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小心肠胃“闹脾气”

360影视 2025-02-07 11:13 3

摘要:举筷入口皆思念,团圆饭里话团圆。忙忙碌碌一整年,到了春节这个一年之中难得放松的假期,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吃吃喝喝在所难免。面对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各色零食,肠胃在经历了几天超负荷运转后,随之而来的,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那么,节后人们又要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该如何养护肠

记者 魏 濛

举筷入口皆思念,团圆饭里话团圆。忙忙碌碌一整年,到了春节这个一年之中难得放松的假期,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吃吃喝喝在所难免。面对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各色零食,肠胃在经历了几天超负荷运转后,随之而来的,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那么,节后人们又要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该如何养护肠胃,打好“肠道保胃战”,避免肠胃“闹脾气”呢?盐湖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娜平支招:调整食谱、少食多餐、适当运动是关键。

◆这些行为很伤胃

春节期间总离不开“吃”,无论是回家过年、外出旅行、朋友聚会还是就地过年,美食盛宴都必不可少。

大鱼大肉、八宝饭、梅菜扣肉、卤肉、香肠腊肉、火锅、啤酒,再加上聊天聚会时不知不觉中吃下的许多干果、糖果等零食……大量的美食满足了味蕾,都让肠胃变得伤痕累累。

王娜平介绍道,日常情况下,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人的肠胃处于规律的运转状态。但在春节假期,这种状态很容易被打破。每年春节前后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因饮食不当造成的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病症频发,这都与肠胃道正常运作规律被打破有关。

过年期间哪些行为会对胃造成伤害?

日常饮食习惯紊乱。当春节假期到来,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节奏会被搅乱,经常会出现睡至中午、忽略早餐或者深夜参加宴会的情况,进而导致进餐时间失去规律。尽管只是一段短暂的假期,不规范的饮食模式却有可能干扰身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节奏,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胃部不适和胀气等问题。在饥饿状态下,胃酸和蛋白分解酶的浓度升高,这可能会损害胃壁,并可能引发慢性胃炎、急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健康问题。

偏好刺激性食物。在春节期间的家庭聚餐中,人们往往会食用大量辛辣且油腻的食物,比如火锅、油炸食品等。这类食物的过度摄入不仅会刺激胃壁,还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荷,减慢肠道蠕动,从而引发腹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

饮食搭配不当。如果短时间内食用过多不同类型的食物,会大幅加重肠胃的工作负担,可能导致胃部胀痛、食物积滞和消化不良等问题。特别是当食用的食物过于生冷、辛辣或油腻时,更容易触发急性胃肠炎。

食用过量腌制品。在春节期间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各种腌制食品,如腊肠、腊肉、腊鱼、熏肉等。这些腌制食品通常含有较多的盐分,它们可以直接刺激胃肠道的黏膜和促进胃酸分泌,损伤胃壁,并可能引起胃肠炎症和溃疡。此外,在腌制、烘烤和烟熏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多环芳烃和杂环胺等致癌物,频繁食用这些食品会增加患鼻咽癌和胃癌的风险。同时,家庭自制腌制食品还可能存在食品安全的隐患,应予以重视。

频繁食用剩饭剩菜。节日聚餐常会留下许多剩菜剩饭,这也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风险。如果剩饭剩菜保存不当,细菌容易滋生,食用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剩饭剩菜中的营养成分也会逐步流失,不仅无法为人体补充所需营养,反而会增加肠胃的压力。

频频饮酒过量。酒精能够直接刺激胃壁并造成损伤,诱发胃炎和胃溃疡。节日聚会往往伴随着饮酒,很多人可能在不断的敬酒过程中饮酒过量,增加了酒精中毒的风险。

不使用公筷。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胃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大约有1%的感染者可能会发展成胃癌。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平均感染率高达59%,意味着近半数国民可能面临感染风险。聚餐时若不使用公筷,个人筷子就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工具,与感染者共餐极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研究实验也表明,使用公筷与未使用公筷的菜肴在细菌数量上有显著差异,后者远高于前者,这对健康构成威胁。

◆肠胃疾病爱扎堆

大年初八一大早,34岁的胡女士愁眉苦脸地来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过节这几天,我总觉得肚子和胃胀得慌,时不时还会肚子疼、胃疼。”胡女士本想自己吃点药缓一缓就行,谁知当天准备上班的她,刚吃了一点食物就觉得胃里翻江倒海,短短一会,吐了两回,这才赶紧来医院就诊。

“最近是不是每顿饭都大鱼大肉?”“经常熬夜到很晚才休息?”“冷饮、甜品、水果,进肚儿的食物比较杂?”接诊医生一连问了几个问题,胡女士点头如捣蒜。结合进一步的辅助检查,胡女士被确诊为急性胃肠炎。

“春节期间,一日三餐往往都很丰盛,糖果、瓜子等零食也是家家必备,一不小心吃多了,就会积食、消化不良。另一方面,节日聚会少不了酒水助兴,过量饮酒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肠胃正常蠕动,导致腹痛、腹泻,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王娜平说,一过节,以下几种肠胃疾病在门诊最常见。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是春节期间最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节日期间,亲朋好友聚餐频繁,食物种类繁多,若食物未煮熟或保存不当,容易滋生细菌或病毒。一旦摄入过多、过杂,就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消化不良。春节期间,饮食往往过于油腻、辛辣,加之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等。长时间消化不良还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胃食管反流。节日期间,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饮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容易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患者常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食管炎等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春节期间大量摄入刺激性食物、饮酒等,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从而引发消化性溃疡。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饥饿或餐后加重、反酸等。

急性胰腺炎。春节期间饮食过量、高脂饮食、饮酒过多以及生活不规律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加重胰腺负担,刺激胰液分泌,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从而引发胰腺炎症。

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与胃的位置较近,部分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容易误认为是胃部不适。春节期间,大量摄入油腻食物,容易诱发胆囊炎急性发作,出现右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胆囊结石患者还可能因结石嵌顿引发胆绞痛。

◆调理肠胃有妙招

年节内,菜品往往荤多素少、浓油赤酱,还不乏烧烤油炸、熏肉腊味这类高盐、高热量的食物,过量摄入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引发胃肠道疾病。王娜平建议,节后从调整食谱、少食多餐、适当运动来打好“保胃战”。

粗粮为主,喝粥养胃。节日期间,往往摄入了大量精细加工的主食,如白米饭、白面馒头,以及添加较多油、盐、糖的糕点和小吃,这些食物虽然美味,但缺乏膳食纤维,容易造成肠道蠕动减缓,导致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因此,调整饮食应适当减少精制主食,增加粗粮比例,例如燕麦、玉米、红薯、糙米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不仅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还能延缓血糖上升,增强饱腹感,减少不必要的热量摄入。

此外,节日期间酒精摄入较多,容易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导致胃部不适,甚至诱发胃炎。因此,节后适当喝些养胃粥是不错的选择,如小米南瓜粥、红枣山药粥、薏米莲子粥等,不仅易消化,还能起到温润养胃的作用。

增食蔬果,清理肠胃。春节餐桌上的菜肴往往以高油、高盐、高糖为主,如红烧肉、炸鸡、扣肉、腊味等,这些食物虽然口感丰富,但过量摄入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胃胀胃酸,甚至影响肝脏健康。因此,节后应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帮助清理肠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改善节日期间因高热量饮食带来的营养失衡问题。

建议每天至少摄入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如菠菜、胡萝卜、西兰花、紫甘蓝等,它们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提高肝脏解毒能力,减轻节日期间酒精和高脂食物对肝脏的损伤。水果方面,推荐柚子、橙子、苹果、火龙果、猕猴桃等,既能促进肠道蠕动,又能补充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蔬菜尽量选择清蒸、水煮或急火快炒,避免过度烹饪,以减少营养流失。同时,不宜过多食用腌制、酱卤类蔬菜,以免增加钠的摄入量,加重肾脏和心血管的负担。

规律饮食,保证三餐。假期期间,聚餐、宵夜、零食不断,许多人打破了原有的饮食规律,暴饮暴食成为常态,不仅影响消化系统,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体重上升。因此,节后应尽快调整三餐时间,恢复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或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

建议早餐尽量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午餐为一天中的重点,可以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避免过度油腻;晚餐则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进食过晚,减少胃肠负担。此外,两餐之间可适当加餐,如坚果、酸奶、水果等,既能缓解饥饿感,又能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饮水,促进代谢。假期大量摄入高盐、高脂、高糖食物,以及酒精、饮料,使体内水分流失较快,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身体代谢和排毒功能。因此,节后应适当增加饮水量,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代谢废物。建议每日饮水量在1500毫升—2000毫升,以温开水为佳,避免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如果觉得白开水过于单调,可以选择淡茶或柠檬水,例如柠檬泡水、生姜红枣茶、玫瑰花茶等,既能促进消化,又有助于缓解节后疲劳。此外,喝点温热的蜂蜜水或淡盐水,也有助于润肠通便,缓解节后便秘问题。

适当运动,恢复肠胃。节假日饮食无节制、久坐不动,会导致消化系统负担加重,甚至影响肠胃蠕动,出现胃胀、便秘等问题。节后要恢复健康状态,不仅需调整饮食,还要适量运动来促进胃肠蠕动,提高身体代谢能力。

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慢跑、游泳等,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改善肠道蠕动,缓解积食和腹胀问题。如果时间紧张,饭后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促进食物消化,减少胃部负担。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