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度是做什么的?一篇把感光度说明白

360影视 2025-02-06 11:35 2

摘要:感光度就是感光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低,就是对于传感器对于光线不敏感。光线给足,可能反映在照片上的亮度也不多。感光度高,则是有点光,可能就表现得很亮。

书接上文:

有句话叫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月光就皎洁。这句话正好说的就是感光度还挺高的表现。

暗光环境往往意味着需要高感光度

什么是感光度呢?

感光度就是感光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低,就是对于传感器对于光线不敏感。光线给足,可能反映在照片上的亮度也不多。感光度高,则是有点光,可能就表现得很亮。

感光度在相机中对应的是ISO值。一般常见的ISO值有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51200、102400……每一档ISO值基本都是2倍关系,也就是说ISO值每提升一档,感光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就变为上一档的2倍,每提升一档感光度,达到同样照片影调的曝光量只需要之前的一半即可。

当然感光度也可以1/3档调节。

一般来说,ISO的标准值是ISO 100。部分厂商的ISO标准值是ISO 200。在胶片时代,胶片的感光度越高银盐颗粒越大,照片的胶料感越强,所以看起来粗糙。在数码时代CCD和CMOS的感光度越高,CCD和CMOS越容易被电信号干扰,照片的噪点越多,所以看起来也越粗糙。细腻照片看起来更好,所以在拍照时能选择较低的感光度(标准值)的时候,都选择低感光度。

所以说,虽然感光度高了,我们对于光线的依赖小了,但是你付出的就是画质变差的代价。

今天咱们谈谈感光度从这么几个方面。

1、高感光度在画质方面会有哪些问题?如何目测?

2、高感光度噪点产生和抑制噪点。

3、顺带说一下热噪的产生与降噪。

咱们先说高感光度会有哪些画质方面的问题。我相信大家知道的就是噪点的问题。其实高感对于画质的影响不仅仅是噪点这么简单。这个影响会体现在4个方面,而噪点反而是比较“不影响”画质的。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细节损失、锐度下降、噪点增加、色彩偏移。

咱们一个一个说。我将两台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拍摄同样一个场景,然后截取画面中较暗的部分作为测试的样本。

这样的测试环境你可以像宁老师一样搭建一个下图样子的测试平台,也可以在你的身边找一个固定的取景范围,就近取材。

不管怎么样,记住,你找的这个区域还要有一些显著特征。

1、要有纯色区域。

2、要有能看到边缘的区域。

3、要有有细节的区域。

1、细节损失

2、锐度下降

3、噪点增加

4、色彩偏移

这4种不好的表现并非同时拥有才能说画质差,而是只要其中之一明显到不能接受就算是高感表现不好的档位了。

所以回顾上面4张图,D600在ISO 3200的时候,D7100在ISO 1600的时候都出现了明显的细节损失,虽然在这个档位下没出现其它高感画质不好的表现,我们也认为这个档位没有优秀画质了。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D600最高可用感光度在ISO 1600,D7100的最高可用感光度在ISO 800。当然这是比较严苛的画质要求。

如果您仅仅是用于网络分享,那么图片在缩小尺寸之后高感看起来也会更好一些,可以再提高一档ISO。

2025年,目前全画幅微单,普遍在ISO 3200的时候,还有不错的画质表现。半幅微单,普遍在ISO 1600的时候,也还凑合。

接下来咱们说说关于控制高感光度噪点的一点技巧。

这一点我主要针对索尼、尼康、松下等用户……

2018年在日本自驾拍摄,多亏好友的帮助。我这个好友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前索尼传感器部门的研发人员。在拍摄星空的时候我使用ISO 400拍摄,他和我说可以使用更高的感光度。这样画质会更好。

这句话让我非常惊讶。

后来他给我解释了一番传感器的高感光度工作原理。我才恍然大悟。

以下这番话是我用简单语言复述的,所以不严谨,但求大家能懂。

1、只要你用到了高感那么就是进光量不足,需要你的传感器来“增补”亮度。

2、绝大多数相机以ISO 100作为基准调教,所以往往ISO 100是画质最好的时候。

3、在一个调教基准上——ISO 100,增加感光度其实就是算法的增益。简单说就是相机里给你后期增加亮度。原则上和你后期提亮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过人家可能算法好一点,所以比你单纯提亮要好。

这一条应该能回答很多人的疑问吧。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1000万像素,ISO 100的时候也有噪点,假设有10万个。但是因为调教过,所以这10万噪点很不明显。肉眼看不太出来。ISO 200的时候,噪点并不增加,但是因为“增益”,所以明显了。你就能看到一些。到了ISO 400的时候,“增益”更强,所以噪点更加明显了。这时候还是10万噪点,但是ISO100的时候可能你肉眼能看到几十个,忽略不计了。但是ISO 400的时候,就都显现出来了。10万个都明显,你就觉得噪点多了。其实噪点不增加,只是明显而已。

4、有的相机会有两级甚至多级调教,那么与其使用下一级“增益”强的。不如使用高一级无增益的。

举个例子。你有1000万像素,ISO 100的时候有10万个。随着感光度的提高,10万个噪点越来越明显。但是比如你的相机在ISO 640的时候,进行了第二级信号放大。那么ISO 640的时候就不再是10万个噪点了。也许有50万个噪点。

每一级信号放大,信噪比都会改变,简单说就是噪点变多。

但是,这一级会重新调校,这50万噪点虽然不像ISO 100时那么不明显,却可以比ISO 400是被“增益”得很明显的噪点要“暗淡”很多。所以也许ISO 640的高感画质会看起来比ISO 400更好。

这就像ISO 100时,1000个白袍子里面有10个人穿灰袍子,但是灰色很淡,你看过去一片白。ISO 400时,这10个人的会袍子就变成黑袍子,你看过去10个人很明显。如果ISO 640的时候,会有50个人穿灰袍子,但是灰色还是很淡,你看过去,还会有一片白的感觉。

噪点增加了,但是不明显,所以……看起来干净了。

对于索尼用户来说,我的朋友建议我ISO 640是一级。我想尼康也是如此。松下的话,他告诉我ISO 800是一级。仅供大家参考。

而佳能不明……抱歉。

重点:高感真的不能用吗?

对于相机来说,我一直都建议大家使用RAW拍摄。原始的RAW可以记录更多的信息,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信噪比。在后期的时候,我们留下自己想要的信息,去掉不想要的,就是最接近我们想要的结果了。

所以相机摄影可以说是一个前期收集光信号,后期筛选信号的过程。

这就是说,对于相机摄影,RAW是必要的,后期是必须的。

而现在不管是ACR(PS的插件)还是LR这样常用后期处理软件,都有一个很好的功能——AI智能降噪。

这个功能可以将因为高感而产生的粗糙的画质重新变得细腻。

这样一来,对于相机摄影来说,高感的价值大大增加。这个功能往往可恶意挽救一张照片于水火。

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已经无所顾忌地使用高感了。

而对于手机摄影来说,我更倾向于直出。而非使用RAW格式拍摄。因为手机的传感器大小和镜头组大小就注定了手机不会是一个信噪比很强的拍摄器材。

单纯RAW文件也不会获得太多的光信号。

手机更加依靠的就是算法。在暗光时,我们认为手机拍摄了一张,其实手机拍摄了N张,并且利用这N张的拍摄结果来计算出更好的画质。

所以即使手机单张给出了极高的高感,但是N张的堆栈也能得到不错的拍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手机拍摄夜景的时候,往往让你手持1秒以上。

这么看来,其实高感在现在器材进步面前,已经不是什么接受不了的事儿了。

高感,该用就用!

最后再强调一句:大胆使用高感,总比手抖强!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讲曝光补偿的时候说到,1档曝光补偿之间亮度差异是2倍关系。讲光圈时,1档光圈之间亮度差异是2倍关系。讲快门时,1档快门之间亮度差异是2倍关系。讲感光度时,1档感光度之间亮度差异是2倍关系。

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既然光圈、快门、感光度是我们用相机来控制曝光补偿的三个要素,那么它们是否可以在某些时候可以互相转化呢?如果可以,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这就要讲一个曝光控制中最为重要的规则——互易律。

咱们且听下回分解!

如果您觉得本系列文章对您用帮助

欢迎转发,点赞,评论

素质三连

来源:生活小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