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具有极强迁飞能力的农业害虫,能危害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重要作物。2016年起,草地贪夜蛾陆续扩散至非洲、亚洲,2018年在我国周边国家肆虐,这支科研团队一直紧密跟踪其入侵动态,于2018年3月在澜沧县设立了首个监测站点,当年12月11日就监测
【走笔自然】
山坳里有群“追虫人”
讲述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杨现明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在云南的偏远山村里,有一群年轻的“追虫人”——肩负着草地贪夜蛾等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的重任,致力于建立防控技术体系,为“虫口夺粮”增添更多底气。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具有极强迁飞能力的农业害虫,能危害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重要作物。2016年起,草地贪夜蛾陆续扩散至非洲、亚洲,2018年在我国周边国家肆虐,这支科研团队一直紧密跟踪其入侵动态,于2018年3月在澜沧县设立了首个监测站点,当年12月11日就监测到草地贪夜蛾的跨境入侵。紧接着,2019年1月13日在江城县宝藏镇,确认草地贪夜蛾幼虫造成严重危害,其在我国扩散为害由此开始。
为将防控工作提早到源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云南的江城、瑞丽、寻甸等县市陆续建立了多个监测点,开展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监测及防治技术等研究。
2018年起,孙小旭、赵胜园、刘大众等多名学生便一直住在村里,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研究。
2019年,我被派往云南,初次目睹草地贪夜蛾危害时的几个场景:玉米地里光秃秃一片,只有茎秆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叶片已被全部吃光;在小麦地里,好多块地上都没种东西,可农民告诉我,是种了小麦,麦苗被虫子吃光了,青苗被啃得只剩下一点根,往土里一挖全是虫子。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时至今日,还时常萦绕在我心间。
2021年,我和康国栋、宋诚、张政豪和田振伟几名学生,在思茅区龙潭乡麻栗坪村建立了监测点。这里四面环山,山势陡峭,常年云雾缭绕,通往村子的道路曲折颠簸。
硕士生宋诚回忆初来时的景象:盘山公路蜿蜒曲折,路面坑洼不平,下雨时还要担心山体滑坡等危险。艰难的行程不仅让宋诚感到迷茫,也让他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挑战有多大。当他抵达时,已在此驻点半个月的博士生康国栋迎接了他。
康国栋早已被山间炽烈的太阳与田间的泥土“打磨”得皮肤黝黑,眼里却透着光,那是坚忍与热忱。村里人笑着说:“他刚来时,妥妥一个‘小鲜肉’,这才半个月就被晒成我们当地人的肤色啦。”一句朴实的玩笑话,道出了山里科研生活的辛劳与艰苦。
在麻栗坪村,我们这些科研人员和当地农民共同生活,租下村委会的三间房屋,临时改造成实验室和宿舍。尽管条件简陋,我们却始终保持热情,积极开展害虫田间调查及观测,探究迁飞规律,开展防治技术等研究工作。
每年这里有两大“盛事”:玉米播种和收获。播种季时,大家在雨水来临前抢播,所有学生放下手头事情,聚在一起划种植小区、修播种器、分种子、买肥料,为抢农时,下小雨也不能停;到了收获季节,大家又都聚在一起,取样检测、晾晒脱粒、统计收获数据。虽然腿上、脚脖子上被蚂蚁咬得生疼,蚊子叮得满身是包,但看着金黄色的玉米穗随风摆动,大家疲惫的脸上都挂满笑容。那一刻,田垄里充盈着收获的芬芳,仿佛每一株玉米都在回馈我们的付出与坚守。每一次播种与收获都见证了大家的努力与成长。
为了减轻草地贪夜蛾对玉米造成的危害,康国栋与宋诚等人深入田间,与农民们紧密合作,详细调查虫口密度及叶片损伤程度,并指导当地村民如何科学用药。
除了地面上的害虫,高空中的迁飞害虫监测工作,同样至关重要。科研团队安装并调试了高空测报灯,实时监测空中草地贪夜蛾等迁飞害虫的种群动态。由于山中气候多变,设备故障时有发生,康国栋常常骑着向农户借来的摩托车在崎岖山路上奔波,维修诱虫灯。“尽管工作很辛苦,但看着收集到的完整科学数据,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说。
2022年,整董镇的新试验站点正式投入使用。相比过去艰苦异常的条件,新站点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养虫室和网室等设施,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康国栋、孙义舒、陈爽、孟麟等博士生继续奔忙在这片新的战场,目前站点已有3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常年开展工作。在这里,大家基本常年无休。很多害虫都是晚上迁飞,当夜幕降临,我们依旧忙忙碌碌,大家忙着收集鉴定迁飞害虫、观察昆虫飞行行为、研发监测预警技术等,为精准防控提供第一手支撑。
驻点生活虽然很辛苦,但也有很多快乐与温情。由于每个监测点都较偏远,从试验站要走好几公里才能见到一个饭馆,这也让这里的每个学生都从“饭来张口”的大学生,练就了“身怀绝技”的好厨艺。偶有闲暇,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蒸包子,尝试做一些特色美食,聊聊家乡、谈谈理想。有时还会在坑洼不平的地上临时搭建羽毛球场,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放眼山乡,田埂上、村口旁,房前屋后充盈着我们与村民的欢声笑语。村里人非常感激这些学生带来管用的防控技术,也在点滴间给予回馈:谁家炖了热气腾腾的鸡汤,就给这些埋头忙碌的孩子送来补身体;谁家水果熟了,定要摘下最新鲜的一起分享。
走出封闭的实验室,扎根田野与农民相伴,让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对土地和农业有了更切身的理解。他们越发明白,跨境迁飞性害虫的防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也关乎千家万户的生计与幸福。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兴农、保障民生”的使命和责任。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8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