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已经三刷《哪吒2》,我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让我感到惊艳和惊喜。然而随着票房登顶,却有一根无形的刺在我心里生根——我被《哪吒2》里被石矶娘娘的“反转人设”狠狠扎了心。这个被全网吹捧为“打破成见”的角色,在我眼里,恰恰暴露了国产动画最割裂的
发出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一定压力的。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已经三刷《哪吒2》,我承认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让我感到惊艳和惊喜。然而随着票房登顶,却有一根无形的刺在我心里生根——我被《哪吒2》里被石矶娘娘的“反转人设”狠狠扎了心。这个被全网吹捧为“打破成见”的角色,在我眼里,恰恰暴露了国产动画最割裂的虚伪——一边喊着“反刻板印象”的口号,一边用最刻板的方式消费着观众的共情。
当石矶娘娘以“憨憨宅女”的形象登场时,我承认,她和小猫“虎子”的故事确实让我鼻酸。但感动退潮后,我越想越不对劲:为什么一个从未作恶的角色,必须用“被误解”的悲惨结局才能证明善良?为什么她的反抗仅限于“乐观接受命运”,而哪吒却能肆意踏平她的家园?这种叙事逻辑,像极了现实中对弱势群体的规训——“你被伤害是因为你不够强大,但你要保持微笑”。
更讽刺的是,导演饺子反复强调石矶娘娘“可以变美但选择做自己”,可电影里她问魔镜“我美吗”的桥段,分明在用胖女孩的“丑态”制造笑点。当观众为她的自嘲发笑时,谁还记得那句“成见如山”?这简直是打着“反偏见”的旗号,贩卖偏见本身。
石矶娘娘的“牺牲美学”让我生理性不适。为了保护小猫暴露真身,被误解;被哪吒铲平居所,还要笑着说“还剩一点点”。这种“以德报怨”的设定,像极了社会对受害者的道德绑架:你必须完美无瑕,才有资格被同情。而施暴者哪吒,一句“打破规则”就能洗白所有暴力行径。
更可悲的是,电影用“打破成见”包装的,其实是另一种霸权。石矶娘娘的“自由选择”被局限在“宅”与“不反抗”中,而哪吒却能上天入地、改写规则。当网友高呼“石矶娘娘好,玉虚宫坏”时,是否想过——真正的反叛,不该是让弱者自证清白,而是质疑强者的审判权?
电影上映9天狂揽58亿票房,石矶娘娘周边被抢空,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的“破防文学”。但剥开这层糖衣,我看到的是商业逻辑对议题的粗暴收割:用萌化反派、贩卖苦情替代真正的反思;用“政治正确”的话术掩盖叙事漏洞。当导演说“石矶娘娘是当代年轻人的写照”时,我冷笑——现实中多少人像她一样,连喊痛的资格都被“乐观人设”剥夺?
而那些为石矶娘娘流泪的观众,是否也曾在生活中对“不符合主流”的他人指指点点?电影用她的悲剧赚足眼泪,却从未追问:成见的大山,到底是谁在堆砌?
结语:
《哪吒2》的石矶娘娘,像一面照妖镜,映出国产动画的悖论:我们渴望颠覆传统,却困在更隐蔽的刻板叙事里;我们标榜觉醒,却在商业算计中沦为共谋。当“反成见”成为新的流量密码,或许真正的觉醒,是从拒绝为这种虚伪的“政治正确”鼓掌开始。
来源:Megusta天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