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心脏支架手术就像一座横跨生死的桥梁,承载着无数患者对健康的希望。但近年来,一些关于它的谣言却如乌云般笼罩,让患者和家属们陷入迷茫与恐惧。“国内将逐渐停止心脏支架手术”“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人就废了”“术后需终生服药,副作用大”…… 这些谣言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心脏支架手术就像一座横跨生死的桥梁,承载着无数患者对健康的希望。但近年来,一些关于它的谣言却如乌云般笼罩,让患者和家属们陷入迷茫与恐惧。“国内将逐渐停止心脏支架手术”“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人就废了”“术后需终生服药,副作用大”…… 这些谣言如病毒般在网络上肆意传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就医选择和康复信心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拨开这层层谣言迷雾,探寻心脏支架手术背后的真相。
谣言一:国内将逐渐停止心脏支架手术?
**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但这并不意味着心脏支架手术会被轻易淘汰。** 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 3.3 亿,其中冠心病患者约 1139 万。这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被病痛折磨的生命。而心脏支架手术,正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被堵塞的心脏血管通道,让血液重新顺畅地流淌,改善患者心肌供血,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 。
从实际手术量来看,近年来我国心脏支架手术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23 年 3 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代表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技术质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大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注册总病例数为 1,294,307 例,而到了 2023 年,这一数据攀升至 1,636,055 例,增长率达 26.44%。这一增长趋势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心脏支架手术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也表明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地位愈发稳固。
那为何会出现这样毫无根据的谣言呢?一方面,部分人对医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误解。他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只看到了医学进步的模糊轮廓,却误以为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心脏支架手术这种 “传统” 治疗方式会被迅速淘汰。但实际上,医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一棵大树,不断生长出新的枝丫,却不会轻易舍弃根基。心脏支架手术也在持续改进和优化,目前仍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一些不实信息的传播者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故意编造并散布此类谣言。他们就像网络世界里的 “谣言贩子”,利用公众缺乏医学知识的弱点,将虚假信息包装成 “惊人爆料”,误导公众。而那些缺乏医学知识的公众,就像一群迷失方向的羔羊,在这些谣言的误导下,对心脏支架手术产生了恐惧和误解 。
谣言二: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人就废了?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心脏支架手术就像一场可怕的灾难,做完之后,患者就会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甚至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无法进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走进心脏支架手术的真实世界,一探究竟。
心脏支架手术的目的是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想象一下,心脏就像一座繁忙的城市,血管则是城市里的交通要道。当血管被堵塞,就如同交通要道被堵住了,城市的运转就会陷入混乱。而心脏支架手术,就像是一场紧急的道路疏通行动,医生通过微创的方式,将支架植入堵塞的冠状动脉,撑开狭窄的血管,让血液重新顺畅地流动,就像打通了城市的交通要道,心脏这座 “城市” 又能恢复正常运转了。
大部分患者在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从医学原理来讲,心脏支架植入后,堵塞的冠状动脉被撑开,心肌供血恢复正常,心脏功能也会逐渐改善。只要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生活,就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当然,术后初期,患者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洗礼的小船,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恢复。但随着身体的康复,就像小船逐渐修复,又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平稳航行,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
比如,老张,一位 60 岁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心脏支架手术后,起初连爬几层楼梯都会气喘吁吁。但在医生的精心指导下,他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锻炼,从每天在小区里慢慢散步,到后来可以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慢跑。现在的他,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还能帮着老伴儿买菜、做饭,享受着天伦之乐。
谣言三:术后需终生服药,副作用大?
术后需终生服药,这一说法基本属实。但因此说副作用大,却是言过其实。
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就像一群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血管,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就像勤劳的清洁工,能够降低血脂,稳定斑块,让血管保持干净通畅。这些药物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至关重要。
虽然部分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但这些副作用并非不可控。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密切监测身体指标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副作用的发生概率,减轻其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对于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们在饭后服用药物,或者同时服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就像给胃穿上了一层 “防护服”;对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就像给身体重新找到了合适的 “治疗钥匙”。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查,就不必过于担心药物副作用的问题。
心脏支架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药物服用
心脏支架手术后,按时服药是确保手术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最常见的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防线。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则在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保护心血管健康。
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在服药过程中,患者还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若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可能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的出血症状,或者肌肉疼痛、乏力等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生活方式
饮食:术后的饮食应以低盐、低脂、低糖为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就像身体的 “清洁剂”,有助于降低血脂、血糖,保持大便通畅。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等。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蒸、煮、炖等,避免油炸、油煎,就像给身体选择了更健康的 “烹饪模式”。
此外,还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6 克,以减轻心脏负担,预防高血压。戒烟限酒也是饮食调整的重要方面,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一般来说,术后初期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室内散步,每次 10 - 15 分钟,每天 2 - 3 次。随着身体的恢复,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如进行慢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频率以每周 3 - 5 次为宜,每次运动 30 - 60 分钟。
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是心脏支架手术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一般来说,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和 12 个月都需要进行复查,之后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血液检查,通过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基本状况,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查看心脏的大小、心肌的厚度、心脏瓣膜的情况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CTA:评估冠状动脉情况的重要检查方法,能够直接观察支架内是否通畅,有无再狭窄或其他血管病变。
心脏支架手术并非像谣言中所说的那般可怕,它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尽管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术后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但只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其收益远远大于风险。让我们摒弃谣言,相信科学,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态度,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辽沈晚报锦州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