”了。

改造前建筑

仓库特殊的空间形态和尺度是时仓最有特点的部分之一,通过抬高举架强化空间特点的同时,让原本的空间更舒适,获得能够满足住宿的光照,躺在阁楼的床上直接就能望到对面山上的长城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情。

改造后建筑

5、中山华侨城欢乐海岸格子空间

中山华侨城欢乐海岸格子空间是一个改造项目,旧房子位于中山市石岐区港口河岸边,它恰巧处在大型文旅项目“欢乐海岸”用地的中心位置。

由于体量压迫道路与河道,没有退距,没有满足欢乐海岸未来整体景观通透性的要求,它成为了严重阻挡沿河两岸视线的障碍。种种因素让其很可能成为一座面临拆除的建筑,传统意义上的改造利用无法解决以上矛盾!

旧厂房改造前

在设计改造的过程中,是保留更多的功能空间还是只留建筑的基本框架成了建筑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建筑对城市的友好,要高于保留它本体。最终选择了通过“减量”的手法,拆掉了原建筑的近80%,仅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框架,形成一个“轻”且“透”的灰空间,让人们能够透过建筑看到河岸的风景。

室内空间则作为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而存在。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穿梭、驻足、观展。这种空间关系重新连接了河岸、文化和路人,让原本废弃的厂房成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格子空间”。

改造后的欢乐海岸格子空间

6、Moments摄影基地

Moments摄影基地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前身为杭州双鱼不锈钢厂,或许不似文物那么"古",却也有那个年代的映射。厂区内宿舍厂房等建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未翻新,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每一段痕迹都承载着时代的烙印。

改造前照片

双鱼不锈钢厂改造为多功能摄影基地。厂区宿舍,厂房,水塔,洗手池……断垣残壁虽大不如前,但仍保留着工业化的足迹。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繁荣,也见证了经济中心由工业至互联网的重大转变。"消解,重塑,共生。"我们以此界定项目的逻辑。不完全推翻,不照旧保留,在曾经的基础上,融入当下文化方式和需求。修缮了保存尚好的建筑碎片,清理了无法修理的部分,加固了地基结构,整理保留出那个时代的大体建筑状态。为了体现时间在空间内的流动感,在维持整个厂区建筑统一性的同时,又确保各个造景在拍摄时的独一性。厂房宿舍划分为两栋独立区域,分别设计了咖啡厅,酒吧,买手店及展厅等多元化场景,满足模特对于氛围及状态多元化的要求。

改造后的Moments摄影基地

7、上海宝山文化馆

宝山文化馆从1985年建造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传播文化、服务民众的重要使命,2005年进行过一次改造升级。然而原有建筑空间和形象已经不满足现在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建筑也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加之周边环境的快速发展,文化馆在区域文化版图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减弱,需要从内到外的进行整体修缮,以一种轻盈、开放、包容的姿态呈现在城市中,形成建筑文化性格的重塑。

改造前的宝山文化馆

文化馆原有内部空间功能复杂,剧场空间、展厅、影院、培训教室、工作室、内部办公等都集中在一个建筑内部,随着功能不断的叠加,流线变得错乱,空间也略显压抑。不属同一产权的沿街商业空间,也杂糅在建筑底层,给设计和改造过程都带来一定的难度。

根据功能和产权归属等条件,确定将改造分为三个功能区域考虑。入口大厅是整个空间营造中的重点区域,设计首先打造了一个四层通高的中庭空间,将展陈空间、实验剧场、休憩区域错落地穿插其中,形成空间的上下对话关系。不同方向的楼梯联系上下空间,引导人流去往不同的功能区域。钢琴曲线型的空间边界设计,具有流动感和艺术感,体现出自由、活力的性格气质。

迎室外富有广场一侧,底层弧形通透的落地玻璃与室外形成视线的互通和互动性,上部四层通高的玻璃幕墙和穿孔铝板相结合,将光线柔和的导入大厅中,顶部的三角形采光天幕,悬挂装饰铝板,遮阳的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进深感和层次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透过天幕和穿孔板,柔和的投射到室内地面和墙面,呈现出变幻的光影效果。站立其中,仿佛置身光影的艺术世界,屏蔽了城市的喧嚣,感受那一份宁静与柔曦。

改造后的宝山文化馆

8、重庆印制一厂山鬼精品酒店

酒店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原为枇杷山印制一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风光的国企之一。而此次旧房改造的建筑物就是一厂的两栋厂房。

山鬼酒店改造之前的面貌

老厂房的更新设计既有大刀阔斧式的创造性改变,也有小心翼翼的历史记忆保留,新旧并存。厂房青砖立面有较好的历史与美学价值,在保护性修复之余,仍然作为建筑立面使用,设计师认为她不仅仅是一种岁月的仪式感,更希望再度赋予生命,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四季的变迁。

新建的部分如同画布,白净轻盈;与粗粒的老墙面或裸露的水泥梁柱相互对比烘托着。设计师试图创造一种情境:身处酒店,既能感知改造后的当代美学,也能回忆起老厂房作为工业遗存的历史美学。

改造后的山鬼精品酒店

这些改造项目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和创意,将老旧建筑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的空间,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房屋安全鉴定,房屋改造,房屋加固,光伏加固,加装电梯,减隔震工程,别墅改造,工厂加固,别墅加固,工厂改造,桥梁鉴定加固,建筑改造加固,结构加固

编辑:秦汉工程叶紫燕

网站:秦汉工程 http://www.qinzhuanhanwa.cn

来源:秦汉工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