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药师丨下肢血栓治疗用药的区别,您知道吗?

360影视 2025-02-06 17:48 3

摘要:针对京城百姓用药安全关心的问题,“北京医管”微信公众平台将在每周四发布一期,每期围绕用药教育主题,由市属22家医院药师团队通过科普语言、漫画、视频等形式,为您提供疾病常识、用药指导、健康饮食以及医院特色医疗服务等原创科普资讯。

寄语

针对京城百姓用药安全关心的问题,“北京医管”微信公众平台将在每周四发布一期,每期围绕用药教育主题,由市属22家医院药师团队通过科普语言、漫画、视频等形式,为您提供疾病常识、用药指导、健康饮食以及医院特色医疗服务等原创科普资讯。

第一百三十四期导航

下肢血栓治疗用药的区别,您知道吗?

金银花有何妙用?

有时,门诊用药咨询中心药师会遇见患者前来咨询:“我小腿长血栓了,医生给我开的是一种叫沙班的药,但是同样有血栓的邻居吃的却是阿司匹林,我还需要吃阿司匹林吗?”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该患者得的是下肢动脉血栓还是静脉血栓,其次需要了解这两种血栓是怎么形成的,之后就明白该吃哪种药了!

下肢血栓分为 动脉血栓静脉血栓,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成部位和原因不同

动脉血栓通常发生在动脉血管内,发生的基础是 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血管壁为什么会发生动脉硬化斑块?当人逐渐老去,血管壁都会出现慢性炎症。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本来是维持人体免疫力的正常细胞,在炎性环境下,开始疯狂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这种泡沫细胞钻到血管内皮下开始堆积,就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

如果不加控制,长期慢性炎性病变导致粥样斑块负荷逐渐增大,同时促炎成分和促凝成分水平显著增高,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持续存在,血管管腔狭窄,血流灌注不足,组织器官开始出现缺血,发生在下肢就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随着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和斑块内部糜烂塌陷,斑块不稳定性增强,在血管痉挛、血流剪切应力以及血压波动的作用下,最终斑块破裂。由于斑块中的泡沫细胞合成高浓度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的关键物质)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溶解纤维帽,激活血小板),在斑块破裂后,这些物质短时间内释放入血,导致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迅速激活。

在动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血管内皮损伤严重和组织因子大量释放,血小板和凝血两个系统均发生明显活化并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最初阶段,血小板粘附聚集于斑块破损表面,形成血小板栓子(白色血栓)。没过多久,凝血系统也大规模活化,很快就在血小板栓子表面从薄到厚逐渐覆盖了纤维蛋白栓子(红色血栓),两类栓子迅速融合,最终形成混合血栓。因此,对于稳定的下肢动脉血栓以及二级预防通常采用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静脉血管内,常见于下肢深静脉,是一种由环境暴露和遗传风险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素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时, 凝血活化是主线,血小板的作用相对次要。患者多有严重的或进行性高凝状态,明显的特征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纤维蛋白,纤维蛋白负荷量通常高于动脉血栓。这种血栓的内部是纤维蛋白网络,充斥着各种血液细胞,栓子柔韧而致密,非常难以溶解。与动脉血栓不同,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多样,包括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流缓慢等。

最常见的是血管壁损伤,既有血流动力学异常(如房颤、心衰、长期卧床)造成的内皮细胞破坏和功能紊乱,又有手术、创伤、中心静脉置管、化学药物刺激导致的血管壁结构破坏。

其次,是血液中促凝成分增多,通常包括以下几类:(1)生理性因素,如年龄,妊娠期;(2)病理性因素,如癌症、抗磷脂综合征、脓毒症等;(3)药物性因素,如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抗肿瘤药物等;(4)遗传性因素,如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易栓基因突变。

最后,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表现主要是血流淤滞和回流不畅。

2

临床表现不同

动脉血栓

因阻断了动脉血流,造成相应供血区的 组织缺血坏死。下肢动脉血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间歇性跛行、肢体麻木、疼痛、皮肤发凉、苍白,严重者可能出现足部坏死。如果血栓堵塞供应脑部动脉或冠状动脉,还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本病易发于 中老年人,大部分早期病例没有间歇性跛行等典型的肢体缺血症状,有时仅表现为下肢轻度麻木不适,但是在这部分患者可以检测到动脉功能的异常(如运动后踝肱指数ABI降低),且心血管缺血性事件的风险增加。

静脉血栓

主要导致 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及颜色改变、压痛。严重时,静脉血栓可能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表现为 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咯血、晕厥

多数患者病程隐匿,直到发病前仍无明显症状,甚至在发病初期也常因症状不典型而漏诊,静脉血栓是住院患者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典型的“沉默杀手”。

3

治疗方法不同

动脉血栓

治疗方法包括 抗栓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如导管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

如前所述,动脉血栓的抗栓治疗需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双管齐下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胃肠外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沙班类、华法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依据血栓情况而定。对于稳定型下肢动脉血栓,若出血风险较低,推荐小剂量利伐沙班(2.5mg,每日两次)联合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

静脉血栓

治疗以 抗凝药物为主,可以阻止血栓进一步增长并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对于严重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胃肠外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沙班类、华法林等,具体品种及剂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动静脉血栓的不同总结如下:

综上所述,动、静脉血栓在发生位置、发生原因、栓子组成、临床表现等各方面均有所差异,所以抗栓治疗上存在很大差异,临床医生需评估每位患者的血栓类型、栓塞程度、临床表现及出凝血风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因此,在服用抗栓药物的过程中,切忌自行停用药物,做有创检查及加用其他药物时,需及时告知医生或药师,以便进行专业化的建议及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辰.高润霖.邱贵兴.《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2022版)》

2. 门剑龙.翟振国.雷平.《凝血紊乱》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