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教育观和系统通识教育观

360影视 2025-02-06 07:10 3

摘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奠基人,他的教育观源于他的科学观尤其是系统科学观,源于被他称之为人生“两大高潮”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经历,源于他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综合集成科学教育方法论。他每提出一个科学思想,都会落实到教育和人才培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奠基人,他的教育观源于他的科学观尤其是系统科学观,源于被他称之为人生“两大高潮”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经历,源于他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综合集成科学教育方法论。他每提出一个科学思想,都会落实到教育和人才培养上。

技术科学教育观,使理工结合并起到“化合”作用,培养创造性人才。

钱学森的多个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源于他的技术科学观。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孕育和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直接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当时哥廷根大学的数学家克莱因致力于推动理论科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改进,使科学与工程的结合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克莱因和德国力学家路德维希·普朗特的领导下,源于经典力学、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的应用力学迅速兴起,成为技术科学的先驱。与此同时,电气、化工等其他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与工程的结合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科学与工程结合的趋势不断深入和扩展,世界工程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尤其是二战期间,火箭、高速飞机、雷达、核武器等重要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是依靠工程实践积累和经验判断设计出来的,而是以力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论科学作为设计依据,是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因此,技术科学的产生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首先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并且将它准确地、完整地、系统地勾画出来,指出这是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却是钱学森的贡献。他在国际学术界率先提出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概念,揭示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提出了技术科学教育观。

一般认为,工程师的培养只要在他的专门业务课程之外,再加上自然科学就行了。但钱学森认为,这种认识有一种明显的缺陷。由于理工分院设置,四年的本科教育和课程安排,前两年着重于自然科学,后两年着重于专门业务,两部分之间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他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理工不能密切结合的深层原因后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大自然的整体,而是大自然中各个现象的抽象化了的、从它的环境中分离出来的东西。所以自然科学的实质是形式化了的、简单化了的自然界……总有一些东西漏下了,是不属于当时的科学理论体系里的;总有些东西是不能从科学理论推演出来的……因此有科学基础的工程理论就不是自然科学本身,也不是工程技术本身;它是介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它也是两个不同部门的人们生活经验的总和、有组织的总和、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他提出,要作“综合”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要产生有科学依据的工程理论需要另一种专业的人才。而这个工作内容本身也成为人们知识的一个新部门:技术科学。它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互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是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一门学问。

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教育观并非人们所理解的一般的理工教育,而是解决如何使理工更加密切地结合,并使这种理工结合能起到“化合”作用的问题,就是将理工类知识通过高度创造性地综合集成、融会贯通,“化合”为一种新的工程理论。这种新的理论,既不是基础理论本身,也不是工程技术本身,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理论,即技术科学理论(工程科学理论),也就是将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密切结合而产生质的变化的技术科学思想和方法论。将理工类知识堆积起来“混合”的教育,难以培养出能够切实解决工程和其他应用方面问题的创造性人才。

钱学森回国以后的主要工作是“两弹一星”航天科技工程的总设计师。他率领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开创中国的航天伟业。他在工程科学管理上主要是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在技术上却运用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理论和综合集成科学方法论,成功地解决了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大大加速了中国航天工程进展。

系统通识教育观,传播系统化的知识和知识体系,培养大才通才全才。

钱学森的系统通识教育观是在他的技术科学教育观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同时源于他的系统科学观。

在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技术科学与系统科学密不可分。技术科学是横跨包括系统科学在内的十大科技部门,介于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科学领域;系统科学既是独立的科技部门,同时又渗透和涵盖包括技术科学在内的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在创建系统科学体系的十多年间,钱学森先后提出过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帅才、21世纪通才等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科技帅才是组织举国体制大规模自主创新的牵头人和组织者。科技帅才必须有广博系统的知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敏锐地看到未来的发展;有综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动向并组织力量攻关突破的能力和素养;有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辩证科学思维;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等。他在提出培养帅才后不久,又提出理、工、文(社会科学)、艺结合,培养21世纪全才。

1993年,钱学森参加一家教育杂志组织的笔谈时,明确提出了系统通识教育理念。他提出,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知识和知识的体系。他认为,人类知识有个科学技术和知识体系,纵向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文艺理论等11个科技部门,有与11个科技部门相对应的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和美学等11架哲学“桥梁”通向这个体系最高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殿堂;横向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科技体系之外,还有比这个科技体系大得多但暂时还不能拉入这个体系的内容,被他称为前科学的经验知识。前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哲学五个层次的知识结构所代表的,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和知识体系。他认为,教育就是要传播这个系统化了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这就是他的系统通识教育观。

所谓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没有硬性的学科专业划分,要求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选择。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都主张通识教育。

钱学森的系统通识教育与传统通识教育有几个明显区别:

一是教育核心理念不同。一般传统通识教育要求多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强调在“多识”、“广识”上下功夫,但是往往出现的是将各种知识堆积和“混合”起来,难以实现真正的“通识”。而钱学森的系统通识教育是将系统化了的知识和知识体系通过系统综合集成,“化合”出对客观世界新的认知即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

二是实现“通识”的根本方法不同。一般传统通识教育也要求多学科知识“结合”,但没有提出结合的根本方法论,所以这种结合难以实现真正的“通识”与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钱学森的系统通识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为指导,用科学体系中的哲学“桥梁”构筑起了一个相互贯通的知识网络体系,可以实现真正的“通识”。

三是对“通识”与“专识”的理解和做法不同。一般传统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看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相互排斥。而钱学森的系统通识教育并不否认专业教育,它是“全”与“专”辩证统一的教育。“专”不是单一的“专”,而是建立在“全”和专业基础上的“专”。

钱学森提出的系统通识教育,就是将系统化了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综合集成教育,对这个知识体系,从前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哲学五个维度的知识结构进行系统综合集成教育,也就是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系统知识体系即理、工、文(社会科学)、艺进行系统综合集成教育。这些重要理论和实践,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