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太极拳犹如一朵璀璨的奇葩,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与智慧。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身心的修炼方式,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阅读沈寿整理编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谱》。据《太极拳谱》武禹襄:武河清,字禹襄(1812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太极拳犹如一朵璀璨的奇葩,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与智慧。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身心的修炼方式,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阅读沈寿整理编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谱》。据《太极拳谱》武禹襄: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清代直隶广平府人,官宦家族,自身文武皆得,从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本文将深入探讨其中太极拳的大椎穴运用、精气神养护以及太极心法的内在联系,揭示太极拳的高深境界。
1、“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2、“立身中正舒安,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3、“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4、“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大椎穴,作为人体督脉上的重要穴位,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大椎穴的激活与运用,被视为达到高境界的关键之一。然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建立在精气神充分养护的基础之上。精气神,作为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精,指的是人体的精华物质;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神,则是意识与精神的统称。只有精气神充足且协调,才能为太极拳的修炼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1、“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固精,作为精气神养护的重要一环,需要修炼者通过调息、站桩、冥想等方法,使体内的精气得以稳固,避免无谓的耗散。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当精气神得到充分的养护后,修炼者才能开始尝试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冲击大椎穴,进而打通督脉,使精气能够上行至玉枕穴、百会穴,实现身心的全面升华。
在太极拳的架子中,武禹襄的太极拳理论尤为注重脊椎的运用。他提出“以心行气,突出力从脊椎发”,2、“立身中正舒安,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强调了脊椎在太极拳发力中的重要性。通过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等练习,使脊椎得到充分的拉伸与转动,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拳法的刚猛有力上,更体现在其内在的柔韧与灵动之中。正如武禹襄所言:“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这种脊椎的转动,如同九曲珠一般,带动四肢如同百炼钢,实现了刚柔相济的阴阳转换。
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大椎穴的竖直与运用,是达到高境界的关键之一。然而,这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修炼者具备深厚的内功基础,以及对于太极拳理论的深刻理解。3、“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在站桩时,大腿平、尾闾松,才能使大椎穴得以竖直。而在打拳时,后背的圆转与拧转,才能使拳法更加灵动有力。这种打法,在杨氏太极拳等流派中并不常见,但却在武禹襄的太极拳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精气神通过太极拳的修炼进入大脑时,意识活动与打拳运动完全重合,大椎穴带动玉枕穴、太阳穴鼓胀,这便是精气神的守空。在这一境界中,太极拳所打出的阳刚、钢丝劲、陀螺劲等,都是精气神充足且协调的体现。正如武禹襄所言:“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种沉着与顺遂,正是太极拳修炼中的至高境界。
然而,太极拳的修炼并不仅限于此。它更是一种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与领悟。4、“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在空性的世界中,生命万物如何实现一体?这既是太极拳修炼的最终目标,也是佛教等宗教所追求的终极真理。太极,作为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它所描述的太极世界,与佛教中的空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空性不可说,却可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得以体验与领悟。当大椎穴被有效激活时,它便成为了连接身心、沟通内外的桥梁。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更能够触及到生命最本质的空性。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身心并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通过精气神的养护、脊椎的运用以及大椎穴的激活等步骤,逐步实现身心的全面升华。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太极拳的独特魅力与智慧,更能够触及到生命最本质的真理与空性。愿每一位太极拳修炼者,都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达到身心的圆满与和谐。
来源:太极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