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哪吒2》以62.17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冠军的当下,导演饺子(杨宇)的名字被反复推向热搜。然而,当大众津津乐道于“一部电影赚37亿”的商业神话时,却鲜少有人追问:这个从华西药学院毕业的“医学学霸”,为何甘愿蛰伏五年打磨一部动画?他的选择背后,真的是金钱驱动吗
在《哪吒2》以62.17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冠军的当下,导演饺子(杨宇)的名字被反复推向热搜。然而,当大众津津乐道于“一部电影赚37亿”的商业神话时,却鲜少有人追问:这个从华西药学院毕业的“医学学霸”,为何甘愿蛰伏五年打磨一部动画?他的选择背后,真的是金钱驱动吗?
2002年,当同龄人挤破头争夺医院编制时,杨宇放弃华西药学的“金饭碗”,蜗居出租屋啃老三年,靠母亲每月1000元生活费自学动画。在国产动画被视为“冷门行业”的年代,他的选择无异于一场豪赌。但他说:“人能否改变命运我不确定,但我不想认命。”
这种“叛逃”绝非商业算计。若为金钱,他本可稳坐药剂师职位——2019年《哪吒1》爆红前,他仅凭一部获奖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在圈内小有名气。
与其说这是职业转型,不如说是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构:当医学规训他“治愈肉体”,动画却让他找到了“治愈灵魂”的出口。
《哪吒2》的制作周期长达五年之久,特效镜头逾1600个。令人惊叹的是,饺子竟亲自演示70%的动画细节,以供团队参考借鉴。五年间,他从青丝熬成白发,却坦言:“好东西只能慢慢磨。”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与当下“短平快”的流量逻辑背道而驰。
当资本追逐“三个月拍网大,一年造爆款”的速成模式,饺子的团队选择将票房预期暂时搁置,先与完美主义死磕。
在这种“反效率”的背后,实则是对创作初心的坚守。他曾拒绝国际团队“外包特效”的捷径,坚持由中国团队反复打磨,只因“观众期待不能被糟蹋”。在功利主义者眼中,这是商业冒险;但对饺子而言,这是对艺术尊严的捍卫。
饺子的成功难以复制,却极具启示性。他的故事里没有“逆袭爽文”的套路:啃老三年承受亲友“不务正业”的讥讽,社恐性格让他在镜头前局促寡言,甚至因父亲早逝陷入经济困顿。但母亲那句“做你想做的,别饿死”的包容,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锚点。
这种非功利性支持,恰是功利社会最稀缺的养分——它不计算投入产出比,只相信热爱本身的价值。
从《哪吒1》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哪吒2》的“重塑肉身”,饺子借神话外壳包裹的,实则是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当社会将“成功”简化为财富数字,他的创作始终在追问:人能否超越功利尺度,定义自己的存在?影片中哪吒与敖丙冲破封印的过程,恰似导演本人挣脱“高材生就该当医生”的世俗期待,在动画世界重构身份认同的隐喻。
票房神话之外,我们该讨论什么?
《哪吒2》的100亿票房预言,或许终将被新纪录打破。但饺子留给时代的真正遗产,是证明了“慢即是快”的悖论:当行业迷信“大数据选角”,他花五年死磕一个镜头。这种非功利性坚持,撕开了急功近利社会的裂缝——真正的突破从不在财务报表上,而在那些敢于“浪费”时间打磨生命作品的人心中。
下一次,当我们谈论“哪吒赚了多少钱”时,或许更该问:这个时代,还容得下多少不为钱燃烧的理想?
饺子用实际行动演习了当下“工匠”应该如何打造,我们不能一边惊叹古代工匠如何厉害时,一边又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
来源:捷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