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大省阔步迈向教育强省 ——湖南近5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360影视 2025-02-07 08:12 2

摘要:穿越历史,沉浸式体验开学典礼、修身课堂、寝室讨论会等环节,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报国之志……2024年12月25日,“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旧址正式启动。

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新跃升。教育总规模位居全国第7、中部第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提质扩优迈出新步伐。中小学大班额从全国比例最高的省份转变为状况最好的省份之一;芙蓉学校、“徐特立项目”等教育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教育赋能增效开创新局面。诞生了超级计算机、“海牛Ⅱ号”深海钻机等世界领先成果;近3年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43.26%。

风好扬帆,奋楫争先。近5年来,湖南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从教育大省阔步迈向教育强省。

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穿越历史,沉浸式体验开学典礼、修身课堂、寝室讨论会等环节,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报国之志……2024年12月25日,“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旧址正式启动。

“感觉课本上的人物和知识都‘活’了起来,更能体会到当年先辈们的处境与志向!”体验完这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后,长郡中学高一学生陈奕龙说。

“第一师范”大思政课是我省继“我是接班人”“我的韶山行”“岳麓书院”后打造的又一个大思政课品牌,也是我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生动体现。同时,我省还是全国8个“三全育人”试点省之一,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有感染力的“湘味”思政育人路径。

将思政课堂搬到演播厅,搬到三湘四水,以互联网为媒,集思政、德育、心理、劳动、科技等内容于一身,“我是接班人”自2019年播出以来,创造了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单个平台学习人次突破1亿、总学习人次超过18亿的纪录;2023年4月起,我省把“大思政课”搬进伟人故里,从伟人足迹汲取奋进力量,截至2024年12月,已组织739所学校53.34万名中小学生赴韶山研学;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实事求是”,2023年10月我省创新开展的“岳麓书院”大思政课堂,已让110余所高校3万余名师生现场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湖南教育应始终坚守的目标。

2024年,我省首开“全员文体”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长沙市启动中小学班级“三大球”联赛,不仅采用男女混合赛制,班主任也要上场投篮;常德市石门县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体教融合,用一支支球队、一场场赛事点燃学生运动热情;益阳市南县开设了56个艺术实践工作坊,将扎染、泥塑等传统艺术融入课堂……

2025年1月,省教育厅又为学生送上“新年大礼”——自2025春季学期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班级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为全省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添助力。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湖南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扩优提质,基础教育稳步提升

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要实现“量”到“质”的转化,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

2024年9月1日,张家界市桑植县贺龙中学一片欢腾。这个新学期,该校师生们搬进了新修建的“特立教学楼”,他们惊喜地看到每间教室都配备有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课桌椅、护眼灯、饮水系统等设施设备,十分激动。

“学校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期待在这样好的环境下,我们明年的成绩能芝麻开花节节高!”高三学生张丽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近两年,我省部署推动“徐特立项目”,破解县域普通高中振兴难题、扩大优质公办高中教育资源供给。2024年底,全省100所县中“徐特立项目”全部建成,新增优质公办学位6.6万个和学生宿舍床位1.75万个,有力带动全省县中教育质量提升。

这只是其中一环。我省始终将基础教育发展视为重中之重,有效化解中小学大班额,超大班额实现清零;面向乡村建成了101所芙蓉学校,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标杆;近年来建成1547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优化提质4900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公办园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58.12%;启动了“大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帮扶工作,由长沙市选派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大湘西地区中小学。

穷县办好教育的“泸溪经验”、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的“新田经验”、阅读教育的“双峰经验”、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常德经验”、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长沙经验”……我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扩优提质,减负增效,我省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建设,实现新高考平稳落地,中小学招生入学全面规范,改进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录取批次设置,稳妥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工作,稳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双减”改革,线上、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分别达100%和88%,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双减”三周年成效监测显示,我省学生、校长对“双减”总体满意度均超过九成,教师和家长的满意度接近九成。

三位一体,支撑发展坚实有力

中南大学的微型智能脊柱穿刺定位系统、湖南大学的“人工毛囊与毛发再生”项目、湖南农业大学的青藤碱生物合成技术……2024年4月12日,全省“双高”对接会暨湖南省科技创新成果路演活动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多项科技成果闪亮发布。活动现场,合作签约总金额超2亿元。

湖南高校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数据为证:我省“四大实验室”均是由高校院所牵头组建;依托在湘高校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样成效明显。省委、省政府重磅推出《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教育、知识产权、科技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全面盘点高校存量专利,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成“金”。2024年,我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56.80亿元,同比增长56.09%。

与湖南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相适应!2024年,将“构建高等院校及其学科设置调整优化机制”纳入12个首批重点改革事项之一,“两优”工作实施方案获审批通过,引导高校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市州主导产业,增设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65个,高职高专科专业191个。

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湖南积极推进“校友回湘”,截至目前,助力全省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1551.49亿元,助力招引优秀人才1605人;发起设立全国第一只专业面向大学生创业投资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支持大学生在湖南圆“创业梦”。

近年来,湖南高等教育取得累累硕果:5所高校15个学科进入全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序列,位居全国第8、中部第2;11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行列,位居全国第5、中部第1。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快建设质量水平更高、服务能力更强、公平更加彰显、发展更可持续的教育强省。”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表示。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