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们并不遵循写真实的原则,即不忠实地描绘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客观的异国)。目的是为了显示或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空间,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对他者的态度展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1)对形象的想象与混合特性的研究;
一切形象(包括异国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而制作、表述出来的;
它们并不遵循写真实的原则,即不忠实地描绘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客观的异国)。目的是为了显示或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空间,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即自我身份认同;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而非客观现实的表述,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真实与虚构、社会集体与个人想象的混合物。
(2)注视者对他者态度的研究;
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自我欲望投射的产物;注视者对他者大致有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态度,它们决定了异国形象的类型;保尔•利科将形象类型定位于两个极端上,一个是所谓乌托邦化的,一个是意识形态化的。
(3)对套话的研究。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为这种文化的缩影,以一个词语浓缩许多其它信息,其混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表语与其它部分相混淆:表语和句子的主要部分相混淆; 2)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相混淆:有意无意地将他者的两类不同但有某种关联的事实相互混淆,包括自然与文化、存在与行为等。
1)狂热与乌托邦化:“一个作家或集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优于本土文化的东西。”由此折射出制作者对本国现实的不满,试图通过狂热地将他者完全理想化即乌托邦化,来否定、批判自身的文化与社会,达到改造、颠覆现状的目的。
2)憎恶与意识形态化:“与优越的本土文化相比,异国现实被视为是落后的。”
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像。
3)亲善:是处于憎恶与狂热之间的中间状态;
这是一种站在交流与对话的平等立场上,以文化相对主义的宽容态度肯定双方各自的文化价值而构成的态度;是文学建构的历史中最具合理性的一种关系和态度,是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互补的明智策略;然而,这往往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最不容易达成的关系。注视者的想象、情感和观念在形象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站出来说话;“偏见” 不可避免;因而,异国形象很难不偏不倚地逃离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化两极。
审美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也使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人类其它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审美与语言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文学又是以语言来把握世界,决定了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1)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具有一种同源混生形态,如今的澳洲及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和古代诗歌乐舞混生的普遍状态;
2)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借鉴:如文学与音乐、绘画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相互借鉴:西方歌剧、纯音乐作品、我国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文学也往往借取音乐的意境与形式;绘画和造型艺术也常常从文学中借取主题和题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国古代的题画诗是绘画与诗歌相互融合的典型:“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3)与其他艺术的差异及互补:1文学与造型艺术--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而造型艺术为一种空间艺术。文学在时间上为先后承续的事件、动作和情感,造型艺术描绘空间中的物体和形象;造型艺术的题材局限于可见的、有限的自然物像,文学的题材更能够涉及经验、情感、心灵等不可见之物。2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但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反映现实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如文学以语言为媒介,长于再现现实、表达思想、经验、情感等,而音乐以声音作媒介,更长于表达抽象的情感、情绪、难以言传的感受等;在表现观念、情感方面,音乐往往缺乏文字那样的明晰性,而又更为微妙、细腻。
(1)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
人类各种艺术、学科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互补性构成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
(2)文学与其它艺术
审美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也使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人类其它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审美与语言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文学又是以语言来把握世界,决定了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例如:文学与造型艺术,文学与音乐。
(3)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的方式,如思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审美的、逻辑的、具象的、抽象的等等。 文学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就使它与其它社会科学有了沟通。例如: 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心理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
文学传播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影响文学:改变了文学观念,改变了文学的题材范围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影响力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文学与自然科学有相通之处,自然科学偏重认知理性,但也需要想象、幻想及对事物的直觉能力。同时,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当需要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往往借助于文学话语,这便构成了一种旨在传授知识的文本,有人称之为知识文学。文学中的科学涉及文学作品中科学家的形象、科学主题、题材及其文类形式等问题:1)科学家英雄主角; 2)科学主题; 3)科幻小说及其题材。
(1)文体划分比较及缺类研究
1)文体的划分1、西方的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2、中国的细分法:《诗经》的风、雅、颂;“五四”之后,在西式话语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的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和四分法(小说、戏剧、诗歌、散文)3、划分的差异指
2)缺类研究: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对这一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就是缺类研究。它为文体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比如说中国古代的赋为什么西方没有?中国有没有史诗?中国有没有悲剧?
(2)文体的影响与变异研究
文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无法排斥实证性的影响研究,也无法忽视文学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的思考;
从影响与变异的角度入手探讨一种文体如何从一国流传到他国以及在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异,即探讨其渊源、传播、模仿、接受、演化、变异等。
如印度佛经对我国叙事文学的影响、欧洲十四行诗的流传及东方渊源等。
(3)文体的平行研究
诗歌文体比较:中诗以委婉、微妙、简隽胜,西诗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戏剧文体比较:中戏以歌诗、虚空、意境为主,西戏以对白、写实、模仿为主;小说文体比较:中国小说以情节、故事、结构、叙述手法为主,西方小说以描写人物、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及细节为主;散文文体比较:中国小品文重情轻理、文风平淡闲静,西方随笔重知性理性、叙述夹叙夹议。
(1)作品阐发
主要指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理论观念或模式去对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两个向度:1、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2、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 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以西释中多于以中释西。
举例:颜元叔用新批评理论解读杜甫《春望》一诗。
(2)理论阐发
性质: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举例1: [美]A.吉布斯《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与中国古代文论》。
缺陷:缺乏对等互动意识,把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理论视为权威,忽视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主体性地位。
(3)科际阐发
特点: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
举例:1、王国维用叔本华哲学阐释《红楼梦》;2、颜元叔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来解读中国的民间文学作品《薛仁贵与薛丁山》。
(4)综合阐发
特点:将中、西各种学问、各门学科加以打通,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文学观点、哲学观点以及文学作品等,总结得出文学活动中的某些规律性结论。
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例:钱锺书的《诗可以怨》、《通感》,张隆溪的《诗无达诂》。
来源:伟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