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痒的感觉很棒——但它对皮肤的真正影响是这样的

360影视 2025-02-07 08:24 1

摘要:你的父母说得对——抓挠发痒的皮疹确实会使病情恶化。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原因。1 月 30 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抓挠如何增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一种湿疹)小鼠模型的炎症和肿胀。

抓挠会通过神经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加剧炎症,从而加重皮疹。虽然抓挠有助于抵抗细菌,但其弊大于利。

抓挠发痒的皮疹会触发痛觉神经元和激活肥大细胞,从而形成破坏性的反馈回路,导致炎症恶化。

虽然抓挠有助于去除细菌,但最终对皮肤的伤害大于帮助。科学家目前正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控制炎症,而不会产生抓挠的负面影响。

你的父母说得对——抓挠发痒的皮疹确实会使病情恶化。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原因。1 月 30 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抓挠如何增加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一种湿疹)小鼠模型的炎症和肿胀。

“起初,这些发现似乎引出了一个悖论:如果抓痒对我们有害,那为什么感觉这么好?”资深作者、匹兹堡大学皮肤病学和免疫学教授、医学博士丹尼尔·卡普兰 (Daniel Kaplan) 说:“抓痒通常令人愉悦,这表明,为了进化,这种行为必须提供某种好处。我们的研究通过提供证据表明抓痒也能预防细菌性皮肤感染,有助于解决这一悖论。”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对过敏原或刺激物(如毒藤或镍等金属)产生反应,导致出现瘙痒、发炎的皮疹。虽然抓挠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实际上会引发更多炎症,加重症状并减缓愈合过程。

为了弄清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恶性循环,卡普兰、第一作者、匹兹堡大学医学科学家培训项目的学生安德鲁·刘 (Andrew Liu) 及其团队使用瘙痒诱发过敏原在正常小鼠和因缺乏瘙痒感应神经元而不会发痒的小鼠的耳朵上诱发类似湿疹的症状。

当正常小鼠被允许抓挠时,它们的耳朵会肿胀,并充满炎症免疫细胞,即中性粒细胞。相比之下,正常小鼠的炎症和肿胀要轻得多,因为它们戴着伊丽莎白圈,类似于狗去看兽医后戴的“耻辱锥”,而那些缺乏瘙痒感知神经元的动物的炎症和肿胀则要轻得多。这项实验证实,抓挠会进一步加剧皮肤问题。

丹尼尔·卡普兰 (Daniel Kaplan)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匹兹堡大学皮肤病学和免疫学教授。图片来源:Nate Langer,UPMC

接下来,研究人员表明,抓挠会导致痛觉神经元释放一种叫做 P 物质的化合物。反过来,P 物质会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是炎症的关键协调者,通过募集中性粒细胞来驱动瘙痒和炎症。

“在接触性皮炎中,肥大细胞直接被过敏原激活,从而导致轻微的炎症和瘙痒,”卡普兰解释道:“在抓挠时,P 物质的释放通过第二条途径激活肥大细胞,因此抓挠引发皮肤更多炎症的原因是因为肥大细胞通过两条途径协同激活。”

肥大细胞是一系列炎症性皮肤病和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但它们在抵御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人员想知道抓挠引起的肥大细胞激活是否会影响皮肤微生物群。

在由合著者、匹兹堡大学免疫学助理教授 Marlies Meisel 博士领导的实验中,研究小组表明,抓挠可以减少皮肤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与皮肤感染有关的最常见细菌。

“搔痒能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御能力,这一发现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搔痒可能是有益的,”卡普兰说:“但当瘙痒是慢性时,搔痒对皮肤造成的伤害可能超过这种益处。”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治疗皮炎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如酒渣鼻和荨麻疹)的新疗法,通过针对肥大细胞上的受体来抑制炎症。

参与这项研究的其他研究人员包括来自匹兹堡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 Youran Zhang、Chien-Sin Chen 博士、Tara N. Edwards 博士、Torben Ramcke 医学博士、Lindsay M. McKendrick、Eric S. Weiss、Jacob E. Gillis、Colin R. Laughlin、Simran K. Randhawa、Catherine M. Phelps、Kazuo Kurihara 医学博士、Hannah M. Kang、Sydney-Lam N. Nguyen、Jiwon Kim、Tayler D. Sheahan 博士、Sarah E. Ross 博士和 Tina L. Sumpter 博士;以及来自匹兹堡大学和伊斯坦布尔美迪波尔大学的 Sumeyye Ozyaman。

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T32NS73548、T32CA0820840、R01DK130897、U24EY035102、K99NS126569、R01AR071720 和 R01AR077341)和德国研究基金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搔痒通过激活神经源性肥大细胞促进过敏性炎症和宿主防御”,作者:Andrew W. Liu、Youran R. Zhang、Chien-Sin Chen、Tara N. Edwards、Sumeyye Ozyaman、Torben Ramcke、Lindsay M. McKendrick、Eric S. Weiss、Jacob E. Gillis、Colin R. Laughlin、Simran K. Randhawa、Catherine M. Phelps、Kazuo Kurihara、Hannah M. Kang、Sydney-Lam N. Nguyen、Jiwon Kim、Tayler D. Sheahan、Sarah E. Ross、Marlies Meisel、Tina L. Sumpter 和 Daniel H. Kaplan,2025 年 1 月 31 日,《科学》。DOI:10.1126/science.adn9390

来源:康嘉年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