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6日,松下电器官网发布两篇较为简短的说明,分别对之前部分媒体报道的“解散公司主要业务-家电业务”和“考虑出售或缩减陷入困境的TV业务”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澄清和进一步的解析。
2月6日,松下电器官网发布两篇较为简短的说明,分别对之前部分媒体报道的“解散公司主要业务-家电业务”和“考虑出售或缩减陷入困境的TV业务”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澄清和进一步的解析。
在《关于“松下电视机业务”的部分报道》一文中,松下电器明确表示“关于包括电视机业务在内存在问题的业务,为实现根本性的收益结构变革,我们正将所有可能性纳入考量范围进行研讨,截至目前,包括出售或退出等相关事宜,均未作出任何决定。”
尽管松下电视曾一度被誉为松下的“王牌业务”,但当下,松下电视业务后续的出售和缩减是必然的。即便在日本本土——这个对本土制造充满崇敬之情的国度,松下的辉煌岁月亦已成过往云烟。
当下松下电视全球占有量仅1%
自2020年以来,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持续走低,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根据群智咨询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电视出货量仅为2.14亿台,同比下降3%,创下近十年来的最低记录。尽管预计2024年将出现小幅回升,但整体市场仍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来源:奥维睿沃(AVC Revo) Unit:M,%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系品牌曾凭借CRT与PDP技术引领电视行业的发展潮流。然而,随着LCD电视时代的来临,日系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逐渐缩水。特别是在市场整体萎缩的背景下,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品牌更是倍感艰难。
以松下电视为例,根据奥维睿沃(AVC Revo)《全球电视品牌出货月度数据报告》显示,其全球出货量已从2016年的631万台锐减至2024年的202万台,全球市场占有率更是退守至1.0%。
当然,松下并非个例,自2017年起,以索尼、夏普、松下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2024年全球出货占比已降至5.1%。
所有的日系电视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失势。
日系品牌渐失日本本土市场
相较于全球范围内出货量的连续下滑,日系品牌在日本本土市场的失守更为令人震惊。
长久以来,日本人对于“本国产”的概念深信不疑,无论是食品还是日用品,都倾向于选择本土产品。基于这种消费观念,日本家电产品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固若金汤。
然而,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在2025年1月的报道,日本调查公司BCN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日本销售的平板电视中,中国电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了50%的大关。其中,海信集团以41.1%的市场份额领跑日本市场,其从东芝收购的子品牌REGZA占25.4%,自有品牌则占15.7%。TCL集团则以9.7%的份额紧随其后,市场表现超越了日本本土知名品牌索尼和松下。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还有可能继续攀升。松下在2021年进行的一项品牌调查显示,仅有53%的20多岁年轻人表示知道松下这个品牌,相较于2016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松下、东芝、夏普和索尼的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而海信在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占比高达45.8%,TCL的用户年龄则大多数在30多岁或以下,占比达到了53.6%。
中国品牌更“懂”用户需求
中国电视品牌在日本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持续高涨,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曾有日本媒体指出,中国电视品牌依托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从而迅速攻占日本年轻人的市场。
同时,中国电视品牌在日本市场也做出了诸多本土化的努力。例如,海信与NHK达成合作,共同制作多档本土化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以此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小米新推出的彩电则因无法接受NHK的信号,让日本人首次能够拒绝NHK的强买强卖和“讨债式”上门催缴,购买并晒出小米电视一度成为日本网红的流量密码。
当然,中国电视品牌的优势并不仅限于性价比。
海信日本公司社长李文丽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初到日本时,许多销售廉价电视的折扣店和看重低价的渠道商前来寻求合作。然而,海信拒绝了这些低端渠道的合作请求,因为“如果我们只想在低端门店里卖产品,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只会卖低价的品牌。我们拒绝了。”
在当下,日本乃至全球电视的高端市场上,中国电视品牌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英国《金融时报》在2月的报道中指出,如今中国品牌的崛起已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优势,显示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AI)功能的整合,让中国彩电品牌在高端市场同样获得了正向回报。
彩电市场规模下滑,在全球和本土市场均收到严重挤压,这是松下电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日本电视品牌困境的缩影。如果再不求新图变,或将成为整个日系家电品牌的未来。
来源:潮流家电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