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家另辟蹊径 | 海洋与湿地·讯

360影视 2025-02-05 21:01 3

摘要: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背景下,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保护方法。“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1月20日,《自然评论·生物多样性》发表了一篇题为《以物种群组保护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论文,科学家们提出了“物种群组保护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本文约1200字,阅读约3分钟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背景下,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保护方法。“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1月20日,《自然评论·生物多样性》发表了一篇题为《以物种群组保护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论文,科学家们提出了“物种群组保护”的新思路。


传统的保护策略,例如聚焦单一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危机,它们显得力不从心。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单一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都无法全面解决问题呢?


先来说说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单一物种保护有点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确,这种方法在拯救大熊猫这样的旗舰物种上效果显著,但却往往忽略了许多不起眼的物种,比如一些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它们虽然不“出名”,但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这种方法往往太耗时间和资源,等到某些濒危物种得到关注时,可能已经晚了。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保护更像是“大局观”,目标是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的健康,比如水循环、食物网这些关键功能。听起来很不错,但问题在于,它缺乏细致的物种关注。有些稀有物种或者关键物种,它们的特殊需求可能根本得不到满足。结果呢?一些物种仍然在悄悄走向灭绝。

还有一个大难题是数据和技术的限制。以前,科学家们缺乏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物种动态的工具。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又极其复杂,就像一张巨大的“生态蜘蛛网”,每一条线都可能牵一发动全身。没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很多保护行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这些困境,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兼顾个体物种的需求,又能照顾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


答案就是“物种群组保护”(assemblage-level conservation)。这是一种全新的保护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抱团取暖”。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把一些有分类学联系或功能相似的物种“凑在一起”,一起来保护。

比如,通过整合多物种数据,科学家可以预测这些物种在未来的分布趋势,提前采取行动。又比如,制定管理计划时,不再只是为了拯救单一物种,而是同时考虑它的“生态小伙伴”。这种方法不仅更加高效,也更符合生态系统的实际运作规律。



贝类个体较小,不易引起公众关注;其栖息地常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受到污染和破坏的风险较高;此外,贝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和非法捕捞也加剧了这一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许多贝类物种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上图是各种各样的贝类的标本。©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为什么现在是推行这种方法的好时机呢?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数据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生态建模和计算能力也大大提升,让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多物种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物种群组保护”铺平了道路。


所以说,“抱团取暖”的保护策略并非灵光一现,而是科学家们针对实际问题的一种务实选择。它不仅弥补了传统保护方法的不足,还让我们在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时,有了更多的“武器”。未来,随着这一理念的推广和实践,我们或许能够更全面、更高效地守护这个星球的“生命之网”。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Belitz, M.W., Campbell, C.J., Drum, R.G. et al. A case for assemblage-level conservation to address the biodiversity crisis. Nat. Rev. Biodiver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358-024-00014-9

海洋与湿地

海洋·前沿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Nat. Rev. Biodivers. (2025).
编译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海诗(编译).“抱团取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家为何另辟蹊径?.海洋与湿地.2025-01-21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专栏

Youth Perspectiv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辽东湾的斑海豹 ©摄影: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358-024-00014-9#Sec1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例如在北大西洋,因开放式螺旋桨撞击带来的鲸豚死亡比比皆是;如在卡塔尔海域,有超过50%的鲸鲨身上都有明显的螺旋桨伤痕。这显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沿海发现因被螺旋桨打死的海洋动物不在少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