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就当是又一次对明星的八卦,紧接着几分钟后,就确认了大S离世的消息。
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隐去个人信息。
2月3日,开始传出大S病危的消息,我就当是又一次对明星的八卦,紧接着几分钟后,就确认了大S离世的消息。
为何大S离世,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一直发酵到现在,仍然在热搜?
首先,大S作为名人,存在于70、80、90后的记忆中。
《流星花园》的播出开启了偶像剧的时代,该剧改编自神尾叶子的漫画《花样男子》,讲述平民女孩杉菜与贵族学校F4之间的爱恨纠葛,剧中“红纸条”霸凌、阶级冲突等情节成为经典。
F4和大S也因此走红,倔强的杉菜也从《流星花园》的剧情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流星花园》作为跨时代的文化符号,通过不断翻拍与本土化,迄今为止仍然持续影响着亚洲乃至全球的流行文化。
其次,从心理学视角来剖析,大S的突然离世,引发人们的关注的背后,有死亡焦虑在其中。
死亡是人类共同的恐惧,大 S 的离世让人们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他人的死亡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生命终结,从而引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忙于奔波,很少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大 S 的突然离世,像一记警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珍贵。
这种对生命的集体反思,促使人们参与到对她离世事件的讨论中,在交流中寻找安慰,获得对生命的新认知。
弗洛伊德曾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
是啊,这句话的确是没错!所有生命的终点都是指向死亡。
死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人们普遍对未知的事物存在恐惧。换句话说,没有人体验过死亡,体验过死亡的人都无法再向我们传递信息了。
所以,很多人面对死亡都会存在死亡焦虑,尤其是类似大S事件,突发性的死亡,没有给人们接受的过程。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从小体弱,父亲认为:体弱的孩子不应该接触这些事情,以致于我爷爷去世我都没能去到参与葬礼。
我第一次正面死亡,是在我18岁那年,按照本地的风俗,我要去负责为长辈抬尸。
从来没抽过烟的我,在领了一盒烟之后,我自己在角落里抽了半盒,不记得是什么味道。
当时父亲和姑父一直安慰我没事,没事,跟着我们做就好,别害怕。
现在,我仍然回想不起来当时的情景,只是记得自己参与了这件事。
上学之后,我和我同学讲起这件事,同学说:“你知道老人为什么不怕吗?因为他们都半截子入土了。”
我当时信以为真,但现在我否认这个说法。
我朋友的老公,一直存在死亡焦虑,因为他的家人都是因为癌症去世,而且年龄都不大。
因为害怕,他即使不舒服也拒绝去医院检查看医生。
他走的也算是痛快,在一次休假中,接孩子的路上猝死,用白话说:没受罪。
我还做过一个70多岁老人的个案。
她爱人去世了,在家里谁都不能提她去世的老伴儿,只要有人提起,她就会惊恐发作。
她认为,她老伴儿从来没走,一直跟着她,可能随时会将她带走。
死亡焦虑是个体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被提醒时,内心身处感受到受死亡威胁而产生的一种惧怕或恐惧情绪。
其实,死亡焦虑是一种丧失感,是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丧失感,也是对生命宣告的无意义,因为无论生前付出多少努力,获取多少成就,最终一切都会伴随着生命消失。
当然,死亡焦虑也有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或者说佛教文化中,死亡并不意味着消失,而是又一次的生命轮回。
由此,宗教根植于人们的心底,让人们相信:死亡并不可怕;在世间要行善事,这样才能获得转世投胎的机会,从而减轻人们的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的症状包括:不安、烦躁、焦虑、恐惧、抑郁、睡眠障碍,还有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痛、胃痛、肌肉酸痛等。
也可能常思考死亡,有不安、恐惧、焦虑、紧张、恐慌等情绪反应,导致颤抖、出汗、无法正常活动,这可能属于严重的焦虑反应,甚至达到焦虑症的程度。
外显的是明显的对死亡的恐惧和身体不适,内显的可能表现为无根据的焦虑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同时,当经过墓地或听到名人去世时会感到恐慌,这也是具体的表现。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死亡焦虑,因个体认知水平差异而存在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我双手赞成!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死亡的必然性,是在提醒我们要好好的活着,要好好感受当下,要好好珍惜生命,要好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面对死亡焦虑并不困难,只是看你自己是否愿意,或者说敢于面对。
正视死亡承认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通过阅读、观看纪录片,增加对死亡的科学认知,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2、寻找生命的意义
更通俗地说:就是更好地活着!
为自己设定清晰、有意义、可实操、可落地的目标,无论是职业的发展、社会的贡献、家庭的幸福还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增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就是更好地、有意义地活着!
3、建立亲密关系
与爱人、家人、孩子、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让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减少死亡带来的孤独感。
黄磊在电视剧《小敏家》中有一段非常经典且可以传颂的台词,他在长城上对女儿说:
“人这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就是你这个人已经死了,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第二次是社会性死亡,大家为我们举办葬礼,哀悼我们的过去;第三次死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我们的人也离世了,我们才会真正的消失。”
写在最后死亡这个话题,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又是什么?
是在夕阳下缓慢的散步,感受阳光一点点地淹没在地平线;是春天的风,夏天的燥热,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皑皑白雪和刺骨冷风。
活着,是慢下来的人生,是享受,感受当下的美好,是与爱人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美食,是独处之后的明悟,是与孩子一起感受当下成长的快乐。
正是因为生命的有限性,我们才要更好地活着,拓展生命的宽度!
所以,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来源:37度暖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