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是,尽管这种药物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其活性却是众多三唑类药物中最低的。
作为一种曾经备受青睐的小药,苯醚甲环唑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是,尽管这种药物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其活性却是众多三唑类药物中最低的。
这也导致许多种植户在使用时,不禁要问:“我是不是用错了?
“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许多种植户都错误地将这款低效药物拿来用错地方,造成防病效果十分糟糕。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苯醚甲环唑使用中的那些事。
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
其主要成分为噻烷环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阻止真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
苯醚甲环唑有很好的持久性和渗透性,能够深入植物组织,对病害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然而,尽管其防治范围广泛,但相对其他三唑类杀菌剂而言,其防治活性较低。
所以一般都作为一种低效药物来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推荐将苯醚甲环唑与其他高活性杀菌剂复配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复配不仅能够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灭菌活性和持效期,还能够降低抗药性的产生速度,使防治效果更加持久稳定。
苯醚甲环唑常用于防治作物上的各种真菌性病害,如叶锈病、白粉病、灰霉病等。
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叶面喷雾、土壤处理或种子处理等方式进行施用。
在施药时,一般按照一定的稀释比例和用量进行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然而,尽管苯醚甲环唑在防治真菌性病害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活性较低,其防治效果往往不及其他高活性杀菌剂。
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小药,但是它的作用不可小觑,被大量运用于农业中。
然而,由于它并不是一种“通才杀手”,导致很多人在使用时犯了错误,遭到损失,都认为苯醚甲环唑可能是假药或者药效不佳。
其实,苯醚甲环唑是三唑类杀菌剂中(先锋)含量最低的一种,它主要用来延缓病程,而不是在病害发生后突击治疗。
因此,如果你把它和其他三唑类药物混淆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说,在小麦上发生了秃尖状锈病,你告诉我用苯醚甲环唑去喷,那种植户都要怀疑你是在报复他!
因为根据国家标准,小麦上的锈病只能用吡唑醚菌酯或者嘧菌酯来防治,而这两种药物的防效又比苯醚甲环唑好得多。
所以,以后看到小麦锈病的时候,切记别喷苯醚甲环唑,不然就要自己承担后果啦!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有效果呢?
一般来说,在3天内,为初期病害提供预防效果是最佳的使用时机。
如果病害已经严重爆发,那么此药就不适合用第二次了,因为它活性低,对严重病害无效。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复配是个好选择!
常规用量为10克一桶水,或者1000到1500倍喷雾。
最佳组合则是与以下高活性杀菌剂复配:
1.与吡唑醚菌酯复配,提高对白粉病的表现。
2.与嘧菌酯复配,提升防治灰霉病和彩霉病效果。
3.丙环唑复配,则提高对多种真菌性病害的效果。
4.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增强对褐斑病、白绢病等的防治效果。
苯醚甲环唑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它以其广谱性和持久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在使用过程中的错用现象也引起了不少讨论。
为了使种植户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药物,有必要对正确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苯醚甲环唑主要对真菌性病害有效,由于其活性较低,因此不适用于严重爆发病害的情况下。
在使用苯醚甲环唑前,应认真研究目标病害,并评估当地产生的病害种类与该药物是否相符。
例如,针对棉花上的白绢病和番茄上的褐斑病,苯醚甲环唑均有效。
使用苯醚甲环唑时需要仔细观察作物上的症状,尤其是早期发作和发展阶段。
通常情况下,叶片上会出现像小水泡一样隆起的斑点,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散,变成褐色或黑色斑点。
此时,种植户需要仔细观察斑点的周围部分,如果黄化程度较重,而且斑点明显增大,那么这就说明病情在迅速发展,需要尽快采取措施。
不幸的是,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有部分种植户依赖于苯醚甲环唑来对抗多种真菌性疾病,这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虽然苯醚甲环唑具有广谱性,但它并不是“靶向炸弹”,它不能有效控制所有真菌疾病,因此将其视为万能解决方案的做法可能引起抗药性。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与其他高效杀菌剂复配是个好选择。
复配可以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灭菌活性和持效期,同时降低抗药性的产生速度,使防治效果更加持久稳定。
其中,与吡唲酰基层虱nt等其他高效杀灭剂的复配,将一显著提生与多种真菌疾病组共曲硬抗药性产生较慢,而且复配能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灭偏活性。
来源:杰米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