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刺激,可能会要了你的命!什么是rush?

360影视 2025-02-06 11:47 3

摘要:他发现这种化合物蒸发的气体被人吸入后,会使人面部皮肤发红,人们推测这是影响了血液流动。到了 1871 年,苏格兰精神病学家布朗致信《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告知此化合物在医用过程中可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能用于缓解心绞痛、经期疼痛和胸痛,但同时会带来陶醉和欣快的

1844 年,法国殿堂级化学家巴拉德,这位在溴以及分子左旋右旋研究领域的祖师,发明并合成了亚硝酸异物质。

他发现这种化合物蒸发的气体被人吸入后,会使人面部皮肤发红,人们推测这是影响了血液流动。到了 1871 年,苏格兰精神病学家布朗致信《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告知此化合物在医用过程中可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能用于缓解心绞痛、经期疼痛和胸痛,但同时会带来陶醉和欣快的精神效果,病人会变得 “愚蠢、困惑、不知所措,无法明智和连贯地回答问题” 。

1950 年代,心脏病患者出于医疗原因使用亚硝酸异物质吸入气体治病,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它的走向。在这些患者中,存在同性恋群体,他们在嗅闻气体时,感受到头晕目眩、血液流动加快、浑身发烫、情绪提升,全身紧张的肌肉也开始放松

他们意识到,这种物质在医疗用途之外,有着别样的效果,从此开启了它在非医疗领域的 “旅程” 。时间来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部分 “少爷兵” 被送上前线。这些习惯了国内优越生活的士兵,面对血肉横飞的战场,内心充满恐惧

他们渴望逃避现实,这种精神需求演变成了不良行为 —— 嗑药、吸毒。他们美其名曰 “脱离现实或战胜现实”,压力大想放松或找点灵感面对压力,这种行为逐渐在军队中蔓延。

藏得很深的毒贩与内部人员里应外合,甚至可能利用军用运输机将毒品送到前线。其中就有亚硝酸物质 Poppers,当时它并不犯法,被巧立名目标记为 “枪烟雾解毒剂”。由于美军使用的 M16 系列步枪容易卡壳,士兵需随身携带枪油保养枪支,这种将 Poppers 伪装成枪烟雾解毒剂的营销方式,不仅增大了它的普及率,还绕过了监管和追查。

一些士兵以为是解毒剂,打开闻后,出现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浑身发烫的症状,甚至产生欣快感。在军营这个封闭且分性别的环境里,它很快演变成了助兴药,在地下圈子秘密推广,包括同性、异性、自愿与非自愿的不当行为,事态逐渐向犯罪方向发展。

越战结束后,一部分士兵回到美国本土,也把战场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带了回去,包括海洛因和苯丙胺成瘾问题,以及 Poppers 滥用滥交问题。美国本土的一些地下俱乐部开始追捧 Poppers,药贩子将其渲染成助兴药大肆贩卖,助长了过于开放、激烈的不当行为,甚至演变成性侵犯、性虐待、性犯罪,还增加了性病的传播。

地下圈子群体将这一系列不良现象美化成所谓的 “性解放”,并输出到其他国家。

日本成为重灾区,彻底与美国的不良风气同步。Poppers 在违禁药领域有了更响亮的商品名 ——rush。药贩子通过改变具体分子式逃避监管,但小瓶子里的内容物依然是亚硝酸酯或者亚硝酸盐,目的都是为身体供应一氧化氮,获取精神上的上冲感。

这种禁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Rush 的使用后果极其严重。一旦误服,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继发的缺氧,血液无法携带氧气,危及生命。如果 rush 液体不小心滴到身上,因其有腐蚀性,会烧坏皮肤。吸食时散发的气体熏到眼睛,不仅辣眼睛,还会升高眼压,损伤视网膜,导致视力不可逆下降,甚至永久性青光眼,最终双目失明。

而且长期使用还会让脑子越来越不好使,由于药贩子为逃避监管搞出的新款类似物存在毒性和杂质问题,对大脑的损害难以追究具体原因。另外,它的效果不稳定且冲突,部分人使用后出现不能正常勃起的情况,可能会与伟哥叠加使用,而这两种化合物都扩张血管,叠加使用会导致致命的低血压,甚至当场死亡。

Rush 的泛滥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它被用于性侵犯、性虐待等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安全秩序,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

虽然在一些国家它属于禁药级管制而非毒品级管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危害小,我们更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提前建立心理防线,坚决抵制,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其害,维护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