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儿科门诊的候诊区,嘈杂的人声中时不时夹杂着孩子的哭闹声。一位年轻的妈妈,神色焦急,脚步匆匆地走向医生的诊室。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心电图报告,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大夫,您快给看看,孩子这份心电图报告写着窦性心律不齐,是不是孩子心脏出大问题了?” 她的声音里满是
在儿科门诊的候诊区,嘈杂的人声中时不时夹杂着孩子的哭闹声。一位年轻的妈妈,神色焦急,脚步匆匆地走向医生的诊室。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心电图报告,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大夫,您快给看看,孩子这份心电图报告写着窦性心律不齐,是不是孩子心脏出大问题了?” 她的声音里满是担忧与不安,眼睛紧紧盯着医生,似乎想从医生的表情里找到一丝安慰。
医生接过报告,仔细地看了看,又询问了孩子近期的情况,然后温和地告诉这位妈妈:“目前来看,只提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结合孩子的症状,心脏没什么大问题,不用太担心。” 听到这话,妈妈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长舒了一口气。
这样的场景在儿科门诊并不少见,很多家长一看到 “窦性心律不齐” 几个字,就吓得不轻。今天,咱就跟着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吴茉雨医生,一起揭开窦性心律不齐的神秘面纱。
先带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身体里这个无比重要的器官 —— 心脏。想象一下,心脏就像一个设计精妙的 “血泵”,它可不是简单的一块肉,而是由心房和心室构成的中空结构。这个 “血泵” 的工作可太重要了,它负责把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像高速公路一样密布全身的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让它们能正常运转。就好比一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心脏要是出了问题,整个身体就会陷入 “缺水” 的困境。
心脏要想正常工作,可离不开一个神奇的系统 —— 心脏传导系统。在心脏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些特殊的心肌细胞,它们就像一群勤劳又自律的小卫士,能自发地发出动作电位,传导电信号。这些小卫士团结在一起,就构成了心脏的传导系统。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发出信号,有的负责传递信号,让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有序进行。而心电图,就像是这个传导系统的 “记录仪”,它利用心电图机,从我们的体表记录下心脏每一次跳动时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别小看这张小小的图形,它可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 “武器”,医生们能从上面的各种线条和波形里,发现心脏的小秘密。
要搞清楚窦性心律不齐,得先明白什么是窦性心律。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就像是心脏这个 “乐队” 的指挥家,它通过心脏传导系统,按照一定的频率、顺序和速度,把电信号传递出去,让心脏有节奏地进行收缩和舒张活动,这就是正常的窦性心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就是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相当于心脏电活动的总司令,有了它的指挥,心脏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所以正常的心脏激动都以 “窦性心律” 为前提。
那窦性心律不齐又是什么情况呢?窦性心律不齐的前提是窦性心律,它的特征是窦性周长长短不一,最长周长与最短周长相差 120ms 以上,或者长短周长的差值除以最短周长大于 10%。它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心律失常,就像一个调皮的小插曲,时不时出现在心脏的跳动节奏里。窦性心律不齐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在小儿中很常见,就像一个跟呼吸 “做游戏” 的小现象。当孩子吸气的时候,心率就像被小马达驱动一样加速;呼气的时候呢,心率又慢慢减慢。尤其在早产儿伴有周期性呼吸暂停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就好比呼吸是一个指挥棒,心率跟着它的节奏在变化。而且,这种现象在心动过缓的时候比较多见,但是当孩子发热、运动、屏气或者服用阿托品之后,它就像个害羞的小猫咪,不明显甚至消失不见了。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种就比较 “个性” 了,它不跟着呼吸的节奏来,不管孩子是吸气还是呼气,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算做屏气实验,心律不齐依然我行我素地存在。它可见于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不齐、室相形窦性心律不齐等情况,就像一个特立独行的舞者,在心脏的舞台上跳出自己独特的舞步。
所以啊,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心电图报告上只提示 “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而且孩子没有其他伴随症状,比如胸闷、心悸、乏力、晕厥等,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治疗,就把它当成心脏偶尔的一次小调皮就行。但要是孩子出现了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得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让医生来仔细诊断,找出问题的根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可以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比如,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能力,看孩子跑跳玩耍的时候是不是和平时一样有活力;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没有突然变得萎靡不振;还要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睡眠是否安稳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孩子身体的健康信息。
来源:天津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