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超越,才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详评凯声DM7 & DM7TI

360影视 2025-02-06 17:23 2

摘要:很多人都会因为一个某一款产品而喜欢上一个品牌,我也不例外。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铁三角铁杆粉丝,从平头玩到入耳,再到后来“沉迷木碗,无法自拔”。那么让我入坑铁三角的启蒙之作究竟是哪一款耳机呢?其实就是铁三角最经典的“女毒平头”ATH-CM7,以及之后推出的

从铁三角到凯声:我的平头之路

很多人都会因为一个某一款产品而喜欢上一个品牌,我也不例外。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铁三角铁杆粉丝,从平头玩到入耳,再到后来“沉迷木碗,无法自拔”。那么让我入坑铁三角的启蒙之作究竟是哪一款耳机呢?其实就是铁三角最经典的“女毒平头”ATH-CM7,以及之后推出的钛版升级型号ATH-CM7TI。CM7和CM7TI不仅让我入坑铁三角,也让平头耳机在我心中有了不可撼动的位置,这些年来买了不下百条平头塞。因此在听说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品牌:“平头专家”凯声将要推出致敬CM7和CM7TI的DM7和DM7TI时,可想而知我的欣喜之情了,颇有一种“双厨狂喜”的感觉。

但是话说回来,国内耳机圈从来不乏“致敬”之作,单论CM7,在其鼎盛时期国内就有不止一款耳机对其外观进行了“像素级”的复刻。但真正的致敬,不应该是对其“形”的简单临摹,而应该是对其“神”的领悟和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超越。而我认为DM7和DM7TI就是这样的作品,从外观上来说,它们只是把CM7/7TI经典的设计元素加以保留,以更精致的工艺和更符合现代发烧友使用需求的形式重新呈现出来;从音质上来说,负责任地说CM7/7TI以眼下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听感还是素质都已经被新品完全超越,即便是售价仅一千出头的DM7也足以全方面完虐老前辈,可以说CM7和CM7TI这样的经典型号,放到现在更多的也只剩下收藏价值了。

DM7和DM7TI怎么选

当年的CM7和CM7TI,虽然已经属于高端耳机之列,但售价也就是在千元左右,二者差价也就三四百元,如果实在喜欢铁三角,两条都拿下也未尝不可。但到了DM7和DM7TI这里,情况就发生变化了,DM7官方售价是颇为亲民的¥1199,而DM7TI的定价则去到了在平头领域堪称旗舰级的¥6001。相信烧友在面对这样大跨度的差价不免会产生疑问:一方面DM7TI的实际表现,是否能支撑如此高的售价?另一方面DM7便宜了那么多,究竟有多大程度上的“减配”?但深度体验下来,我认为这两种疑虑都尽可以打消:DM7的表现放在千元档位,绝对是非常有诚意和性价比的;而DM7TI更是用平头耳机巅峰级别的素质和听感,带来了物超所值的声音表现。无论你的预算在哪个区间,这两款耳机都是你在这个价位选购平头耳机的不二之选。

首先来看包装配件。定位千元级的DM7虽然不意外地采用了纸质包装盒,但配件并不含糊。收纳包和DM7TI同样采用了头层牛皮,而且我反而更喜欢DM7收纳包这个更显清新的灰色。线材采用的是三层 Litz 结构镀银+第一代二次冶炼方芯铜箔线基,并且配备了凯声独创的模块化换线系统,通过分线器上的接口切换3.5与4.4插头,后续官方还会推出Type-C模块。对于千元级别的平头来说,这个配件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了。

而DM7TI用上了凯声旗舰型号惯用的桃木质地包装盒,黑色头层牛皮收纳包,同样配备模块化换线系统的线材采用了第二代二次冶炼方芯铜箔基,具备更好的抗腐蚀性能,线皮内部闪烁的星光也为耳机外观平添了一份亮点。

而在造型上,DM7/TI对CM7/7TI的“吹风机”式造型和经典的偏心设计都有所继承,但又在细节上加以了优化。DM7/TI从腔体前缘更直接地过渡到弧顶处,形成一个前宽后窄的半圆锥体造形,更加符合人体工学的弧度使其能够更加完美地贴合大多数人的耳廓,腔体外侧用于提升摩擦力的细密螺纹又使得它相比CM7/TI更不容易从耳朵上滑落下来。加上高精度的CNC削铣与人工打磨工艺,无论是外观精致度还是佩戴体验和CM7/7TI都不可同日而语。

而DM7和DM7TI外观最大的区别自然是外壳材质了,DM7采用的是全铝合金CNC外壳,DM7TI则是纯钛合金材质,二者可以很容易地从金属光泽上加以区分。个人觉得相比之下钛合金的DM7TI更有质感,不过这个钛合金外壳需要数十道工序严格把控完成,良品率很低,这也导致了DM7TI上市之后面临了长时间缺货的窘境。

尽管平头耳机因为造型相对固定,很难再放入尺寸更大的动圈单元,可凯声还是通过类圆锥体的外观设计,更薄的壳体厚度等优化,给DM7/7TI塞进了一颗直径15.4mm的单动圈。这个单元尽管比钛铃PLUS要略小,但是要大于阴阳师二代,大振膜面积可以让同等声压下振膜的行程更短,降低振膜内部的不均匀受力,从而减少分割震动产生的失真。

入耳式动圈的选材逻辑并不适用于平头耳机,这是因为振膜在达到一定尺寸后,动圈振动的行程会随之减少,刚性过强的材质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中低频的质感,所以同样轻薄且韧性尚佳的高分子材料取代合金成为了尚佳的选择。为了保证全频段的音色相对和谐、流畅,凯声并没有采用拼接工艺,而是选用一整张材质制成膜片,仅在悬边处加上了特殊的造型和处理工艺,用于兼顾低频动态和整体失真表现。

虽说金属钛对声音的反射性能更好,使得DM7TI在空间定位的表现上强出DM7一耳朵,但最核心的提升其实在磁路上面。DM7TI选取了一种业界从未运用过的合金来构筑磁路,经由严格计算过的造型以及精妙的盆架结构加持,令DM7TI的磁通量一举突破2.0特斯拉。如同水的流量大了,中间可控的档位也就更多了,钛板在解析力、大动态、微动态的细腻度上比不少入耳式的动圈耳塞还要强得多。在搭配高性能前端时,挖掘出的潜力也要比DM7高出不少。

从对DM7和DM7TI的包装配件和技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DM7无论是单元配置还是实用的配件相比DM7TI都没有太多缩水,在千元价位可以说是该给的都给到了。而DM7TI也绝不仅仅是升级了外壳而已,更大的磁通量带来了动态和解析力上更加游刃有余的表现,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天花板级别的平头塞。我已经听到不止一个烧友反馈本来是冲着DM7去的实体店,最后却抱得DM7TI归,足以见得虽然相比DM7售价贵出数倍,但它的声音表现绝对是令人信服的。

音质详评:普惠佳作和平头巅峰

平头耳机的听感不同于入耳,入耳式的低频音色一般会浑厚一些,伴随着强烈的气流压迫感冲进耳道里面。好的入耳式动圈会听到鼓面中传出厚重的“嗡嗡”或是“隆隆”的声音,给低频乐器多增加一些质感。对平头耳机来说,由于存在部分漏音,这部分极低频的音量会小一些,音色不是被“包在一个空间内”,而是很快地向上演变成谐波,并朝着周围扩散开来。用入耳式听低频,感觉是凑到近处聆听器乐发声,而平头塞则像是拉开一段距离,在一个宽阔的空间内听器乐演奏。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头耳机会失去些许低频细节,现在的动圈技术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千元级的DM7,在展现低频时依旧有着不错的弹性与质感。只不过在描绘鼓面低沉的音色时,这些小细节听起来没那么明显,如同嵌在整段音色之中,仔细聆听依旧清晰可辨。它比起同价位的入耳动圈并不逊色,只是走向和侧重有所不同,虽然低频听起来“轻盈”了些,但与“弹性”和“共鸣”相关的音色以及空间混响则更为丰富。如果换作对比平头耳机,DM7的低频音色则会比钛铃PLUS来得厚实一些,多带了点弹性与韧性。

相比之下,DM7TI结像的线条感则要明显许多,动态也比DM7大上一截,具备大开大合般的气势。即便跟那些高素质的入耳式动圈相比,DM7TI的动态表现也毫不逊色。再加上更为明显的空间混响,如果前端的揭示力跟控制力足够强,再打开高增益模式,就能把DM7TI推出接近开放式动圈大耳的开阔感与能量感。

而它们与铁三角CM7/7TI最大的不同也体现在低频部分。受限于旧时代的动圈技术水平,CM7/7TI以现在的标准衡量,整个低音区既缺乏密度,也缺少弹性。打击乐器像是泄了气一样,被牢牢压在中频的后面,从而空出了一大块空间。与之相对,DM7和DM7TI的低频充实且饱满,有质有量,一改早年人们对平头耳塞的刻板印象。

由于DM7/7TI的三频分布基本处于一个均等的状态,其中频牢牢占据着舞台中央的一大块空间,里面包含扎实的人声,以及各种丰富且兼具层次的器乐演奏。DM7的中频音色依旧会偏厚实一些,着重展示贴近基音周围的音色变化,因此听起来润一些。再往上则会交待一些空间混响,把结像的定位展示清楚。到了高频次的谐波处,则会较快地向回收束,形成一个相对干净的声音结项。既可以把声音的具体质感交待完整,又不至于影响到其他结像的发挥。每一件乐器都会在空间上彼此错开,各自拥有左右,远近,高低等不同方向上的表达。在所有的人声、器乐之后,才是漆黑一片的声音背景。DM7TI的器乐走向与DM7整体类似,只不过绝对动态更大,细节更多,力度表达的等级划分也更为细腻。是各种意义上的清晰度加强版。

作为经典的“女毒塞”,CM7的曼妙人声是它的最大特色,而DM7对人声的演绎也有那么一些CM7的影子。它用醇厚得恰到好处的人声中低声部染色,来略微加厚了女声的音色,显得声带处发出的共鸣声更为细腻丰满,稍稍强化歌手在咬字时想要表达的重音。转音时由于声音向下沉了一些,细节也更容易被人察觉到。另一半音染则集中在人声频段的中高音处,也就是涵盖女声的气声部分。它会将尾音再拔高一些。让女声的音色更显甜润,尾音在快要消失时还保留着相对明显的存在感,给人以恋恋不舍的感受。

DM7TI却在人声的表达上与DM7有着不小的差异,它更强调纯粹的人声细节,通过充沛的能量,清晰的线条,以及精准的控制力,详细地描绘出人声的音色变化。如果说DM7还讲究一些技巧,那么DM7TI便是纯粹地“一力降十会”,通过硬素质还原出更多的内容,来强化观众们的共情与代入感。

无论是DM7还是DM7TI,都不再需要像铁三角ATH-CM7/7TI一样,通过削减低频,营造空旷的空间来突出人声的美感。它们的人声已经足够有特点,并且做得到和器乐演奏相得益彰,互不影响。这便是新时代耳机超越经典的地方,一旦素质达到了一定高度,便不再需要做出过多的取舍。

在女声的泛音频段上面,便是负责空气感与乐器光泽度的高频/极高频部分。对于千元级的DM7来说,能够把镲片的音色做到足够润泽,顺滑已经算出类拔萃了,已经超越这个价位上大部分的动圈甚至圈铁耳塞。至于空气感,管弦乐器的金属质感,属于能听出来,但并不算特别明显。这部分其实是DM7TI的强项,它的高频音色对比DM7更为凝聚,能量感也更充足。耳机更强的解析力可以带来更多的高频音色细节,整个高频部分也跟着进一步丰满起来。连带着空气中的混响,各种器乐浅浅传出的金属共鸣声,带着各自声音的强弱,方位,有机地混合在一起,再次将DM7TI开放式大耳一般的听音感受烘托了出来。

得益于略偏醇厚的音色,以及柔顺、宽松的整体听感,凯声DM7拥有很高的驱动下限。即便使用手机直推,它的调音特点大多都可以被保留下来。虽然声场规模小了一些,分离度也没那么明显,但人声的染色,舒展且颇具质感的音色,还有毫无压迫感的整体调音已经颇具当年CM7的风味了,硬素质还要高出一截。如果再给它搭配一条素质尚佳的小尾巴,DM7还能够展现出不俗的动态,在线条感和分离度得到加强之后,驾驭一些偏摇滚、舞曲之类的题材也显得游刃有余。如果喜欢听流行人声,那么DM7与艾利和播放器的组合拥有额外的加成。DM7的独特音染配合艾利和播放器精致、细腻的人声表现,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国砖这边海贝R6 PROMAX音色宽松,细节丰富的风格同样与DM7有很好的适配性。其他线条感相对明朗一些的播放器,与DM7TI搭配会更好听一些。

相较之下,DM7TI由于拥有更高的素质上限,推荐至少给它搭配一个高素质小尾巴,这样才可以初步感受到它充沛的能量,宽大的声场,以及较为清晰的空间定位。越是声音通透,解析力强大,强调空间定位的播放器,越是能稳定发挥出DM7TI的潜力,例如凯音N6III,可以将DM7TI声场内部乐器结像的空间定位交待得一清二楚。若是想让音色听起来再水润一些,iBasso DX340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DM7TI的磁路拥有更精细的响应能力,因此也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中高频当中的胆味儿,用山灵M8T听听流行,换换口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或许在乾龙盛QA390LE或者乐图菊花台这种顶级的参考播放器上,才会展示出DM7TI的上限,在给到充足的驱动力,极其干净的声底,加上顶级的分离度之后,DM7TI的声音有点像森海塞尔与铁三角耳机的结合体,声场的边界开始变得广袤无垠,低频动态伴随着呼啸的气流,瞬态响应速度提升得飞快,高频也会延伸到空气当中。但是人声还是会保留着一点偏醇厚的音色,并不单纯是那种机械、严谨的声音。

结语

是致敬,也是新的延续。时隔多年,曾经的经典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出现在烧友们的视线当中。DM7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复刻,而是在其基础上优化佩戴,强化声音素质,保留适当的记忆点,再融入新时代的理解创造出的全新耳机。DM7TI更是超脱了旧有的声音风格,用接近动圈大耳的听感,一举触及到平头塞新的上限。经典只是唤起了人们的记忆和共情,唯有超越经典,才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

来源:专注汽车三十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