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春运拍“写真”

360影视 2025-02-07 09:53 2

摘要:《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杨登峰便是春运的记录者之一,由他主编的《春运(1954—2024)》一书前不久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北京西站、北京丰台站首发,摄影记者们的春运故事也走进大众视野。

今年春运期间,《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杨登峰在北京丰台站拍摄。

对摄影记者们来说,为春运拍“写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杨登峰便是春运的记录者之一,由他主编的《春运(1954—2024)》一书前不久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北京西站、北京丰台站首发,摄影记者们的春运故事也走进大众视野。

对杨登峰而言,春节从来不是休息放松的时刻,而是摄影取材的“黄金时期”。在新书发布现场,他向前来问询的乘客和读者分享书中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列车即将到站,请旅客朋友有序出站……”随着候车室的广播声响起,杨登峰好像听到了军令一般,顾不上和记者过多攀谈,扛起手中的相机立刻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迎面走来一对带双胞胎小孩的夫妻。“咔咔咔”,他不停地按下快门,调整角度与焦距,寻找最佳拍摄位置。

从长途汽车、绿皮火车到特快火车、高铁,从运力不足迈向世界领先,春运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摄影记者成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

2006年,安徽颍上火车站。吴芳一家三口背着硕大的行囊,艰难地在积雪中前行,准备穿越简陋的火车站回家。杨登峰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温馨又略带心酸的画面。他回忆说:“尽管路途艰难,但回家的热情让他们步伐坚定。”

在《春运(1954—2024)》作者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毛尚文的镜头里,湘西永顺县砂坝乡汽车站站长彭生文正在为旅客检票,他的妻子在一旁售票,“夫妻站”的画面被定格。1986年春运,湖南省汽车运输公司检查组在湘西地区检查慰问。当时,为解决职工夫妻分居问题,不少偏远地区的乡镇汽车站都有这样的“夫妻站”。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的春运首日。在高铁无锡东站候车室,一名乘客吹干刚刚领到的福字,准备乘高铁回老家。这天是农历腊月十五,无锡东站开展义务写春联、音乐秀、互动游戏等活动迎接春运到来。”杨登峰翻开书,分享着自己拍摄的最满意的新闻图片。

在杨登峰的镜头里,春运的变化一目了然:人挤人的场景越来越少,旅客的行李越来越轻便,穿着也越来越时尚。人们的出行更加从容,春运旅途不再是一种煎熬。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湖南日报》摄影记者郭立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令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春运拍摄。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罕见冰雪灾害,湖南受灾严重,交通受阻,电力中断,许多旅客滞留在火车站。郭立亮深入火车站和高速公路,拍摄了志愿者帮助滞留旅客的感人画面。此后10余年间,他拍摄的春运主题作品超1万张。

郭立亮也感慨,如今的车站不再像过去那样人潮汹涌,回家的步伐变得越来越轻快,越来越“高科技”。从窗口买票到网络抢票,从普通购票到实名制购票,曾经人头攒动的售票大厅如今显得相对冷清,过去通宵排队买票和单一出行方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2月4日,全国各地迎来旅客返程高峰,郭立亮拍摄的一组《温暖旅客回家路》在新湖南客户端发布。他自2006年进入《湖南日报》工作以来,每年春节均坚守在工作岗位,步履不停,却乐此不疲。就像他的微信名一样,永远是冲在一线的勇者“郭大侠”。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关注新闻中的人,关注人的细节,并且要体现人文关怀。”杨登峰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一张好的摄影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世界各地传播,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直观地了解中国春运,读懂中国人的亲情、乡情,促进文化交流。

春运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就像列车永远行驶在连接心灵与家乡的无形轨道上,没有终点,这是中国人对家与根的永恒追寻,也是这份情感传承的无尽延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