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重磅发布!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PIK3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30%-40%,是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重磅发布!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PIK3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30%-40%,是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2]。目前,针对PIK3CA基因突变乳腺癌,第三代PI3K抑制剂(PI3Ki)如Inavolisib(伊那利塞)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良好疗效。随着PI3Ki不断应用临床,精准检测PIK3CA基因状态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提升治疗效果显得愈发重要。此前,我国缺乏针对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的成文规范,临床实践面临循证依据与标准的缺失。近年来,随着基于二代测序(NGS)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检测方案逐步实施,检测的可及性显著提升。为进一步规范检测流程,《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3](以下简称“共识”)应运而生。共识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月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武莎斐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文涛教授执笔,通讯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梁智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步宏教授。值此发布之际,医学界针对共识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解读,旨在分享共识亮点,挖掘幕后故事。本文特此整理共识关键内容,供读者参考。洞若观火:PIK3CA基因突变检测重要性愈发凸显,共识颁布恰逢其时
PIK3CA在乳腺癌中的发生率仅次于TP53突变,且在所有乳腺癌亚型中普遍存在,其在HR+乳腺癌中的占比高达35%-40%,在HER2+乳腺癌中的占比为25%-30%[4-7]。中国乳腺癌患者PIK3CA突变的发生率约为32%-46.5%[8]。PIK3CA基因编码PI3Kα的催化亚基p110α是PI3K/AKT/mTOR(PAM)信号通路的核心,PAM信号通路包含PI3K、AKT和mTOR三个主要信号节点。其中,PI3K位于PAM信号通路上游,由三种亚型组成,Ⅰ型PI3K被认为是驱动肿瘤发生的主要亚型[1]。PI3K可通过精准调控胞内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与磷脂酰肌醇三磷酸(PIP3)的代谢平衡,对下游信号分子施加关键影响[9]。在特定病理状态下,如上游致癌信号蛋白活性亢进或PI3K自身激活型突变的驱动下,PIP2经磷酸化转变为PIP3,并在胞浆内聚积。此时,PIP3化身为关键第二信使,精准靶向AKT蛋白,触发308号位苏氨酸(Thr308)的磷酸化修饰,由此拉开AKT部分活化的序幕,活化的AKT进一步激活下游诸多调控通路,由此推动整个PAM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实现其在细胞生理与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9]。图1 PI3K/Akt信号通路模式图既往研究表明,PAM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致病因素,PIK3CA基因突变可导致PAM通路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抗凋亡能力,并且可能导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耐药,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2]。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0],PIK3CA突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低于PIK3CA野生型组。另一项针对经持续内分泌治疗5年内复发的ER+/HER2-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11],PIK3CA突变与淋巴结累及显著相关,提示PIK3CA突变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综上所述,PIK3CA突变作为乳腺癌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其精准检测为乳腺分子病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诸多研究结果均强调了进行PIK3CA突变状态检测的必要性,以优化治疗策略并提升患者预后。
二、第三代高选择性PI3Ki崭露头角,临床应用带动检测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对PIK3CA突变认识的深入,PI3Ki经历了多次迭代,逐步推广应用于临床。第一代PI3Ki为泛PI3K抑制剂,这类抑制剂能够作用于所有PI3K I类异构体(α、β、δ或γ),由于影响下游靶点,具有广谱抑制活性,因此存在较高的靶点外毒性风险。第二代为亚型选择性抑制剂,仅作用于特定的PI3K亚型异构体,旨在提高治疗选择性和降低副作用,代表药物如PI3Kα选择性抑制剂Alpelisib等。与第一代和第二代PI3Ki相比,第三代PI3Ki具有较轻的不良反应以及更好的患者耐受性。表1 PI3Ki在不同亚型乳腺癌中的部分临床研究[2]作为第三代PI3Ki中的“佼佼者”,伊那利塞通过选择性抑制PI3Kα的催化亚基p110α,对PI3Kα的选择性超过其他PI3K亚型(β、δ、γ)300倍以上,与此同时,伊那利塞还能够诱导突变型p110α蛋白的降解,持续抑制PI3K/Akt通路,与其他PI3Ki相比药物毒性显著降低[2]。在PIK3CA突变乳腺癌模型和临床研究中,伊那利塞显示出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显著抗肿瘤活性。INAVO120研究纳入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治疗后进展的PIK3CA突变、HR+/HER2-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12],旨在评估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对比安慰剂组(安慰剂+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伊那利塞组相比安慰剂组患者中位PFS从7.3个月延长至15.0个月,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降低57%(95%CI,0.32-0.59,P<0.001)。且不良事件可控且可管理。此外,不同地域、绝经前/后、肝转移是/否、原发内分泌耐药/继发内分泌耐药等关键性亚组患者,接受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治疗均观察到与总人群一致的获益。基于INAVO120研究成果,伊那利塞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突破性疗法认证,且成功获FDA批准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PIK3CA突变HR+/HER2-晚期乳腺癌。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伊那利塞在国内HR+/HER2-晚期乳腺癌领域的一线适应症已被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优先审评,未来有望成为国内乳腺癌领域首个获批的PI3Ki。图2 INAVO120研究主要结果
随着PI3Ki的不断迭代与应用,不同国内外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也进行了及时更新,纷纷对于PIK3CA基因突变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推荐与阐明,促进了临床检测需求持续增长图3 不同指南对于PIK3CA突变检测的推荐意见
三、打破国内检测规范空白,共识为临床及病理实践提供最新权威指导
近年来,基于PCR、NGS等检测方法的落地,基因检测可及性不断增强。尽管PAM通路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相关共识已发布,但国内目前尚无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规范。因此,最新共识应运而生,经历了“多学会”、“多学科”、“多区域”与“多阶段”的起草与审议过程,旨在对本共识拟解决的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变相关问题形成初步的推荐意见和推荐依据,旨在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为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博观约取:共识最新推荐意见全面汇总,大咖解读亮点临床证据
一、PIK3C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推荐意见1:采用NGS或PCR的方法检测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推荐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检测机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PIK3CA基因检测(证据质量:强;推荐强度:强)。
NGS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度,能够全面获取PIK3CA基因组信息,识别多种已知和未知突变位点。然而成本较高,工作流程复杂,大规模临床应用面临挑战。PCR成本低且能够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检测已知的PIK3CA突变位点(如H1047R、E542K等)。但PCR无法探索未知位点,且提供的信息不如二代测序全面。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应根据患者情况和检测机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实验中PIK3CA基因突变检测情况
二、检测人群和检测时机
推荐意见2:建议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前常规进行PIK3CA基因检测(证据质量:强;推荐强度:强)。
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乳腺癌指南指出,PIK3CA基因检测应作为乳腺癌常规临床实践的一部分[13]。此外,多项其他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同样建议对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常规进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图3)。推荐意见3:早期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变有预后及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意义,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尝试进行检测(证据质量:弱;推荐强度:弱)。
尽管证据质量相对较弱,但考虑到PIK3CA基因突变在预测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尝试进行PIK3CA基因检测。
三、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变的检测样本
推荐意见4: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优先选择肿瘤组织样本;当肿瘤组织样本不可及时,可以考虑血浆肿瘤循环DNA(ctDNA)样本作为补充样本来源(证据质量:强;推荐强度:强)。
理论上,组织样本和血液样本均可作为PIK3CA基因检测的推荐标本类型,但组织样本的检出率高于血液样本。此外,PIK3CA基因突变在原发肿瘤组织和转移灶肿瘤组织中均存在,各转移灶间无显著差异,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突变不一致率较低,因此均可作为乳腺癌患者PIK3CA基因突变检测的样本来源[17]。
在SOLAR-1研究中,对入组患者的组织和血浆样本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检测,结果显示晚期HR+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和液体活检阳性一致率为55%(在确认PIK3CA基因突变的328例患者中,179例血浆样本检测为阳性)。考虑到假阴性结果的风险及肿瘤组织与ctDNA之间一致性较低的情况,若患者血浆ctDNA样本未检出PIK3CA基因突变,建议尽可能获取肿瘤组织样本以进一步确认基因状态[18]。
四、PIK3CA基因单位点突变和多位点突变检测
推荐意见5:乳腺癌 PIK3CA 基因的多个点突变相比单个点突变患者,对PI3K抑制剂的敏感性和总体缓解率更高,推荐尽可能全面检测PIK3CA基因的突变位点(证据质量:强;推荐强度:强)。
PIK3CA基因突变包括单位点和多位点突变。在PIK3CA基因突变患者中,约88%的肿瘤样本为单位点突变,12%至15%存在多位点突变,其中多数(88%至96%)为双突变。乳腺癌中最常见的PIK3CA双突变由一个热点突变(如E542、E545或H1047)和一个少见位点突变(如E453、E726或M1043)组成。
有研究表明,双突变会导致PI3K活性增加、下游信号转导增强、细胞增殖加速及肿瘤生长,与单位点突变E545K或H1047R相比,双位点突变对PI3K抑制剂(如伊那利塞和阿培利司)的敏感性更强[19]。此外,另一项研究还发现,在接受伊那利塞治疗并达到最佳总体疗效的PIK3CA突变患者中,所有多位点突变患者均出现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而PIK3CA单突变患者的缓解率为73.7%[20]。这表明,与PIK3CA单位点突变患者相比,具有PIK3CA多位点突变的患者更可能获得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因此,综上所述,PIK3CA多位点突变(双突变)患者在PI3K抑制剂靶向治疗中的响应更佳,同时也意味着PIK3CA多位点突变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五、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质控
推荐意见6:基于NGS和PCR的乳腺癌PIK3CA基因检测质量控制需贯穿检测全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严格的质控体系可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精准治疗的依据(证据质量:强;推荐强度:强)。
NGS和PCR是检测PIK3CA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检测质量控制应贯穿整个检测过程,包括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在进行NGS时,建议送检50mg手术组织或约1cm的穿刺组织,或者选择肿瘤细胞含量>20%、横切面≥10mm×10mm的石蜡包埋组织样本[21]。如果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不可及,可以考虑送检5-10mL游离核酸专用采血管采集的全血样本以检测ctDNA[21]。PCR检测前需充分评估核酸的总量、浓度和纯度,确保符合后续PCR检测的要求。若NGS样本不足且无法重新采集,可尝试进行PCR检测并在报告中注明核酸质控情况及其对结果的潜在影响。六、PIK3CA检测报告的规范
推荐意见7:乳腺癌PIK3CA检测报告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部分:患者基本信息、样本信息、检测技术和方法、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频率、基因突变的解读等信息(证据质量:强;推荐强度:强)。
在PIK3CA基因检测报告中,尽管检测方法各异,报告内容的主要原则保持一致。PIK3CA报告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部分:患者基本信息、样本信息、检测技术和方法、检测结果及基因突变解读。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送检科室及医师等。样本信息应包括采样日期、接收日期、报告时间及样本类型。检测技术和方法部分应详细描述使用的PIK3CA基因检测方法、检测平台名称及分析软件版本号。检测结果需注明阳性、阴性或无法判断,对于阳性结果,应列出所有发现的PIK3CA基因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基因突变的解读应提供证据的简要说明、突变位点的致病性及相应的临床解释。如检测失败,应明确阐述失败原因。
七、PIK3CA基因突变检测全流程
图4 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流程
小结
总体而言,《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国内在PIK3CA基因突变检测规范的空白,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权威的指导,标志着我国在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系统总结PIK3CA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检测人群与时机、样本选择、质控要求以及报告规范,共识为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临床诊疗而言,随着新版共识的推广与应用,临床医生将能更有效地识别乳腺癌患者的PIK3CA基因突变状态,从而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预后水平。这些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推动了整个乳腺癌诊疗领域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更好实现精准诊疗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