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S 离世事件背后,日本医疗神话破灭了吗?

360影视 2025-02-08 09:14 3

摘要:2025 年 2 月,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两岸三地 —— 大 S(徐熙媛)在日本旅游期间不幸离世,年仅 48 岁。曾经活跃在荧幕前,以独特魅力和坚韧性格备受瞩目的她,突然离去,让无数粉丝陷入悲痛,也引发大众对整个事件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

2025 年 2 月,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两岸三地 —— 大 S(徐熙媛)在日本旅游期间不幸离世,年仅 48 岁。曾经活跃在荧幕前,以独特魅力和坚韧性格备受瞩目的她,突然离去,让无数粉丝陷入悲痛,也引发大众对整个事件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反思。

我个人刚好经历过与大S一样的病症,也是流感转为肺炎,经历了六天的住院治疗。

那就这一事件,我结合我个人的经验来讨论一下大S之死。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回顾事件过程。

1 月 29 日,大 S 携家人开启日本春节旅行。从导游透露的信息可知,大 S 在出发前就已身体不适,出现咳嗽、哮喘症状 ,但或许是因为近期一次公开露面时状态尚好,让她和家人都放松了警惕。

抵达日本当天,东京气温较低,一行人前往富士山地区,寒冷的气候可能加重了她的病情。

1 月 30 日,大 S 畏寒、咳嗽症状加剧,她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并未太过在意。

然而,1 月 31 日,病情急剧恶化,家人首次叫救护车将她送往富士山某诊所,被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医生开具退烧药,并建议观察,家属选择听从医生建议,当晚大 S 还按计划参与了怀石料理,全程裹着毛毯,身体状况已然不佳。

2 月 1 日,大 S 在酒店浴室昏厥,再次被急救送医,这次确诊为肺炎并发症,院方建议转至大型医院,可令人费解的是,家属却选择返回酒店。

当晚,小 S 和 S 妈在酒店开心热舞并发布在社交平台,与大 S 危急的病情形成鲜明对比。

2 月 2 日凌晨,大 S 突发高烧、意识模糊,第三次被送医抢救,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2 月 3 日,东京时间凌晨 5 时许,大 S 因多器官衰竭去世,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标注 “感染性休克”,家属声明死因是甲流引发肺炎并发症 。

我也回顾一下我个人就医经历。

我在1月27日早起时,发现喉咙痛,但当天预约了体检,并在当日上午去做了肺部CT,B超,核磁共振三项较大型检查。

由于我有一项小检查忘记做了,导致我的体检报告在大年初三才出来,在微信里看到我的CT时,显示在27号早上,我已经肺部感染。

但我并不知道,我认为是小问题,小感冒。

到了28号,我病情开始加重,开始咳嗽并同时流鼻涕。除夕晚上发现发烧了,于是吃了片布洛芬,并连续泡了两天的热水澡。

泡热水澡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但我还以为是受了风凉。

初一这一天症状更加严重,我除了去父母家,哪都没去,全天在家休息,到了晚上,我老婆认为我越来越严重了,我就用一块智能手表测了一个血氧,结果是88,这一下,吓我一跳。

因为我有一个基本常识,这是三年疫情期间教我的,那就是血氧饱和度要是低于90,那就是重大风险。

我离医院只有三分钟走路路程,当晚十二点,马上到了县城人民医院急诊就诊。

医生开了CT,CT显示肺部感染,但不是很严重,测了血氧,诊断为肺炎,并要求我住院,理由是血氧饱和度这么低,风险太大。

当天晚上,我就开始持续性的输氧,打吊瓶,一直住院到昨天上午。

昨天上午我出院时,血氧饱和度为94左右,各类症状大大减轻了,但肺部还有阴影,医生认为可以出院,炎症的吸收有过程。

通过事后的甲流检查,血液检查,医生出院时告诉我,我就是流感,因为血液中检出流感抗体,也即流感导致的肺炎。

当然,我的病情,显然比大S要轻,也比她要幸运一些。

回顾这个过程,是试图来找出一些我们大家可以防范的点。

医疗不是普通的消费

很多产品或服务,我们可以很不专业,甚至不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因为要么他不重要,要么他的产品品质有高度的稳定性。

但医疗是非常特殊的消费。

每一个人的医疗结果,是千差万别的,他不仅与个人的独特的体质有关,还与碰到的医生、各地的医疗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患者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与结果有很大的关系。

接诊我的急诊医生,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医生。

她在开CT时,是有顾虑的,因为她先向我解释了,为什么要开CT,因为他怀疑是肺炎,其实我自己就是因为血氧饱和度低才急诊,我自己也怀疑是肺炎。

她要求我住院时,也耐心和我解释,理由是什么?就是血氧饱和度太低,她说,一般的肺炎,血氧饱和度没有这么低的。

这时,她的顾虑是,我是否会认为她这么做是在“过度医疗”,所以她需要向我解释。

我去的就是一个县城里的普通医院,二甲医院。

但大S就没有碰到好的医生。

在整个就医过程中,大 S 首次被送往的是富士山某诊所,被诊断为病毒性感冒时,诊所仅开具退烧药并建议观察,没有进一步深入检查,也未考虑到流感可能引发的严重并发症,这说明,在流感明明已在日本大量流行时,而诊所医生却没有足够的警惕性。

同时,大S这种巨富,居然去诊所看病,而不去日本最好的私人医院看病,也是我不能理解的,这个责任大S及其家人要负很大的责任。

大S或许认为,家人在外游玩,自己可能不严重,如果为了自己,让家人的旅游泡汤,她或许认为自己给难得的家庭旅游带来了麻烦。

在大 S 二次送医确诊肺炎并发症后,医院建议转至大型医院,但是诡异的是,没有去。之后,甚至小 S 和 S 妈在酒店开心热舞并发布在社交平台。可见,他们全家没有任何警惕性。

而当时大S是已经昏厥了,这很有可能是因为缺氧引发的。

我认为从当事医院及其家人的操作都有严重的问题,当事医院可以建议转诊,但在转诊前,给予积极治疗,比如输氧这是必然要做的事,怎么能让这么危重的病人回家呢?

其家人更是荒唐,要求转诊了,还不立马送去日本最好的医院吗?这还是巨富家庭对待生命的方式?

从他们依然在狂欢说明,这个家庭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甚至没有优秀的医生朋友,否则打个电话,也不至于这么处理啊。

但是,日本的医院与诊所,很少有晚上开门的,大部分知名医院,严格遵守分级诊疗制度,都是需要预约的,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

如果是节假日,就更难以就诊了,而2月1日、2月2日,正好是周末。

这或许是大S没有及时就医的一个原因,但我想,如果巨富家庭,愿意找可以治疗的医院,没有什么找不到的。

家人的不重视或本人就不够重视,可能才是主因。

不知道大S在日本医疗诊断时,有没有CT检测,如果以其第二天就去世的情况,以一般病毒性肺炎的情况,这时,大S应该已经是大白肺了——肺部感染很严重了。

医疗消费不能指望你什么情况医院都能救你回来,自己对医疗的认知,以及对当地医疗体制的认知很重要。

大 S 家人在整个事件中暴露出明显的医学专业知识匮乏。大 S 出发前就有咳嗽、哮喘症状,家人却未足够重视,以为只是小毛病。在首次送医被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后,家属仅遵循医生 “建议观察” 的意见,没有进一步寻求更全面的检查与诊断。当 2 月 1 日确诊肺炎并发症,院方建议转大医院时,家属依旧选择回酒店,这一决定或许是因为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缺乏医学常识,使得他们在面对大 S 的病情时,无法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一步步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

说实话,我认为中国的医院,哪怕是一个县城的医院做得比日本医院好。

我在急诊后,医院开出CT单,仅十分钟就拿到了CT结果,半小时内就吸上了氧气,挂上了点滴。

医生也提示了风险,说明了有可能严重的可能性。

只要你不对医生抱以偏见,那么听医生的,总是没有大错的。

流感的名字与过度医疗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用 “流感” 来称呼这种疾病,但实际上,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医学专业术语为 “流行性感冒” 。

“流感” 这个通俗的称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众对它的警惕性。

很多人就像大 S 起初一样,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休息一下、吃点药就能好。流行性感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迅速的特点,更严重的是它可能引发多种致命并发症,如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流感相关性脑炎等 。

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加强对流行性感冒知识的科普宣传,让大众清楚认识到它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和危害,就能提升大家的警惕性,在出现症状时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我都建议不要用流感这个词了,虽然概率低,但由于太多人忽略他的风险性,就会导致很多人因为忽视,错过了最佳冶疗时机。

特别是在流感季,医生和媒体都有必要告诉普通人,这种病有一定的概率是要命的,是要谨慎对待的。

不少人经常批评医疗过度,也导致了不少的问题。

医疗是否过度,由三种情况构成。

第一种,是患者本身的风险偏好

有人曾经在群里吐槽,说他去一家三甲医院治个感冒花了一千多。但这是三甲医院造成的吗?当然不是,是他本人的风险偏好带来的。

如果他认为真的只是个感冒,连医院都不必去的,你还去三甲做什么?

当你去到三甲医院看感冒时,就是在告诉医生,我怀疑有其他的问题,请你详细检查,以防风险。

社区医生,倒是可以听诊一下,没有听到肺炎症状,就开两片药,就几块钱就解决了,但你不去,因为你害怕风险。

对于大S这样的富人,风险偏好肯定更低,不会拒绝什么过度医疗,她死于医疗手段的匮乏。

但这种风险偏好,没有在这件事中体现出来。

家人的常识缺乏及医院的手段不足,可能都是问题。

第二种,是医生的专业判断

医生如果认为有风险,那么就会开出他认为有必要的检查和处理方式。

这种必要的检查和处理方式往往不容易被患者所理解,或被一些收入更低的消费者所讨厌,因为他的预期当中,不需要做这么多检查。

我在急诊期间,邻床就一位老人,腹痛难忍,做一个X片,没有查到病因,医生要求开CT检查,他死活不同意。

他的原话是,就一个肚子痛,还要做这么贵的检查?

最后,这位老人的一位亲戚过来才说服他去做CT,最后检查后,推去做手术去了,由于没听清不知道是什么病,但很严重。

第三种,就是医生为了各种原因,增加各种检查

有多种原因导致了检查较多,比如,为了防患医疗事故,医患纠纷,减少误诊率,医生出于自保,会尽可能地全面排查,以防止风险;

医院的利益机制中有设计提成机制,也会推动医生多开各种检查。

但有一个更长远的利益机制在约束医院与医生的行为,那就是商誉机制,如果一个医院、一个医生长久以来不以消费者为中心,只考虑如何多让消费者出钱,不要很久,这个医生或这家医院的名声就是臭了。

甚至本院的医生和护士都会在私下骂这个医生或骂自己所在的医院。

其结果是,这家医院病人逐步减少,人们只要有选择,就不会去这家医院看病,因此,过度医疗,在消费者有选择的情况下,是难以大面积长期存在的。

人们对于过度医疗的担心,甚至引进分级诊疗,这有可能会导致大S这样的事情反复出现,有什么情况先去社区吧,先从最差的医院看起,一步一步往上转诊,象这种急性肺炎,能经得起这种折腾吗?

结语

医疗好不好,先取决于一个关键指标,那就是供给是否充分。

24小时,是不是能找到医生,做到检查,输到氧,住进院。没有充分的供给是做不到的。

那么,供给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越来越多的?

计划经济的方式能做到吗?有这种可能做到,因为他可以牺牲一切,全国大部分资源用于医疗,比如古巴,民众吃不饱饭,基本生活物资缺少,但当地的医生成为了出口创汇的资源,天天派出去外国为政府赚钱。

最好的供给方式,当然是市场化的生产模式,消费者通过价格信号告诉经营者,我们缺什么,请你马上生产。

我们现在有充足的衣服供应,不再过年才买新衣。

我们现在有充足的餐饮供应,想吃什么大餐,市场上都有。

我们现在有着充足的电器供应,你要哪种档次的电视机,从二百一台到两万一台,都有。

市场化的供给方式,才能丰俭由人,谁的消费都有企业来满足你。

现在我能这么快地用到当地的医疗资源,就是由于过去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公立医院以利润为中心,他们才投资了足够多的设备,才二十四小时服务,每一个医生在乎自己的名声,供给才足够充分。

若是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七十年代求人、找关系看病的历史,又要回来了。

公号:古老板

来源:古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