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教育善举

360影视 2025-02-06 15:28 2

摘要:国之命脉,系于少年。然战火无情,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之处,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那些稚嫩的身影。上世纪四十年代,无数难童如风中残叶,从沦陷区飘零至贵州。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盛满对未知的恐惧,更遑论读书识字之奢望。见此情景,赖永初夜不能寐。他深知,战火能焚毁家园

赖永初一生纵横商海,却始终心怀赤子。若说他毕生所求,除却商道浮沉,便是以一腔热忱托举家国未来——教育,始终是他魂牵梦萦的未竟之志。

国之命脉,系于少年。然战火无情,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之处,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那些稚嫩的身影。上世纪四十年代,无数难童如风中残叶,从沦陷区飘零至贵州。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盛满对未知的恐惧,更遑论读书识字之奢望。见此情景,赖永初夜不能寐。他深知,战火能焚毁家园,却不可泯灭希望;孩童虽身陷泥泞,但教育终将为其插上翱翔之翼。

1941年,烽烟未散,赖永初毅然在贵阳捐资创办永初教养院。青瓦白墙间,收容了阵亡将士的遗孤、前线军人的子弟,以及流落街头的贫苦孤儿。他立下宏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院当育三百孩童,授其学识,强其体魄,更以实业铸其筋骨。”院内不仅设课堂传道授业,更建工厂供孩童实践技艺;既有卫生所呵护健康,亦有操场锤炼体魄。赖永初的蓝图里,教育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知行合一。他常言:“若孩童习得耕作纺织之技,便如手握破晓之剑,纵乱世艰难,亦能劈出一条生路。”

宏愿未止于此。1946年,为拓教育之疆,他倾囊购下千亩荒地,创办永初农场。晨曦中,孩童们荷锄下田,学习改良作物、培育良种;暮色里,他们在油灯下研读农书,将理论与实践交融。这片土地不仅是教养院的延伸,更成为贵州农业改良的示范窗口。赖永初以农为媒,让教育扎根泥土,让希望破土而生。数年后,他将农场无偿捐赠政府,并慨然道:“财富取之社会,便当归于社会。此非施舍,而是播种——待他日绿荫成林,方知今日心血未负。”

这一善举,如暗夜星火,照亮了贵州教育的荒原。永初教养院不仅拯救了数百孩童的命运,更催生了地方慈善事业的勃兴。而赖永初本人,亦从商贾蜕变为一代乡贤。他的故事印证:教育之善,非一时之义举,而是以心血为墨、以岁月为纸,书写一部跨越时空的救赎之书。如今回望,那些曾在教养院中习得生存之技的孩童,或已白发苍苍,但他们脚下之路,始终延伸自赖永初当年亲手铺就的基石。

来源:烟雨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