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这是癌症的前兆,要赶紧手术;也有人说这很常见,根本不用管。
张女士今年45岁,刚拿到单位组织的体检报告,脸上写满了愁容。
“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一口气在报告上全占了。
她慌忙上网搜索,结果被各种信息吓到。
有人说这是癌症的前兆,要赶紧手术;也有人说这很常见,根本不用管。
到底哪个对?张女士一时乱了方寸。
简单来说,结节是医学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词语,用来形容组织中异常的“团块”,大小一般小于3厘米。
它不是某种特定疾病的名称,而是一个统称,可以出现在肺、甲状腺、乳腺等部位。
结节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感染:比如细菌或真菌感染会引起局部炎症,炎性结节因此形成。
组织增生或修复:当身体受到伤害后,组织可能出现瘢痕样增生,形成结节。
肿瘤:既可能是良性肿瘤(如纤维瘤、错构瘤),也可能是恶性肿瘤。
201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体检发现的结节中,80%以上是良性的,仅少数是恶性的。
但由于良性结节和恶性肿瘤在影像学上有时表现相似,依靠简单的触诊或影像检查往往难以明确性质,这也是为什么进一步检查至关重要。
现实的困惑是,很多人听到“结节”两个字就直接联想到癌症,这是误解。
我们需要结合科学数据、医生建议以及个体风险因素来综合评估,而不是盲目恐慌。
202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研究(NLST)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
肺结节中,直径小于6毫米的,恶性概率不足1%。
直径6~8毫米的,恶性率为0.5%~2%。
大于8毫米的,恶性风险会增加至3%~20%。
李先生今年40岁,从不吸烟,但在体检中查出了一个“直径7毫米的磨玻璃结节”。
医生告诉他,这种磨玻璃密度的结节可能需要重点关注,但目前无须手术,只需3个月后复查CT。
后来他定期随访,结节一直没变化,医生才完全排除了恶性风险。
肺结节的恶性风险与以下特征密切相关:
大小:越大的结节恶性风险越高。
形态:边缘光滑的多为良性;毛刺、分叶样边缘的需警惕恶性。
密度:实性结节风险低;磨玻璃样或混合密度的结节风险更高。
因此,像李先生这样的中小型磨玻璃结节可以通过随访动态观察,而不是贸然手术,正是这一科学流程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体检中最常见的异常之一。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30%的人群可能会发现甲状腺结节,但其中90%~95%为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
甲状腺结节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TI-RADS分级系统:
TI-RADS 2级:良性可能性接近100%,无需特殊处理。
TI-RADS 3~4级:恶性可能性为5%~30%,需动态观察或穿刺活检。
TI-RADS 5级及以上:恶性可能性超过50%,需要手术或进一步治疗。
林阿姨在B超中被查出“TI-RADS 4a级甲状腺结节”,医生建议她做细针穿刺活检。
最终结果显示结节为良性,医生嘱咐她每6个月随访一次。
尽管起初她对“穿刺”感到害怕,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安全、精准的诊断方法。
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与其超声特征相关,包括:
边界:良性结节边界光滑;恶性结节边界模糊。
内部结构:恶性结节常伴有砂砾状钙化。
血流分布:恶性结节的血流信号多集中于中心。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用超声和穿刺活检来确定结节性质,而不是仅靠触诊或简单影像。
1~3级:几乎都是良性,随访观察即可。
4级:恶性概率为3%~90%,建议穿刺活检。
5~6级:几乎确定为恶性,需要手术治疗。
王女士因单位体检发现了一个“BI-RADS 3级乳腺结节”,感到非常紧张。
医生告诉她,这种结节一般是纤维瘤样病变,恶性概率极低。
经过两次随访,结节无变化,王女士也终于放下了心。
乳腺结节是否恶性与多个特征相关:
形态:良性结节多为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恶性则不规则。
边界:清晰的边界往往提示良性。
血流信号:恶性结节通常伴随异常血流。
通过影像检查和必要的穿刺活检,大多数乳腺结节可以安全、科学地管理。
当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结节性质时,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被称为“金标准”。
例如:
针穿刺活检:通过超声引导,用细针从结节中提取细胞样本进行分析。常用于甲状腺和乳腺结节。
切除活检:对影像可疑的结节直接切除,随后进行病理分析,常用于肺结节。
2020年,《癌症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细针穿刺的准确率高达97%以上,同时操作风险极低,适用于多数可疑结节的初步诊断。
医生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不必要的手术比例降到了最低。
很多人担心穿刺会导致癌细胞“扩散”,但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极低。
现代穿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医生会在严格消毒和精准引导下进行操作,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良性结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其发生恶变的风险:
肺结节:戒烟,避免长期暴露在油烟或污染环境中。
甲状腺结节:饮食上保持碘摄入均衡,避免高辐射暴露。
乳腺结节:避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控制体重,保持规律作息。
此外,定期体检和随访是管理结节的关键。
通过动态观察,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结节的变化,防止恶性风险扩大。
通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张女士的三个结节都被确认为低风险,最终她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结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息不对称和过度恐慌。
来源:健康养生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