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90后教授,他选择在“世界屋脊”……

360影视 2025-02-07 14:53 3

摘要:张东,这位90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致力于鱼类寄生虫与宿主的协同进化领域相关研究。2022年,张东以第十批援藏干部的身份前往西藏大学挂职。他选择从兰州大学来到了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开启了他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张东,这位90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致力于鱼类寄生虫与宿主的协同进化领域相关研究。2022年,张东以第十批援藏干部的身份前往西藏大学挂职。他选择从兰州大学来到了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开启了他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援藏路上的责任担当

西藏,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神秘土地,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蓝天、白云、雪山、草原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青藏高原也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物种进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作为西藏大学的对口支援高校,兰州大学在生态学领域的排名领先,积淀深厚。2022年,张东以第十批援藏干部的身份前往西藏大学挂职。谈到这次援藏之旅,他激动地讲道:“很高兴能够将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他刚踏上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就被校园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在张东的眼里,校园是这样的:放学时分,学生们三三两两走着,放声歌唱,或者是在草坪上,围坐一圈,分享着各自的食物,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交流着各自的兴趣爱好,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当疲惫袭来,他们便在草地上小憩,感受着大地的拥抱。兴致来了,他们又会放声歌唱,用歌声传递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抑或是跳起欢快的锅庄舞,用舞步释放活力。

“教学方面,我为研究生们带来了一门全新的双语课程——《专业英语》,也推动西藏大学和兰州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法菌根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给这里孩子能带来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张东说。

让张东印象深刻的是,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怀着对知识的渴望,主动找到了张东老师,希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专业大赛。从那以后,他们便开始了紧张而又充实的备赛。

每次聚在一起,他们都会在张东老师的办公室里热烈地讨论。张东老师会先引导学生们深入研究大赛的要求和相关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学生们则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在研究一些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文献时,由于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双重障碍,学生们时常感到迷茫。但是,张东老师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们解读文献,帮助他们突破难关。

他扎根于西藏本土,深入研究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他在西藏工作的这两年,课余时间也经常深入西藏的山川河流、草原森林,采集样本,观察生态变化。

在西藏大学,他还参与了学科建设、国际会议组织、研究生教育管理等多项工作,“虽忙得不亦乐乎,但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我的服务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张东讲道,“这段援藏经历更加强化了我投身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决心。”

张东生活照(受访者供)

科研路上的执着追求

2020年7月博士毕业以后,张东在同年8月份以青年研究员的身份入职了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多年来,他专注于鱼类寄生虫与宿主的协同进化研究并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包括青年科学基金(B 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另外还获得了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如今他已经从青年研究员成长为一位兰大教授。

作为从青年研究员转为教授的张东,他认为青年研究员制度为志向远大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从学术新手到独立科研工作者的华丽转变。他说:“对于像我这样刚刚完成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这一制度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启动资金,还给予了我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宝贵机会,并且还允许以正高级职称的身份申请科研项目。这些支持为我发表顶级期刊文章和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我的职业发展和科研成就。”

“从进化的角度看,要是能重构寄生虫与鱼类宿主之间的进化关系图谱,那就有助于理清它们的起源和共进化历史,还能揭示出它们背后那些推动进化的‘秘密武器’和进化机制,给物种间的协同进化的理论提供有力的加持;从水产健康养殖层面看,通过基因组学方法解析寄生虫与鱼类宿主之间的分子互作机制,找出关键互作基因和生物活性分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鱼类抗病育种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张东团队的研究对象鱼类寄生虫普遍体型微小,基因组测序难度大,这导致了公共数据库中鱼类寄生虫的基因组数据稀缺,从而制约了对鱼类寄生虫与宿主间协同进化研究的深入。为突破这一瓶颈,他们投入了两年半的时间,在实验室精心构建了一个金鱼-小林三代虫的纯系感染实验模型。这一模型不仅成功实现了小林三代虫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和注释,而且为后续的小林三代虫功能实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援藏那两年,张东常常站在草原上,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倾听大地。“我的职责包括从疾病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这一视角让我能够深入理解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的传播。”

张东在实验室(受访者供)

作为一名教师,张东深刻体会到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张东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鼓励。此外,他认为持续的自我学习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张东在指导学生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勇于探索。一位曾对鱼类解剖和寄生虫感到恐惧的学生,在他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他不仅从科学的角度给学生分析:“鱼类特有的寄生虫不会对人类造成感染”,从而消除了学生的担忧,还不断引导她大胆实践,用实践来战胜恐惧。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位学生不仅成功克服了恐惧,还逐渐对鱼类解剖和寄生虫采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张东的悉心指导下,他培养的数位研究生获得兰州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奖、国家奖学金、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

“看到自己的学生们能取得这些成就,我想这就是老师的使命所在。”张东说。

张东生活照(受访者供)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丨 门书娴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校对|门书娴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

“最好的都在这儿,我只选择兰大”

以文戍边,她获此殊荣!

来源:兰州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