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谈论世界有多少水时,就包含了世界上的冰。世界有三大水系,自然也有三大冰系,专业说法是三大冰盖:格陵兰冰盖、西南极冰盖、东南极冰盖。说简单了,就是两大冰盖,一个在格陵兰,一个在南极洲。大面积的冰,平常见不到,所以一说冰山,神奇感就相伴而来。
我们在谈论世界有多少水时,就包含了世界上的冰。世界有三大水系,自然也有三大冰系,专业说法是三大冰盖:格陵兰冰盖、西南极冰盖、东南极冰盖。说简单了,就是两大冰盖,一个在格陵兰,一个在南极洲。大面积的冰,平常见不到,所以一说冰山,神奇感就相伴而来。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开头第一句就震惊了整个文坛。那冰块是吉卜赛人的马戏团带来的,放在海盗藏宝箱里,巨人看守,付费观看。“箱中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里面含有无数针芒,薄暮的光线在其间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
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是《庄子》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其实,庄子“语冰”时,中国识文断字的人,也刚刚认识“冰”。甲骨文里没有“海”字,西周金文中才有“海”字。甲骨文里有“雨”有“雪”,没有“冰”字。中国造出“海”字时,亦有了“冰”字。一直到《诗经》的时代,中国文人才挥写对“冰”的认识和感受。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不是商朝之前,气候比较暖?
四海有神,但没有南极神。寒武纪南极曾有过软体动物,但一直没有人类,就无神。神不想住在冰天雪地里。宙斯住奥林比斯山,普罗米修斯“住”高加索,上帝在西奈山(见摩西),佛祖居住在小须弥山。南极若有神,那一定是冰神。
冰山就是大海的原型。
在宇宙中,地球由一个大冰陀子,于旋转中分离出无数冰山。在前地球变暖的地质时期(地球不止一次变暖,变冰),冰山融化出首尾相连的大洋。末次冰期时,冰盖还曾经覆盖了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北部的大片地区。到了人类活动的时代,只在地球两端留下一南一北两个锅盖一样的冰盖。人类若想找到自己的前世,只能到冰盖中取样,那么多两极科考站就是研究地球的前世与今生。
神,有时就是为了难为人而存在。为什么仅给陆生动物——人,那么一点陆地。它像地球这个烧饼上的一片脆皮,时常崩裂。近些年,总有人在说这层脆皮上的两片“冰皮”情况不妙。太平洋世界号在进入南极航程时,特别请了一位KEITH博士与大家分享《冰川与气候变化》。他说,南极的冰川厚度平均在2000米以上,南极洲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每年冬天的时候,冰层覆盖的面积比南极洲的面积还大。当夏天来临时,南极洲边缘的冰层就会崩塌到周围的海域中(图一)。但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很多长期冰冻的冰川在夏季来临的时候也会崩塌到海洋中形成十分巨大的冰山,但这些冰山越来越少了。
图一:夏天来临的时候,南极洲边缘的冰层就会有很多崩塌到周围的海域中。
这位博士说,如果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海平面将上升大约6米;而如果南极洲的两个冰盖融化,海平面将上升约60米。不过,这些冰盖的融化需要数百年的时间。
这位博士的总结,和其他博士的总结差不多。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有人口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因素,具体讲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增加。但那些暗标了结果的数据,能揭示真正的原因吗?这也是个问号,因为人类监测天气和污染的历史,也就百多年。在大时空里,现在的大数据是个小数据。当然,它的警示意义还是有现实环境显现的“冰山一角”,不能不重视。
科学家在南极冰盖里垂直钻取了大约610米长的一条冰芯,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2月6日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这根冰芯可以看到8000年,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的短短200年里,部分冰盖变薄了450米,比我曾登顶过的纽约帝国大厦(381米)还高。这个速度以及相应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2007年我在阿根廷看过7公里宽的莫雷诺冰川之后,再没有机会看到更大的冰川了。那一次,我眼见着巨大的冰桥,在轰隆隆哗啦啦地交响中垮塌,掀起一阵,也就是一阵就结束了的巨浪。它是不是告诉我们这些围观者,多么巨大的庞然之物,其实都会垮掉。如果,错过这个垮塌的瞬间,甚至会忘记它曾经的存在。
没想到,又一个“多年以后”,我竟然会面对地球上最大的冰川,其实,应叫它南极冰盖。这个盖住地球南端的冰盖子,即便像环保人士说,南极冰盖冰川物质损失率为1320亿吨/年。但它仍有4000~2000米的厚度。它随随便便像排便崩出一个冰山,都会是一则冰山新闻。
据报道:2017年7月12日,卫星发现南极拉森C冰架上脱离出一座冰山,长度在160余公里,最宽处在50公里左右。科学家估计它的厚度在200~1200米之间。面积达5700平方公里。这块巨冰上将可以放下8个新加坡。这是自人类关注南北极冰川以来最大一座冰山,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可移动固态物体,科学家将它编号为A68(这个数字编号很像中国人编的)。
一开始人们说它几十年都不会化掉。但到了2019年4月,它就分裂解体了。2021年5月19,欧洲航天局说,一座巨大冰山脱离南极威德尔海的龙尼陆缘冰层,成为目前漂浮在海洋上的最大冰山,面积大约4320平方公里。这座新冰山代号为A76,但是没过多久,它也消失了。冰山融化的速度,比预想的速度要快很多。某种意义上讲,冰山正越来越少,化得越来越快。
巧合的是这次来到南极半岛,又见到一个有冰洞的冰山(图二)。它到海中缓缓漂来,像是另外送的一个“景点”。那个冰洞很圆,但冰桥部分已经很薄了,估计过不完南半球的这个夏天,它就会垮塌,化作浮冰,最后消失。
图二:南极半岛的海峡中,一个有冰洞的冰山,在海中缓缓漂来。
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是南极巡游的主航线,船长广播里,除了报告沿途的鲸鱼、海鸟,也会报告冰山消息。船西行走过格林尼治岛后,迎面看到一座大一些的冰山,有点像漂浮在海峡中的“桌山”。其实,宽不到1海里。据说,这个海峡里最大的冰山,也只有1.6海里。
虽然,迎接我们的浮冰,以各种体量和姿态向我们漂来。但不能随随便便就说是冰山。专业的说法:冰山,起步体量,海平面以上的高度要在4.9米以上,厚度在30到50米之间,覆盖面积至少为500平方米。和冰山一道起哄来的,还有冰山块,其起步体量,宽度不到5米的冰块;还有一些小混混儿,也就是小漂冰,其起步体量,一辆皮卡车相当;不值一提的是碎冰,通常宽度在2米以下。
大的冰山在威德尔海那边,在南纬62度之上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都见不到几座像样的冰山,连这么小的冰山都值得在广播中“推介”。可见气候变暖,魔鬼和神仙都离我们越来越远……
不过,冰山确实是南极洲的一景。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的冰山更像雪山,上面都是雪,下面才是冰。没有莫雷诺冰川的冰山好看。但那些小块头的小漂冰,蓝蓝的,特别“上镜”。头一次见到此景的人会问,为什么这冰川冰会是蓝色?
冰川冰,非液态水凝固而来,而是固态的雪,经过几百万年或更多的时间挤压形成。那些被封闭在冰川冰中的小气泡们一如蓝天中的气体分子,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不易被散射,而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却很容易发生散射。所以,冰川冰,如蔚蓝的天空一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蓝色(图三)。
图三:冰川冰,如蔚蓝的天空一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蓝色。
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极洲的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之内。这个圈之外的南极洲只有南极半岛这条“腿”伸出的“小腿”。这条“腿”东边的威德尔海南部边缘冰架是南极冰山的“主产区”,巨大板状冰山自由漂浮,有时会阻碍了通往威德尔海的船舶交通。西边的别林斯高亚海的冰山没有那边的多,所以,观光船都会走这一边。不过,除了南极科考队,别的人通常抱不上南极半岛的“大腿”。观光船通常止步于南纬65º这条纬线。
我一边在船舷拍冰盖、冰流、冰架、冰山的照片,一边随时观察我们的船南进的最终位置。2月3日正午12点时,船到了雷麦瑞海峡(Lemaire Channel,也译“勒梅尔海峡”,但与发现火地东端海的“勒梅尔”的汉译重名。这里不采用此名。梁二平注)的北口。1873-1874年刚刚独立两年的德国派探险队进入南极发现了这个海峡,但并没有命名它。1898年12月比利时南极探险队的贝尔吉卡号从这里穿过,并以比利时刚果探险家查尔斯•雷麦瑞(Charles Lemaire,1863-1925年)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海峡。这是个小海峡,只有11公里长,最宽处1.6公里,最窄处只有600米宽。20世纪时,它曾得到一个美名“柯达海峡”。21世纪出生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柯达”。2008年我去好莱坞参观,占据全球胶卷市场2/3份额的伊斯曼·柯达公司正在第二次战略重组,裁员达2.8万人,幅度高达50%。胶片巨人倒下了,照相用胶卷的时代,也由此终结。
我们的太平洋世界号7.8万吨的邮轮,没法穿过这个“南极洲最美海峡”。只能在它外面的天堂湾巡游。这里是南极洲最美丽、最原始的景点之一。这里20世纪曾经是南极捕鲸船队的避风港湾,暂避此处的捕鲸者被山脉和冰川在平静水面上的倒影所折服,故有“天堂湾”这样美丽的名字。
船在天堂湾缓缓地调头返航。此时我看了一下地理坐标南纬64º50,西经63º——这是我代表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在海上航行到达的最高纬,最南边的地方了。必须展开我们中心的旗帜(图四),定位打卡。现在看,这旗设计时没考虑到它要在南极飘扬。这的天超级蓝,这的雪超级白。这旗白底蓝字,怎么突显?回去要改成红底黄字,不然若去了北极呢?人不能两次犯一个错误。
图四:南极半岛,这是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科考足迹到达的最高纬,最南边的地方了,定位打卡。
南极巡航最终离南极圈还差1度多,算是“刮蹭”南极圈吧。
来源:梁二平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