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叶刀》(The Lancet)最新发表一项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院士领衔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与伪常压高氧治疗组相比,发病6小时内使用常压高氧治疗在90天后能够获得更佳的功能预后,且不会引发安全问题。
《柳叶刀》(The Lancet)最新发表一项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院士领衔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与伪常压高氧治疗组相比,发病6小时内使用常压高氧治疗在90天后能够获得更佳的功能预后,且不会引发安全问题。
背景
血管内治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再通率;然而即使接受血管内治疗,仍有约一半的患者未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本研究旨在评估常压高浓度吸氧(NBO)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后90天功能预后的影响。
方法
在这项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中,26家中国综合性卒中中心招募了18至80岁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是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并且准备进行血管内治疗。符合条件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通过交互式网络响应系统,基于最小化过程,在每个参与中心平衡分配,同时考虑年龄、性别、闭塞位置和静脉溶栓的使用情况,接受常压高浓度吸氧联合血管内治疗或伪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受试者和评估者对治疗分配不知情。常压高浓度吸氧治疗包括通过非换气面罩以10 L/min的流速吸入100%的氧气,持续4小时,或者对于需要插管的患者,吸入氧分数(FiO₂)为1.0。伪治疗是1 L/min流速的100%氧气或FiO₂为0.3。主要结果是在意向治疗人群中(包括所有随机分配到治疗的患者)评估的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的序数量表评分。在所有接受任何氧疗的患者中评估安全性。该试验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NCT04681651,现已完成。
结果
2021年4月22日至2023年2月5日之间,共筛选了473名患者,其中282名随机分配到常压高浓度吸氧联合血管内治疗组(n=140)或伪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组(n=142;意向治疗人群)。中位年龄为65岁(IQR 57–71),282名参与者中有75名(27%)为女性,207名(73%)为男性,所有282名(100%)参与者均为中国汉族。
在90天时,常压高浓度吸氧组的mRS评分中位数为2(IQR 1–4),而伪治疗组为3(1–4)(调整后的共同比值比1.65 [95% CI 1.09–2.50];p=0.018)。在90天时,常压高浓度吸氧组的140名患者中有14名(10%)和伪治疗组的142名患者中有17名(12%)死亡(调整后的风险差异–0.02 [95% CI –0.09至0.06]),28名(20%)和33名(23%)发生了严重不良事件(调整后的风险差异–0.03 [–0.12至0.07])。
解释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且是血管内治疗的候选人,常压高浓度吸氧组在90天时获得了比伪治疗组更好的功能预后,且没有引起安全问题。END
团队介绍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为吉训明院士。他长期从事脑卒中防治与转化医学研究,专注于我国动脉和静脉性卒中发病机制、脑血流重建与神经保护研究,发现急性脑缺血的线粒体转移保护新机制,提出血管与神经联合保护新理论,创建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卒中、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再通救治脑卒中和介入靶向低温脑保护等卒中续贯救治新技术体系。
相关评论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论文原文为准。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