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心得:脉理至简,七字藏玄机,通透可知阴阳消长

360影视 2025-02-06 10:32 3

摘要:张仲景把完脉,对病人说:"你这病是心火上炎,口干舌燥,夜不能寐。"病人连连点头。王叔和心生疑惑,他摸不准老师是如何从这跳动的脉搏中看出这么多病症。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黄帝内经》云:"脉者,血气之腑,阴阳之道也。"

把脉号脉,乃中医诊病之要。古代医家王叔和精研脉理数十载,著有《脉经》传世。

他将复杂的脉象归纳为七字诀,蕴含深邃玄机。这七字口诀,究竟藏有何等奥妙?

话说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王叔和,自幼跟随名医张仲景学医。一日,张仲景正在为病人诊脉,王叔和在旁观摩。

张仲景把完脉,对病人说:"你这病是心火上炎,口干舌燥,夜不能寐。"病人连连点头。王叔和心生疑惑,他摸不准老师是如何从这跳动的脉搏中看出这么多病症。

张仲景看出了徒弟的困惑,笑着说:"你可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在寸、关、尺三部位把脉?"

王叔和摇头:"弟子只知道这是祖师留下的规矩。"

张仲景说:"人体脉象变化万千,浮沉迟数,各有所主。你且记住:脉有三部,应对五脏。寸脉主心肺,关脉主脾胃,尺脉主肝肾。这是大体的分野。"

从那天起,王叔和开始刻苦钻研脉理。他每天跟着老师问诊,记录各种脉象。白天看诊,晚上研究,废寝忘食。

有一次,一位老者前来求医,说自己胸闷气短,吃不下饭。张仲景号过脉,开了方子。老者走后,王叔和好奇地问:"老师是如何断定病因的?"

张仲景道:"你来摸摸这个脉。"说着拿出一个脉枕,示意王叔和把手放上去。

王叔和依言而行,只觉得脉象忽快忽慢,时断时续。张仲景说:"这就是结代脉,主心气不足。你要记住,脉象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

就这样,王叔和跟随张仲景学习多年,渐渐掌握了脉理的奥秘。后来他发现,虽然脉象变化万千,但归根结底不离阴阳消长的道理。

经过多年研究,王叔和终于悟出了一个七字诀,将复杂的脉理简化成最基本的原则。他将这个心得写进了《脉经》中,成为后世医家的重要参考。

这七字诀的妙处在于,它不仅包含了诊脉的要领,还蕴含了养生的道理。王叔和常说:"把脉不只是诊病,更是明白人体阴阳变化的关键。"

一日,有位同道慕名而来,请教王叔和:"听说您有一个七字诀,能解尽脉理玄机,不知是何七字?"

王叔和笑而不答,反问道:"你觉得把脉最难的是什么?"

这位同道思索片刻,答道:"脉象变化太多,难以辨别。"

王叔和点点头:"你说得对。不过,你可知道这些变化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同道起身拱手,目光恳切:“请道长详解其中更深的玄机。”虔诚的等待着王叔和的开示。接下来的开示令他豁然开朗!

原来,王叔和总结的七字诀是:"浮沉迟数虚实弦"。这七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脉理的精髓。

"浮"主表,如浮萍在水;"沉"主里,似石沉水底。这是脉位的阴阳之别。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

"迟"为阴,"数"为阳。脉搏缓慢为迟脉,每息不足四次;脉搏急促为数脉,每息多于五次。这是脉速的阴阳之分。

"虚"为不足,"实"为有余。虚脉来如棉絮,按之空虚;实脉来如弹珠,按之实在。这是脉力的阴阳之异。

"弦"为拘急,如琴弦之状。这是脉势的特殊表现,多与肝胆有关。

《脉经》中记载:"凡诊脉,先须识阴阳虚实,而后可以言病。"这句话点明了诊脉的关键。阴阳是万物的根本,虚实是病证的关键。

王叔和在《脉经》中还详细阐述了这七字诀的应用。他说:"脉有阴阳,病有表里。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这七字诀不仅是诊脉的法则,也体现了中医"阴平阳秘"的养生之道。人体阳气宜升发,阴精当收藏。阳气太过则耗散真气,阴精不足则伤及根本。

《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王叔和的七字诀正是对这个道理的具体运用。

在临床实践中,这七字诀的作用非常明显。比如,一个病人脉浮而数,就知道是表症,多为风寒所致;如果脉沉而迟,就知道是里症,多为寒凝所致。

《脉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的诊断方法。"寸口脉盛,气口脉衰,此为逆也。"这样的记载都是王叔和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

王叔和的这个七字诀,影响了后世无数医家。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多次引用了这个理论。宋代的《伤寒论》注释家也经常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脉象变化。

这七字诀的另一个特点是易记易用。正如王叔和所说:"医道虽繁,而要者在斯。"复杂的脉理,最终都可以用这七个字来概括。

《脉经》中说:"凡欲诊脉,先别阴阳。"这句话强调了阴阳辨别的重要性。七字诀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了阴阳的变化规律。

王叔和在书中还特别提到:"脉有三部,部部不同。察其阴阳,可知吉凶。"这说明通过这七字诀,不仅能诊断疾病,还能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王叔和的七字诀,正是对这种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是诊断的工具,更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

后世医家评价说:"叔和七字,简而有要。"这个评价非常准确地指出了这个口诀的特点:简单而且抓住了关键。

这个七字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复杂的脉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医者只要掌握了这个框架,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脉经》中说:"诊法虽繁,而要在悟。"这个七字诀正是帮助医者"悟"的关键。通过这七个字,医者可以理解脉象变化的根本规律。

王叔和的这个贡献,使得复杂的脉理变得易学易用。这不仅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

来源:诗韵古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