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滴血认亲”这事儿早在古装剧里演烂了,可谁能想到,到了现代,扎手指测血糖这种操作,竟然也成了不少人每天的“家常便饭”。但问题来了——扎哪个手指?测前能不能喝水?空腹到底是几个小时?
“滴血认亲”这事儿早在古装剧里演烂了,可谁能想到,到了现代,扎手指测血糖这种操作,竟然也成了不少人每天的“家常便饭”。但问题来了——扎哪个手指?测前能不能喝水?空腹到底是几个小时?
别以为这些细节无关紧要,搞错了,血糖数值可能直接“骗人”!
今天就来一本正经地揭穿这些测血糖的误区,顺便聊聊那些你可能从未认真思考过的事儿。
有人说:“随便扎,哪个手指能出血就扎哪个。”这话听着潇洒,但真这么干,测出来的血糖值可能比你的真实情况高或低,误导医生,最后害惨的还是自己。
到底该扎哪根手指?
一般来说,中指、无名指、小指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些手指使用频率较低,末梢血流稳定,测出的血糖数据更准确。
而大拇指和食指,日常抓东西、按手机、开门、拧瓶盖,皮肤厚、角质多,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容易影响数据。
有些人贪图方便,偏爱扎同一个手指,甚至固定某个位置,结果皮肤越来越硬,血不好挤出来,扎得更深更疼,反而影响测量准确性!正确的做法是轮流更换手指,避免长期扎同一处。
“医生说要空腹测血糖,那是不是连水都不能喝?” 错!大错特错! 可以喝水! 但别高兴得太早,怎么喝 也是有讲究的。
为什么可以喝水?
血糖主要受碳水化合物影响,而清水(指不含糖、不含咖啡因的水)并不会影响血糖水平。相反,如果不喝水,血液可能会因为轻微脱水变得浓缩,反而导致血糖值偏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测血糖就“虚高”,其实只是身体缺水了。
那什么水不能喝?
咖啡、茶、果汁、牛奶统统不行!即便是无糖咖啡,也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而干扰血糖水平。
更别提有些人习惯早晨来杯“蜂蜜柠檬水”——这可是妥妥的“血糖炸弹”!
正确的做法:测血糖前可以适量喝清水,但别大口灌,小口慢饮,避免因短时间大量饮水影响血液稀释度。
“医生说空腹测,那我前一天晚上十点吃完,早上七点去测,算不算空腹?” 这事儿还真得具体分析。
医学上的“空腹”标准是:至少8小时不吃任何含热量的食物或饮料。换句话说,如果你晚上11点吃了宵夜,第二天早上7点测血糖,那就不算真正的空腹,测出来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情况高。
但空腹也不能太久!
有些人以为“空腹时间越长,血糖就越准”,结果饿了12个小时甚至更长才去测,反而可能因为身体进入“饥饿状态”,触发肝糖原释放,导致血糖异常升高,误判为糖尿病。
最佳时间:一般建议晚上10点以后不吃东西,第二天早上7-9点之间测血糖,这样既符合空腹标准,也不会因为过度饥饿影响测量结果。
有些人吃完饭立马测血糖,看到血糖飙升,吓得连饭都不敢好好吃了。其实,饭后血糖有固定的测量时间,否则数据根本不具备参考价值。
饭后血糖正确的测量时间是:餐后2小时。这个2小时不是从最后一口饭算起,而是从吃第一口饭计时。
为什么是2小时?
这是因为健康人的血糖一般会在餐后1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而2小时的血糖水平更能反映胰岛素的调节能力。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那就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性了。
家用血糖仪的方便性无可否认,但它的准确性嘛……就像拍照软件的“美颜”功能,测出来的数值未必完全真实。
影响血糖仪准确度的因素:
1. 血糖试纸的质量:试纸存放时间过久、受潮,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2. 扎针的深度:如果血不够,拼命挤压手指,可能会混入组织液,导致血糖值偏低。
3. 手指是否干净:如果手上残留了水果、糖分、酒精等物质,可能会让血糖数值“虚高”。
4. 血糖仪品牌不同:不同品牌的血糖仪测量方法不同,数值可能存在差异。
如果血糖仪测出的数值和自己感觉不符,建议定期去医院做静脉血糖检测,以医生的判断为准。
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作“消渴症”,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消渴者,饮一溲二,膏梁之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消渴症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所致,导致阴虚燥热,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等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血糖异常不仅仅是胰岛素的问题,而是整体脏腑失衡的表现。比如:
· 脾虚湿困:吃点甜的就犯困,舌苔厚腻,容易发胖,这类人要健脾化湿,少吃甜食。
· 阴虚燥热:口干舌燥、皮肤干痒,容易口渴,这类人适合滋阴降火,比如用麦冬、石斛泡水喝。
· 气血两虚:经常头晕乏力,血糖波动大,要补气养血,比如常吃山药、枸杞、黄芪等。
如果长期血糖偏高,除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调理。
最后的忠告测血糖不是走过场,细节决定成败。 扎错手指,数据不准;空腹时间不对,白挨一针;血糖仪不靠谱,可能枉担忧。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身体一知半解,盲目恐慌或掉以轻心。
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知己”——了解自己的身体,比任何数据都重要。 你若对它敷衍,它就给你点“颜色”看看;你若用心,它自会温柔相待。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在测血糖这件小事上,不再“手忙脚乱”,而是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年糖尿病诊疗标准
3. 《黄帝内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钟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