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360影视 2025-02-08 09:43 3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可谓AI元素满满:AI设计的红包、AI赛博主播来拜年、央视春晚中AI语音技术辅助制作字幕……如今,人工智能早已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也成为“十大科技热词”之一。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聚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

市政协委员聚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在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可谓AI元素满满:AI设计的红包、AI赛博主播来拜年、央视春晚中AI语音技术辅助制作字幕……如今,人工智能早已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也成为“十大科技热词”之一。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聚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探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以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庆党

市政协委员、中德青年科学院(青岛)发展中心主任兼青岛科技大学欧盟与德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青岛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李庆党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领域,青岛已形成以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并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李庆党表示,德国作为工业4.0的发源地,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德国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完善的产业体系。青岛与德国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并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通过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领域的国际化融合,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仅能为双方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国际化融合发展模式,也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庆党建议,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育,构建国际化人才聚集高地,设立青岛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引才专项计划,加强青岛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相关学科的建设,提升本地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创新多元化合作模式,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搭建产业联盟与创新链,支持青岛与德国企业、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产业联盟或创新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补齐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领域深度融合存在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协同与配套的短板。

沈芳

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算力应用创新平台,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市政协委员、青岛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芳表示,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已进入算力驱动的新阶段,算力基础设施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正成为衡量区域数字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下,各地纷纷加快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步伐。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青岛市头部企业的大模型研发需求与日俱增。

沈芳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服务“一核两翼多点”的产业战略。二是构建多元算力供给体系,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推动智能算力、超算算力、云计算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异构的算力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三是加大政策支持,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吸引优秀人才集聚,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广液冷、弹性供电等绿色节能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培育算力应用创新生态。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算法安全等方面监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

薛月海

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集聚相关产业要素的园区,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载体。“园区通过汇聚创新资源要素、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等,有利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市政协委员、青岛壮兜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薛月海表示,近年来,青岛市积极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通过打造专业园区建设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已逐步成长为新质生产力优质资源集聚地、创新发展新高地。

薛月海建议,一是提升发展能级,集聚发展动力。创新开展并购招商、种子招商、场景招商等新路径,推动项目加速落地、产业集聚成势,聚力抓大项目建设、抓产业链招商、抓存量企业转型,激发宣传效应。二是完善配套,强化要素保障。坚持把要素资源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分类精准施策,在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为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提升人才引育质量,加强专业人才招引,围绕集成电路、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等产业领域,实施好“政校企”联合培养、产教联合体、特色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地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业务培训,提升人才供给的匹配度和专业化。三是优化布局,提升承载能力。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并举,加快完善园区内部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让AI赋能情怀,实现生产生活更美好,确保项目和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统筹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检验检测、创业孵化、中试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快推进工业云平台和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应用示范平台;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力促上下游企业场景开放、研发协作,打造相关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去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全国多地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促进产业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早在2019年,青岛就明确布局人工智能。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山东省创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继上海(浦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之后,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创新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青岛成为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先行先试前排城市。

近年来,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集聚、成果转化显著、服务内容完善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专业园区,孕育出大量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首创应用,形成头雁、领军、骨干企业与配套企业相互联结共生体。

日前,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与山东省人工智能协会携手,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测试的团体标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功能测试指标体系》,推动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青岛市聚焦“10+1”产业发展主线,将重点开展产业赛道研究行动、科技创新引领行动等七大行动。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海洋领域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赛道,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应用领域,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