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中科院在《Nature》杂志发布了一项关于古鱼类研究的重大成果,涉及蠕纹沈氏棘鱼、新型梵净山鱼、双列黔齿鱼、灵动土家鱼、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生物。
你知道吗?中科院在《Nature》杂志发布了一项关于古鱼类研究的重大成果,涉及蠕纹沈氏棘鱼、新型梵净山鱼、双列黔齿鱼、灵动土家鱼、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生物。
这些鱼大多来自四亿多年前古生代志留纪,且多数为古老的有颌鱼类,也就是有嘴和下巴的鱼。
你可能会好奇,难道还有没下巴的鱼?像七鳃鳗和盲鳗,它们的嘴就是个大圆洞,属于非常古老的基干无颌鱼。
七鳃鳗
目前发现最早的无颌鱼,是在中国云南发现的丰娇昆明鱼,生活在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它和盲鳗长得很像,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丰娇昆明鱼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高等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这种动物有脊椎却没嘴,靠开口吸海水,用腮过滤微生物进食,相当 “躺平”。
那嘴是怎么出现的呢?巨口鲨作为软骨鱼,保留了许多古老特征。
它有一排排鳃,鳃里有一种叫鳃弓骨的骨头,会逐渐往前弯曲形成嘴,鱼的鳞片则逐渐演化成牙齿,而这一演化过程,正是靠着中国发现的一些化石逐渐得到印证。
这次新闻里提到的灵动土家鱼,长得像清道夫,有腹侧鳍褶,可能具备了一定的游泳能力,还有上颌的雏形,但依然没有下颌,属于无颌鱼。
灵动土家鱼
而且它脑袋和身子连在一起,没有脖子,归类于盔甲鱼类,身体较为僵硬。
再往后,就出现了有下巴的鱼,比如重庆发现的奇迹秀山鱼,能明显看出腮演变成嘴的过程。
奇迹秀山鱼
虽然秀山鱼脖子不能活动,但它头甲上有一道横的分界线,在呼吸和进食时,头部能抬起落下,实现了头部和颈部的分离。
人类的枕骨颈椎就源于这次分化,这也是一些奇葩新闻标题的来源。
接着云南发现了铜甲鱼,它是典型的头部身披铠甲、有鳞或嘴巴的盾皮鱼类。
然后是重庆的蠕纹沈氏棘鱼,它是介于盾皮鱼和鲨鱼这类软骨鱼之间的过渡类型,让我们了解到鲨鱼这种软骨头鱼类,最早是有硬皮肤来保护的。而贵州的双列浅齿鱼更为重要,它已经是纯软骨鱼,有了鳞片,嘴里还有细小的齿旋,是很古老的有咬合能力的牙齿。
蠕纹沈氏棘鱼
要说最厉害的,还得是贵州发现的新型梵净山鱼。
新型梵净山鱼
作为软骨鱼,它虽与鲨鱼关系更近,但化石显示,其躯干鳞片排列以及胸鳍刺、前胸鳍、侧腹肌刺、背鳍刺和臀鳍刺的结构,更具硬骨鱼特征。
说到硬骨鱼,大家肯定很熟悉,我们日常吃的大多是辐鳍鱼类,它们的鱼鳍呈扇状,骨刺辐射,适合游泳。但硬骨鱼里还有肉鳍鱼类,其鱼鳍不仅有扇状部分,还有中轴骨,外面包着肉,就像带着胳膊。
此前,人们只发现了大量肉鳍鱼化石,猜测它可能与人类有某种关系,但从未发现活体,一直以为它在六千多万年前就灭绝了。
直到1938年,在南非海域捕获了一条现成的肉鳍鱼,我们才知道这种 “活化石” 真的存在。中国也发现了大量肉鳍鱼化石,证明它曾经兴盛一时。随着辐鳍鱼统治大海,部分生活在浅海、湖滩等缺氧少水环境的肉鳍鱼,演化出了像潘氏鱼、提塔利克鱼一样,胳膊更强壮,甚至能直接呼吸空气的鱼。
肉鳍鱼
这类肉鳍鱼现在还有,比如昆士兰肺鱼、非洲肺鱼等,它们拥有肺,能呼吸空气。
再往后,随着脊背原鱼、石螈等一系列化石的发现,我们构建了从肉鳍鱼到蝾螈,也就是从鱼到原始两栖类的演化谱,脉络十分清晰。
两栖动物如蝾螈、青蛙,还需要在水里产卵,孵化出小蝌蚪。随着这些动物在陆地的发展,两栖动物演化出了羊膜动物这一分支。我们人类就属于羊膜动物,靠着蛋里包裹着液体的胎膜,就可以直接孵化后代。
早期的羊膜动物,就是俗称的爬行动物,像大家印象中的冷血的蜥蜴、鳄鱼、乌龟等。随后羊膜动物又分化出了蜥形纲和合弓纲。
蜥形纲最初以恐龙以及现在的各种爬行动物为代表,它们头骨上有很多窟窿,附着肌肉,一嘴尖牙,张嘴吞食。而合弓纲只有一个颧骨弓的洞,也就是太阳穴下面这块,前后牙有分化,具备一定的咀嚼能力。
但合弓纲在短暂兴盛后,逐渐被恐龙所在的蜥形纲打压,只能四处躲藏,变成挖洞钻地的 “小可怜”。在这个过程中,合弓纲动物发展出了毛发、体温调控能力,甚至出现了把卵憋在肚子里的胎生模式,胸前的汗腺演变成神奇的乳腺,用来哺育弱小的后代,鸭嘴兽就是这一演化过程的证明。
至此,合弓纲的佼佼者哺乳纲出现了,这些曾经看似 “弱鸡” 的动物,因为具备恒温、胎生、哺乳等优势,在恐龙灭绝后的 6500 万年前的新生代,取代了鸟纲(鸡鸭鹅等),成为世界的霸主,其中也包括我们人类。
再往后,哺乳动物里像小耗子一样的灵长目,衍生出各种猴子。其中一种猴子演化成了没有尾巴的原康修尔猿,进而出现了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人科动物。而黑猩猩的一个旁支演化出了南方古猿,才有了后来的人类。
所以,无论你信不信进化论,我们的四肢、颧骨下的结构、偏向一边的心脏、奇怪的喉返神经等,都能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的演化过程中找到根源,这些都是演化过程中留下的 “痕迹” 与 “修复”。
各类动物身上的实验,也为拯救人类生命提供了良药。
进化论并非简单的 “猴子变成人”,而是基于最早共同祖先理论,人类和猴子在千万年前拥有共同祖先,这个共同祖先又和鸡等动物在更早之前有共同祖先,分化时间越晚,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则越远。
然而,很多人被一些唬人的标题误导,以为人类是直接从鱼进化成 “水猴子” 了。
其实,我们脊索动物的祖先可能源于一种棘皮动物神经的内卷。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就是海星、海参这类,要是让某些媒体报道,估计能说成 “人类是派大星进化的”。
但实际上,无论是棘皮动物,还是蜗牛所属的软体动物门,或者大虾、螃蟹、昆虫所属的节肢动物门,它们的祖先都源自一种最古老的动物模式——后生动物。后生动物至今还有一个基本分支叫多孔动物门,就是海绵宝宝所属的门类,这要被媒体知道,估计又能整出个 “震惊!海绵宝宝、派大星创造了人类,就在比奇堡” 这样的标题。
媒体搞标题党本就是常规操作,之前汪集旸院士说了一个关于地热造成南半球膨胀,地球实际是个梨形的百科常识,就能被炮制出 “我们被地球照片骗了,我们竟然住在个大鸭梨上” 这样的标题,殊不知那点梨形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地球比篮球还圆得多。
汪集旸院士
后来我也想明白了,科研的本质是坐冷板凳,突破人类的认知舒适圈;而传播的本质是凑热闹,迎合人类的舒适圈。媒体只报道部分真实,断章取义吸引眼球是传播的常态。
但正是因为这种传播方式,导致很多人觉得进化论都是假的,不愿意相信。其实从前面讲述的内容能发现,进化论自达尔文提出假说后,一直在被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发现的众多化石填补所谓的 “中间环节”,达尔文当时很多错误的论断,也在被新兴研究修正。要是真能推翻,早就有人做到了,轮不到现在质疑的人。
科学追求的是一个能被正确归纳法逻辑自洽的模型,哪怕神创论是世界终极真理,很遗憾,科学对这个 “终极” 兴趣不大,科学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走到世界宇宙各地归纳总结,一步一个脚印突破眼前迷雾的方法。
或许人类的一切苦难与发展,真就源于那百万年前的猴子,真可谓 “救救孩子”,希望大家能更科学地看待生命演化和科学传播。
文本内容源自@安森垚的视频内容
来源:波波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