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保安用监控拍晚霞成百万粉摄影博主:中年人如何玩转短视频?

360影视 2025-02-07 12:24 3

摘要:“摄影是时间的切片,而普通人最动人的作品,往往诞生于生活的褶皱里。”

“摄影是时间的切片,而普通人最动人的作品,往往诞生于生活的褶皱里。”

——法国摄影师布列松在《决定性的瞬间》中写下这句话时,

或许未曾料到,六十年后,中国成都一位56岁的保安老张,

用监控室的电脑屏幕定格晚霞,竟能收割百万粉丝。

他的镜头里没有昂贵的设备,没有精致的构图,

只有黄昏时分不经意抬头的一抹红,却让无数人想起儿时蹲在门槛上等母亲回家的傍晚。

-01-

监控室里的莫奈

老张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

2023年夏,他在值夜班时发现,大厦顶层的监控摄像头能捕捉到整片天空的渐变。

他用手机对着监控屏幕拍下第一张晚霞,配文“今天的云像被火烧过的棉絮”。

这条15秒的视频在某平台获得2.3万点赞,评论区挤满追问:“这是哪儿?”“明天还能拍到吗?”

数据显示,2024年短视频平台50岁以上用户同比增长47%,

其中32%的中老年创作者以“生活记录”为内容核心。

老张的账号“守夜人的天空”正是踩中了两个隐秘痛点:

城市人对自然瞬间的饥渴,以及大众对“素人奇迹”的情感投射。

-02-

素人爆红的底层逻辑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批判“自我剥削”,

但老张的走红恰恰反其道而行——他不追求完美,不制造焦虑。

他的视频常带着监控屏幕的网格线,偶尔闪过夜班交接表的局部,

这种“未完成感”反而让观众觉得真实。

某MCN机构调研发现,40-60岁用户更偏爱“去技巧化”内容,

他们抗拒过度剪辑,渴望看见“和自己一样笨拙但真诚的普通人”。

对比同期某美妆博主因剪辑争议翻车事件

(参见2024年成都朗御大厦纠纷),老张的“粗糙美学”反而成为护城河。

他的评论区常见这样的留言:“看了你的视频,我也开始拍小区里的流浪猫了。”

-03-

中老年创作者的破局三式

第一式:寻找“折叠场景”

退休教师王阿姨在抖音教甲骨文,背景是自家厨房的抽油烟机;

货车司机老李用行车记录仪拍下318国道的四季流转。

这些被主流忽视的“边角料场景”,往往藏着最鲜活的故事张力。

第二式:制造“时间琥珀”

老张每晚7点15分准时更新,这个坚持让观众养成“追晚霞”的习惯。

神经科学表明,固定时间触发的内容能激活大脑的期待回路,留存率提升28%。

第三式:构建“参与式叙事”

当粉丝建议老张在视频里加入天气预报时,他真的在角落里手写“明日多云转晴”。

这种笨拙的互动,比专业团队的“挑战活动”更具黏性。

某平台数据显示,带有手写元素的视频完播率高出行业均值19%。

-04-

流量的尽头是人性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老张的镜头从不对晚霞做解说,却让200万人看见时间的形状。

有粉丝把截图打印成挂历,

有人照着视频里的云彩画水彩,更有人开始记录自家阳台的光影变化。

这种“创作引发创作”的链式反应,才是内容生态最健康的模样。

反观某些追求“反转”“冲突”的账号(如2024年成都某网红恶意剪辑事件),

短期流量暴涨后必然遭遇反噬。

老张的账号评论区从无骂战,

只有分享今日天空的照片接龙,像极了旧时弄堂里传阅的糖纸。

-05-

给后来者的启示录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里写:“日常的重复,就是奇迹的温床。”

老张的故事印证了这点——他用三年拍了1124条晚霞,

前900条播放量未破百,第901条突然被算法青睐。

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中老年创作者的流量爆发期平均滞后8-14个月,

但生命周期比年轻博主长3倍。

所以啊,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也在用手机记录晨练时遇见的露珠,

或是接送孙子时瞥见的梧桐落叶,别急着放弃。

那些被你当作“随手拍”的片段,或许正藏着改写命运密码的微光。

文/周师随笔

左手人间烟火,右手诗意远方。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生活情报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