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区域治理 浙里有我”赴浙社会实践支队前往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开展调研与交流活动。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数字艺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现状,探讨跨学科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合作路径。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老师及其学生团队热情接待了实践
1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区域治理 浙里有我”赴浙社会实践支队前往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开展调研与交流活动。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数字艺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现状,探讨跨学科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合作路径。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老师及其学生团队热情接待了实践支队,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富有启发的交流体验。
交流活动开始,于朕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的发展概况。AI中心以“技术赋能艺术”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和数字设计领域。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与实验,AI中心形成了涵盖AI生成艺术、交互设计与虚拟现实体验的多元化数字艺术体系。
团队还分享了当前数字艺术的主要分类,包括以生成算法为核心的数字艺术创作、以虚拟交互为基础的沉浸式体验设计,以及服务于影视和游戏领域的高精度视觉内容开发等。结合案例展示,支队成员对AI中心近年来在数字艺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应用场景有了深入了解。
在概况介绍之后,于朕老师带领实践支队参观了AI中心的项目实验室。实验室中展示了多个正在开发中的前沿项目,其中包括面向高水平沉浸式体验的3A游戏开发以及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声光电技术带来的多感官交互效果令支队成员感到震撼不已。
通过现场讲解与演示,支队成员不仅了解到游戏开发背后的复杂技术实现,更感受到AI在增强艺术表现力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些作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联动,为观众打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参观结束后,实践支队与AI中心的师生以座谈会的方式展开了深入交流。双方围绕AI技术在数字艺术中的应用、当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了充分探讨。于朕老师结合团队研究,分享了对AI技术赋能艺术创作的理解。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从辅助工具逐渐转变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角色,但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技术伦理、版权保护等新问题的出现。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技术服务于艺术表达的理念,注重探索科技与艺术的平衡点。
实践支队的成员也从清华大学的AI技术研究角度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针对AI在艺术领域的跨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双方还就生成式AI的技术前景、数字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碰撞出许多创新性的思路与想法。
本次清华大学赴浙社会实践支队的调研活动在双方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实践支队和AI中心师生的思想碰撞不仅加深了彼此对AI技术与数字艺术结合的理解,也为未来跨学科研究与创新实践提供了思路。在人工智能不断改变世界的今天,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正引领着全新的潮流。清华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的交流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树立了新典范,也为中国在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来源:民好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