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饮食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早餐是不可不提的一个话题。在古代,早餐被古人视为正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且在吃早餐前还要进行相当繁琐的礼仪程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饮食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早餐是不可不提的一个话题。在古代,早餐被古人视为正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且在吃早餐前还要进行相当繁琐的礼仪程序。
早餐与古代时间命名有关
殷商时期,人们习惯“一日两餐”,通常把一天分为八个时段: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其中,大食是早上八点左右,也就是吃第一餐的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八个时段的基础上又平均划分出“十二时辰”,第一餐在其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进餐时间被称作“食时”。《周礼·天官·膳夫》曾记载,周天子“朝食”必须“杀牲”,以新鲜的肉类入馔。可见,古代贵族相当重视一天中的第一餐,进餐形式也非常隆重。
到了三国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成熟和粮食作物的盛产,早餐的品类也丰富起来,餐桌上出现了饭、粥和饼,逐渐有了现代中式早餐的雏形。
“精细搭配,杂食五谷”
营养丰富亦有疗效
在中国人的早餐桌上,常常可以看到丰富的品类,主食包括面条、粥、稀饭、馒头、包子和煎饺等;晨间的小菜也种类繁多,北方有卤肉、香肠,南方有鸡脚、排骨等,搭配精细,常让外国友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对谷物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感。在古代,每逢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老百姓都要祭祀社神。在中式早餐中,谷物也占有很大的比重。《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说五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补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第一条准则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这也肯定了平衡膳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意义。“精细搭配,杂食五谷”的中国式早餐不仅是中医养生的精华,也符合现代营养学理论的观点。
在我国,饮食讲究“食养”,意思是指通过饮食调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其主要意义在于均衡饮食,保持健康。《黄帝内经》指出:“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食养”强调:饮食不偏、饮食有节、冷热有度等。如果食物应用得当,不仅能保健身体,还能达到治疗效果,这就是中医理论中的食疗。
对于早餐来说,可以利用食物自身的属性,调节人体机能,从而达到缓解不适的目的。体质偏寒的人,或者在寒冷的冬季,早餐可以煮一杯温热的姜枣茶服用。中医学认为,生姜与大枣配伍,可以调和营卫,通过食物的温性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达到驱寒保健的目的。有胃火或者出现口腔溃疡的人,早餐应忌口辣椒、生葱和生蒜。处于月经期的女性,宜补血扶正,早餐可以选用酒酿荷包蛋,同时适当食用牛奶和蛋黄,以补充铁元素等。
早餐文化的演变
早餐作为中国人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都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个地方的地道饮食,都代表着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是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从北京的豆汁,天津的煎饼果子,上海的粢饭团,到湖北武汉的热干面,河南的胡辣汤……浓郁的地方特色早餐,体现的是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华夏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中国人的早餐可以说是“中西合璧”:既有传统的粥、面条、饺子,又有西式的面包、牛奶和咖啡;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各取所需,大家凑在一张餐桌上吃得不亦乐乎。
中式早餐的变化也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人们从简单的追求温饱到营养均衡,从随意搭配到精心设计,早餐文化在中华数千年历史文明中流光溢彩,历久弥新。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
科技人文研究院 任宏丽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