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的成功申遗,让喜气在中原大地上久久荡涤,中华文化的莅临,又在春节的寻常中增添了不凡的色彩。大年初二,我们回家探亲,延传亲情文化;大年初三,我们与贾湖相会,播撒文化之种,赓续历史星火之光。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探求文化发展的沧海桑田;共赏非遗打铁花,追溯匠心精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灯会 王雪红 李东强 摄
洛阳市伊滨区“村晚” 倪睿 摄
游客在南阳市博物院参观浏览文物 高嵩 摄
滑县道口古镇打铁花吸引众多游客观看 王子瑞 摄
岁序更新,一元复始,云霞出海曙,洪钟唱新春。
春节的成功申遗,让喜气在中原大地上久久荡涤,中华文化的莅临,又在春节的寻常中增添了不凡的色彩。大年初二,我们回家探亲,延传亲情文化;大年初三,我们与贾湖相会,播撒文化之种,赓续历史星火之光。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探求文化发展的沧海桑田;共赏非遗打铁花,追溯匠心精神,迎接文化灯火的金碧辉煌……
这个春节,我们与文化做伴;这个春节,我们与时代同行。河南人的烟火,将由文化点燃;河南春节,将在文化魅力中迎来万家璀璨!
——编者
【安阳】
正月初四
再次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
□薛金山
新春佳节,正是家人亲人团聚的时候。初四这天还是有些寒冷,下午,我们全家人带着对文字的热情,再次踏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大门。这座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它不仅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更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的光芒。
我们沿着指引,拾级而上。三楼的东厅,是我此行的目的地。那里陈列着我捐赠的上海双鸽牌手动打字机。这台打字机,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岁月的见证,是我与文字相伴的回忆。
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外孙的眼睛在展厅里四处张望,充满了好奇。当我们走到陈列打字机的展柜前时,外孙突然兴奋地指着大屏幕说:“姥爷,您在演示呢!”屏幕上,正滚动播出我操作打字机的视频。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的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那些曾经的日子,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这时,一群游客随着讲解员走进了展厅。讲解员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指着屏幕上的画面,正向游客介绍。我随口说道:“你们看看屏幕上的那个人,像不像我?”游客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仔细地打量着我,又看看屏幕。忽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就是你!”我微笑着点头,说:“真巧,在这里,你们见到了捐赠这款手动打字机的本人——薛金山。”
讲解员听到后,连忙走上前来,热情地自我介绍:“您好,我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职讲解员,姓李。”她接着说:“能见到您太好了!我一直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款打字机的故事。”于是,我向她详细介绍了打字机的使用步骤、相关功能和工作原理,还讲了我是何时购买的它,以及为何会想到捐赠给中国文字博物馆。李讲解员听得十分认真,不时点头,眼中满是敬意。她笑着说:“今天见到您,我更加了解了这款手动打字机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见证。这对我的讲解太有帮助了,能让游客们知道更多。”
听到这里,我的心中充满了欣慰。这台打字机,是我与文字相伴的见证,如今它能为更多人提供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机会,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开心的事情啊!外孙在一旁也听得入神,他似乎也被这台打字机背后的故事所吸引。外孙自豪地说,这是全中国只有我姥爷捐赠的打字机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我回去要写一篇日记。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一次历史的对话,更是让外孙受到了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
走出中国文字博物馆,寒冷依旧,但我的心却暖融融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中华汉字文化精髓的殿堂,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而我,能为这份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便是最大的幸福。
【叶县】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回娘家
□吴娟
大年初二,是个充满温馨与欢乐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们会带着满心的欢喜和精心准备的礼物回娘家,这也是春节的一种习俗。
清晨,空气中还弥漫着新年的喜悦气息。我早早地起了床,梳妆打扮一番,挑选了一身好看的衣裳,又把给娘家的礼物再检查一遍,爱人也在一旁帮忙把准备好的礼物放进汽车后备厢。
去平顶山叶县的一路上,只见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车窗外道路两旁的树木上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微风拂过,轻轻摇曳,在为这归心似箭的旅程增添几分喜庆。大街上时不时能看到穿着新衣、笑容满面的人们,手上都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在走亲访友。
终于到了娘家,还未进门,就听到院子里传来的欢声笑语。母亲早已在门口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赶忙把礼物拿出来,“妈。这衣服您试试,保准穿着暖和。”母亲眼里闪着泪花,“闺女啊,老是想着娘。”随后,把给兄弟姊妹们准备的特色糕点递给他们,他们瞅了瞅礼盒,都夸我买到了他们最爱吃的。
就在这时,小辈们也纷纷围拢过来,我笑嘻嘻地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祝你们新的一年学习进步,身体倍儿棒,快乐成长!”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接过压岁钱,很有礼貌地向我道谢。
走进客厅,桌上摆满了我爱吃的零食和水果。姑姑和表妹也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着美味的瓜子,品着香甜的糖果,聊着暖心的家常,分享着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
中午,厨房里更是热闹非凡。母亲、妹妹和弟媳们系着围裙,像一群指挥若定的大厨,在锅碗瓢盆间奏响欢快的乐章。母亲掌勺,那道红烧肉是她的拿手好菜。只见她熟练地将五花肉切成方块,下锅煎至两面金黄,加入酱油、冰糖、八角等调料,小火慢炖。不一会儿,红烧肉的香气弥漫开来,让人垂涎欲滴。弟媳负责配菜,鲜嫩的青菜、水灵的香菇在她手中被精心搭配。妹妹则在一旁打下手,帮忙递调料、切葱姜蒜,还时不时和母亲讨论着烹饪技巧。
没多久,就听到了母亲那甜润的呼唤“吃饭啦”,侄子侄女麻利地从厨房端出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蒸碗,还有色彩夺目、让人馋嘴的菜盘,转眼之间,就摆满了偌大的一张桌子。
大家围坐在餐桌旁,举杯共庆,祝福声、欢笑声响成一片。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心中只有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温暖。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该返程了。母亲开始往后备厢里塞东西,“闺女,这是自己家磨的面粉,这是菜园里刚采的蔬菜,还有这是我炸的丸子和鱼块,带回去吃。”一会儿工夫,后备厢就被塞得满满当当。
车子缓缓开动,我透过车窗望着娘家的方向,心中盈满了眷恋之情。大年初二回娘家,恰似一场与亲情的温暖相约,无论行至何方,娘家有我永远的根基,有我最珍贵的回忆,有我难以割舍的牵挂。
愿每一个大年初二,都能如此温馨,如此欢乐,如此祥和,如此美满,让这份浓浓的亲情永远延续下去。
【开封】
正月初七
万岁山武侠城绽放火树银花
□崔洋
铁花烛烛千声起,文化悠悠万代传。
今年春节,大年初七这天,我初访开封万岁山武侠城,赏春节盛景,感受全程观看打铁花的一番乐趣。先前看来,打铁花不过是一场盛大隆重的表演,殊不知,当光芒溢满夜的盛宴,火与铁花万丈相会,采采然邂逅于此。
摩肩接踵,万人空巷,这是开封市民及外地游客看非遗打铁花、与春节传统文化的赴约。“再来……再来……”一旁的初学演员正在上场前临阵磨枪;食物的香味与手机闪光灯的映射混为一体,折射眼帘、涤荡心尖,共待令人激动的那时那刻。
望向城寨沙场中心的打铁花表演舞台,伴着细密却如雷轰顶的鼓点,一颗颗心悬在了开封不眠夜的半空。主持人用欢快的开场词催起全场的气氛,兴奋与迫不及待的心情霎时间漾满整个场地。一粒粒火花与细沙仿佛早已垂直舞起,“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场面宛然眼前。
鼓点发生变化,一支支“原始人类”的舞蹈展现在观众视野中,诉说着钻木取火、为火生情、因火疯狂的故事。更多的表演者加入这场盛会,起坐喧哗,用歌舞阐释火的浪漫,用响亮的步伐谱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壮美风华。
忽地,场上的霓虹灯熄灭,泡沫应援棒的彩光顿时熠然,仿佛在等待着它的粉墨登场。一棒初下,碰撞声接连擦出清脆的响声;两棒再来,初落星子;三棒重整,流光溢彩;四棒更甚,喷涌泄出……一棒接一棒,一环扣一环,舞者们化身祝融神祇,热浪拍击,击中每一位观众的内心。轻者,如鸣珮环,似摇金钗;重者,如龙潜渊底惊腾起,若鼓声铮铮和雷鸣。
气氛达到高潮,台下的掌声八方贯耳,台下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火光不断掀起、腾跃、炸裂开,回环往复,沁人心脾。我本陶醉如此,竟以为这就是打铁花这些非遗的全部罢了——倏地,掌声再掀一潮。我心一惊,回头再看:风水轮转,主角更替。更多的表演者或手持正方体铁框轮番旋转,或用铁棍挑起一个灼灼燃烧的铁丝球,得心应手,只若是水到渠成。熯天炽地?太过神话色彩;烈火燎原?太过主观臆断……真正的震撼竟是“欲辨已忘言”,唯心所向,才是打铁花文化的内涵与真义。
半个多小时的表演转瞬即逝,大年春节的欢腾劲儿,却不再会消颓衰落。打铁花,是匠心,更是文化本心;春节,是假期,更是心灵的归属期。愿打铁花有朝一日,冲出华夏神州,奔向广袤世界;愿打铁花与火光相伴,点亮更多炎黄儿女的心灵,让春节非遗传统文化的光辉普照人间!
【舞阳】
正月初三
贾湖遗址的时光之约
□张意凡
春节,本是喧嚣热闹的时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巷里弥漫着烟火气和欢声笑语。然而,今年春节,我选择了不同以往的过节方式——前往贾湖遗址,去探寻那沉睡了数千年的古老记忆。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是一处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初现之地,是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大年初三,在春节的氛围中,我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踏入遗址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田野,黄土与枯草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远处,一座座高高低低的土丘静静地矗立着,那是考古发掘后的遗址保护区。春节期间,这里没有过多的游客喧嚣,只有偶尔的风声和鸟鸣,让人不禁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这片古老土地的宁静。沿着参观步道前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贾湖遗址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认知之门。这里出土的文物,如精美的陶器、骨器、石器,还有那令人惊叹的骨笛,无不彰显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骨笛,作为我国目前发现得最早的乐器,它那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了数千年时光,在我的耳边回响。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是文明的曙光在黑暗中闪烁的光芒。在遗址展示区,我看到了那些被岁月侵蚀的陶罐、石磨盘和骨针。它们虽然简陋,却承载着先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陶罐上那些简单的纹饰,或许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或许是他们对神灵的祈求;骨针的精细打磨,让我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精致追求。这些文物,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贾湖先民们的生活画卷。
漫步在遗址之间,我不禁想象着数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当时的人们,或许正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或许正用骨笛吹奏着简单的旋律欢快地庆祝丰收;或许正用石器打磨着工具,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先进的技术,但他们有着对生活的热爱,有着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精神,穿越了千年时光,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春节,本是团圆的节日,而贾湖遗址的先民们,又何尝不是在追求一种团圆?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一个个温暖的家园,用智慧点亮了文明的火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团圆——我们与先民们虽相隔数千年,但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心灵却紧紧相连。参观结束时,我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贾湖遗址。春节的热闹依旧在远方等待着我,但我的心中却多了一份宁静与敬畏。贾湖遗址,这颗璀璨的文明之星,将永远闪耀在我的记忆深处,提醒着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