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16年前《一个人的篮球》中的追风少年找到了

360影视 2025-02-07 18:26 2

摘要:初春午后,内江乡村一处堆放柴禾的院坝里,13岁的少年吴波腾空而起,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他头发飞扬,手臂伸展,目光坚定而炽热,紧紧盯着上方的篮筐,那是一个没底的破旧箩筐,方寸之地承载着少年无尽的梦想与渴望。

这是一场时间跨度长达16年的重逢。

初春午后,内江乡村一处堆放柴禾的院坝里,13岁的少年吴波腾空而起,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他头发飞扬,手臂伸展,目光坚定而炽热,紧紧盯着上方的篮筐,那是一个没底的破旧箩筐,方寸之地承载着少年无尽的梦想与渴望。

2025年1月28日,吴波和王斌在《一个人的篮球》照片上签名。

这一瞬,被永久定格在2009年4月12日。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爱好者王斌将这幅摄影作品命名为《一个人的篮球》,获得200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度比赛体育类(单幅)金奖,鼓舞了无数追梦人。

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2025年春节,58岁的王斌终于找到了吴波。这是一个还在不断续写的故事。

定格

鼓舞人心的腾空瞬间

“这张照片从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我,16年的时间里,我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波现在生活过得怎么样?”

今年1月20日,邓家坝片区10条道路正式开放通行,成为内江中心城区的名副其实的“西大门”。王斌清楚地记得,吴波的家就住在邓家坝片区内,以前属于四合乡尖山村,建制调整后,现在是靖民镇沱江社区。

城市的发展变迁让王斌萌生找到吴波的强烈想法。思绪回到了2009年的初春——

四合乡尖山村地处沱江入城第一湾,因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都有数千只白鹭在这里栖息。2009年4月12日中午时分,王斌和摄影爱好者在拍鸟间隙,路过一农舍,一个在院坝内打篮球、充满活力的少年进入他的视野。

“我举起相机瞄了瞄,但感觉画面一般,没拍,准备走了。”离开时无意间一个回头,王斌顺着少年抛出篮球的方向,眼前的情景让他触动。“他竟然用一个破箩筐当篮筐!”

王斌向少年家人说明来意后就上了二楼。看见有人拍照,少年玩得更高兴了,不停地将篮球投向箩筐。箩筐挂在阳台的护墙外,离地面近4米,比正规的篮筐要高许多。

“投中的不多,但他每次奋力地一跳,那充满快乐和希冀的眼神一次次触动了我的快门。”王斌打听后得知,少年叫吴波,是内江市第十初级中学的学生,还是学校篮球队的后卫。热爱篮球的吴波曾用家里的鸡笼放在院坝里投球,鸡笼坏了,又把破箩筐绑在护栏上当篮筐。

不久后,王斌将这张照片发到了网上,许多人被打动,引发共鸣。内江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篮球队把它挂在训练馆最醒目的位置,激励更多的追风少年。时任中国新闻学会副会长、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评论:“《一个人的篮球》诠释了人类对体育运动的追求与渴望。”

凭借摄影作品《一个人的篮球》,王斌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度比赛体育类(单幅)金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大奖,也是我摄影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彼时,王斌还是内江棉纺织厂的职工。接下来的几年,他又凭借多幅获奖作品,实现了从摄影爱好者到职业摄影师的转变。

寻找

时隔16年的念念不忘

“如果吴波在外打工,春节假期应该会回来。”1月27日下午,王斌来到沱江社区,拿着照片逢人便问。

顺着当地村民的指引,路过一段石子下坡路,一处断壁残垣映入眼帘。“应该就是这里!”王斌拿出与吴波一家合影的照片进行对比,从仅存的门框、砖砌阳台、房屋框架来看,都极为相似。

随后,住在附近的村民证实,废墟所在地正是吴波的家。村民们说,因邓家坝片区发展需要,吴波的老屋被征收,于今年1月初拆除,他的父母已经搬往别处。

站在废墟之上,王斌十分感慨,16年弹指一挥间,岁月已悄然在发间撒下星霜,记忆中一个人打篮球的少年如今又在哪里?

2010年5月30日,王斌给吴波安装新篮筐。

2010年5月30日,吴波和小伙伴用新篮筐打球。

事实上,《一个人的篮球》获奖后,2010年5月30日下午,王斌再次来到吴波家,送来了篮筐、篮球,以及装裱好的《一个人的篮球》。吴波从王斌手中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捧在怀中,看了又看,他的父母赶忙上前道谢,周围的邻居也纷纷跑来看热闹。当篮筐稳稳当当地安装在了院坝里的墙上后,吴波迫不及待地抱起篮球上前投篮,周围的小朋友也被吸引,纷纷聚拢过来,随即展开了一场篮球的较量。

吴波的母亲钟兰辉告诉王斌,吴波特别喜欢打篮球,但家里没有过多的钱给他练习篮球,他总是会自己想各种办法解决。

王斌说:“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吴波仍不放弃自己爱好的精神打动了我,拍照之后,我就一直想为他做点什么。”

随后,王斌和一家四口在新篮筐下合影留念:吴波腰间斜挎着篮球,父亲手持照片,母亲抱着2岁弟弟。就是这张珍贵的照片,让王斌时隔多年能够判断出废墟处就是吴波家。

2011年,《华西都市报》专访版面。

2011年下半年的一天,王斌再次来到吴波家,母亲钟兰辉告诉他,吴波已经辍学,去成都学手艺了。

此去经年,王斌与吴波失去了联系。王斌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内江棉纺织厂停产后,他“半路出家”成为内江日报社的一名摄影记者,直至今日。

过往种种涌上心头,感慨之余,王斌找到吴波的心情更加迫切。离开废墟,多番打听,终于从同村村民处要到了吴波父亲吴明的电话。

重逢

废墟中孕育的新希望

“我是2009年给吴波拍照,还送过照片和篮球的王斌,你还记得我不?”

“哦!哦!记得哟!”

“我现在在你们老房子这里,你在哪里?”

“我们才搬走不到一个月,现在住在十初中旁边。”

……

2025年1月27日,王斌在内江市靖民镇沱江社区,寻找《一个人的篮球》中的“主人公”吴波。

电话拨通后,王斌和吴明像多年未见的老友般寒暄。得知吴波已结婚生子,家庭幸福。王斌欣喜不已。吴明随后又提供了儿子吴波的电话。当晚,在电话中简短寒暄后,王斌和吴波相约次日在其父母家中见面。

1月28日下午3点,时间跨度长达16年的重逢时刻终于到来。

2025年1月28日,王斌与吴波及家人来到拆除的老房子,回忆当年拍照的情景。

“你瘦了,以前脸还胖点。”王斌开口的第一句话,把记忆带回16年前初春的中午,那个少年腾空而起的瞬间。“我喜欢在球场拼搏的感觉,我现在也特别喜欢打球,有空就会在球场打球。”吴波回应道。

一个大大的拥抱后,两人坐着相谈甚欢,相互倾吐着这些年的变化。

正如母亲此前所言,2011年,吴波辍学后到成都跟着师傅学手艺;2015年,学成归来后,一直在内江做门窗安装生意;如今,29岁的吴波已育有一个5岁的儿子,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也乐在其中。

2025年1月28日,王斌(左)与吴波聊起当年打篮球的故事。

“结婚后搬了几次家,那张装裱的照片一直挂在卧室房间,起床就会看见。”吴波说,曾经看过照片的老师、朋友都纷纷询问是不是他,这些年,照片一直激励着自己要努力拼搏,要好好生活,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吴波看来,《一个人的篮球》点亮了自己的童年,有更多人知道了自己的故事,心中埋下了拼搏的种子。“工作后,给别人安门窗,还是挺辛苦的。”吴波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些年,这幅照片一直放在卧室,好像时刻在提醒自己,就算身处逆境也要有奋斗的动力。

“走,我们再去老屋看看!”王斌提议,全家人一起到沱江社区老家。冬日的暖阳洒下来,大家在已成废墟的老屋前回忆过往。

离开老屋时,全家人和王斌一如十多年前那样合影。变化的是,身后的老屋已经拆除,全家期待迁入新居;父亲依然手持照片,扛起一家责任的肩膀稍显佝偻;母亲怀中的2岁稚童已长成全家最高,今年即将参加高考;吴波腰间没有了斜挎的篮球,5岁儿子的身高刚好齐腰,那是他继续拼搏的动力。

2025年1月28日,王斌(右一)与吴波(右二)及家人合影。

咔嚓!这一瞬,再次定格。若干年后,他们又将会过着怎样的人生?

记者手记:

《一个人的篮球》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它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了一种关于梦想与坚持的象征。吴波用破箩筐当篮筐,用鸡笼练投篮,简陋的装备承载着一个少年对篮球最纯粹的热爱。而王斌的镜头,不仅记录下了这一刻,更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无数人。

一张照片,定格了一个少年在破箩筐下奋力投篮的瞬间;16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关于梦想、坚持与重逢的动人故事。它告诉我们,梦想的实现不在于条件的优劣,而在于内心的执着与坚持。

时代洪流奔涌向前,这场重逢,不仅是两个人的故事,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16年光阴流转,曾经的记录者王斌,依然在用镜头捕捉时代脉搏,记录民生百态;曾经的追风少年吴波,已为人父,将拼搏的舞台从球场转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而当年那个不起眼的怀中稚童,也已长大成人,即将在高考的考场上书写人生的新篇章;老屋因城市发展被拆除,即将被崭新的道路取而代之。

这些变化,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在这场跨越16年的重逢中,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也看到了生活的韧性。

这场重逢,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正如吴波所说,那张装裱的《一个人的篮球》一直挂在他的卧室,激励着他努力拼搏、好好生活。我也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份坚持与热爱,将继续照亮他们的人生旅程。因为,真正的光芒,从来不会因时光流逝而黯淡,反而会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璀璨。

他们如此,你我亦然。那么,你的故事,又曾被什么照亮呢?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