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听说了吗?老李上周晚睡到凌晨两点,结果心脏病发作,直接送医院了!”棋盘边,赵大爷用一种满是担忧的语气说道,“医生说天冷了,老年人晚睡是大忌,对心脏伤害特别大!”
王大爷连连点头,捋着胡子附和道:“谁说不是呢?熬夜年轻人都吃不消,更别说咱们这个年纪了。天一冷,血管又容易收缩,晚睡简直是找罪受。”
顾大爷一听,棋子都拿不稳了,他年轻时就是个夜猫子,退休以后更是改不了这个晚睡的习惯。最近天冷了,他倒是觉得半夜手脚有点发凉,心口也有点堵,但从没把这当回事儿。听到老李的事儿,他心里一下子打起鼓来:“这要真晚睡出事,那可真是麻烦!”
第二天一早,顾大爷赶到医院,挂了心内科的号,见到医生后,他一句寒暄没打,直接开门见山:“医生,听人说老年人晚睡特别伤心脏,这是真的吗?我最近睡得晚了点,心口还有点不舒服,您赶紧跟我说说,晚睡到底咋害心脏,我得改改了!”
医生笑着招呼顾大爷坐下,说道:“顾大爷,您问得好。天冷晚睡对心脏的确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几种特殊情况下,晚睡对心脏的伤害更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血管问题。今天我就跟您仔细讲讲,哪些晚睡习惯最伤心脏。”
医生拿起纸笔,一边书写一边讲述:“首要的一点是,熬夜至深夜,无论是沉迷于电视还是手机。”
医生耐心解释道:“很多人晚睡都是因为玩手机、看电视,特别是追剧或者打游戏,一看就停不下来,但这些行为会让身体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时间长了对心脏的负担非常大。”
他接着说道:“尤其是到了半夜,身体本该进入深度休息模式,但如果您还在盯着屏幕,交感神经就会持续兴奋,心脏的休息时间被大幅压缩,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心率不齐,甚至诱发心梗。”
顾大爷听得直点头:“这说得太对了,我就喜欢晚上看看连续剧,一追就是半夜两点,这回看来得克制点了。”
医生点点头:“对,晚上玩手机、看电视尽量控制时间,最好在睡前一小时就把电子设备放下,让身体逐渐放松下来。”
医生接着说明:“另一种常见情形是,在就寝前食用夜宵,特别是那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例如烧烤、炸鸡等。”
他解释道:“睡前吃这些东西会让胃肠道持续工作,心脏需要加速供血来帮助消化,这会让心脏的工作负担加重。尤其是冬天,血管收缩,心脏的压力本来就比平时大,再加上夜宵的刺激,很容易引发心绞痛或者心衰。”
顾大爷挠了挠头:“我这人就喜欢晚上喝碗羊汤,还得啃两块羊排才舒服,这下看来得戒了。”
医生笑了笑:“羊汤偶尔喝点没问题,但别太晚,最好在睡前两小时吃完,尽量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东西。”
医生接着说道:“顾大爷,还有一种特别容易被忽视的晚睡情况,是熬夜处理家务或者担心琐事。”
医生耐心解释道:“很多老年人晚上喜欢折腾点事儿,比如洗衣服、整理房间,或者想着今天少买了点菜,明天得起早去买,越想越停不下来。这种情绪上的焦虑和身体上的劳累,对心脏的压力是双倍的。”
他继续说道:“特别是冬天,气温低,血管容易收缩,本来血液循环就变慢,如果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需要用更多力气泵血,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引发心绞痛。”
顾大爷挠了挠头:“我这人还真是闲不住,晚上经常想着白天没干完的事儿,一忙就是十一二点,这看来也得改改了。”
医生点头说道:“对,晚上是休息时间,尽量让自己放松下来。家务可以留到白天慢慢做,心里有事可以写下来,告诉自己明天再解决。千万别让这些琐事抢了心脏的休息时间。”
医生继续说道:“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是熬夜在温差大的环境里,比如吹暖气裹着被子看电视,或者盖着厚厚的毯子玩手机。”
他解释道:“长时间处于过于闷热的环境,会让血管扩张,但如果您突然下床去厕所,冷空气一刺激,血管又会迅速收缩。这种忽冷忽热的变化会加大心脏的负担,容易诱发心血管意外,比如心梗或者脑卒中。”
顾大爷有些后怕地说:“我昨晚就是躺沙发上看电视,捂得热了就去开窗透气,看来这也是个隐患。”
医生安慰道:“是的,冬天尽量保持室内温度适中,不要忽冷忽热。晚上盖被子也要适量,觉得热了可以调整一下,但不要让身体突然接触冷空气。”
医生最后总结道:“顾大爷,天冷晚睡对心脏的伤害确实很大,尤其是在几种特殊情况下,风险会更高。调整好作息,尽早上床,让心脏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顾大爷站起身,感激地说道:“医生,今天听您这么一说,我算明白了,回去我就把这些坏习惯改了,还得提醒家里人和朋友们,别让晚睡毁了身体。”
关于晚睡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苏春华,胡凤君,康春娥.寒冷地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冬季护理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0
来源:于医生健康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