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背后的“造富神话”:AI工具如何沦为新型韭菜收割机?

360影视 2025-02-07 16:00 1

摘要:这个春节,社交平台被一个叫Deepseek的AI工具搅得沸沸扬扬。从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AI导师",到知识平台首页铺天盖地的速成课推荐,从"日入过万"的财富密码到"三个月财务自由"的造富神话,这款本该提升效率的工具,正在变成无数人手机屏幕上跳动的"财富幻觉"。

这个春节,社交平台被一个叫Deepseek的AI工具搅得沸沸扬扬。从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AI导师",到知识平台首页铺天盖地的速成课推荐,从"日入过万"的财富密码到"三个月财务自由"的造富神话,这款本该提升效率的工具,正在变成无数人手机屏幕上跳动的"财富幻觉"。

一、直播间里的"AI狂欢节"

深夜刷开任意短视频平台,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虚拟背景板上,"全球AI首席导师"的金色字幕不断滚动,主播手持激光笔指点着满屏的"学员捷报",每隔三分钟弹出"限时特惠课程券"。有人深夜两点还在直播间高喊:"再不学AI就要被淘汰!"更魔幻的是,某些直播间直接挂出倒计时牌,宣称"距课程涨价还剩27分钟"。

这些课程宣传话术出奇地相似:"零基础入门""保姆级教学""包教包会"是基本配置,"副业月入过万""AI自动赚钱系统"才是真正诱饵。有用户发现,不同主播推荐的"独家秘籍",点开课程目录竟是惊人的雷同——教人批量生成营销文案、制作短视频脚本、搭建自动回复系统,与宣传中"改变命运"的承诺相差甚远。

二、焦虑制造的标准化流程

课程贩子们深谙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恐吓式营销"模板。第一步必定是渲染危机:用红色弹窗警告"AI将取代70%工作岗位",配上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的惊悚动画;第二步制造对比焦虑:展示"00后大学生靠AI月入五万"的聊天记录截图,或是"家庭主妇转型AI导师"的逆袭故事;最后给出"救命稻草":一个标着"立即抢购"的荧光色按钮,旁边标注"前100名赠送价值万元资料包"。

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各种"AI暴富案例",正在形成新型都市传说。这些故事往往只有模糊的时间地点,没有可验证的细节,但"三个月""逆袭""被动收入"等关键词就像病毒传播的密码。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机构专门养着文案团队,每天的工作就是批量生产这类"创富神话",只需要替换主角身份和收入数字。

三、灰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

在这场狂欢背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加速运转。上游的"课程工厂"批量生产标准化课件,从PPT模板到教学视频都能在三天内完成全套包装;中游的包装团队负责打造"AI导师"人设,给普通人贴上"十年算法经验""硅谷归国专家"等唬人头衔;下游的推广军团则用信息流广告轰炸各大平台,他们深谙人性弱点,知道"暴富""躺赚"等词汇最能刺激点击欲望。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型分销模式。在某"AI创富联盟"社群里,会员缴纳高额会费后,每拉一个新会员就能获得可观返佣。这种机制让课程像病毒般扩散,但真正学习核心技能的人越来越少,更多人陷入"拉人头"的恶性循环。有参与者醒悟后坦言:"所谓的内部资料,全是搜索引擎能查到的公开信息。"

四、工具异化的人性寓言

这场集体狂欢折射出技术变革期的群体性迷茫。当AI技术以月为单位迭代升级,普通人面对技术洪流的无力感,正被商业嗅觉灵敏的投机者精准捕获。有职场人士坦言:"其实大家未必相信这些神话,只是害怕成为被时代列车抛下的人。"这种焦虑在春节返乡期间被加倍放大——亲戚家的"00后都在用AI赚钱"的故事,比任何广告都更具杀伤力。

工具价值的扭曲正在各个领域显现。某公司组织的正经AI培训,参会者却不断追问"能不能教快速变现技巧";某高校教师尝试将Deepseek引入课堂教学,结果半数学生更关心"怎么用AI做副业"。这些荒诞场景揭示着一个残酷现实:当技术革命撞上功利主义,工具往往先被异化为投机赌具。

五、理性声音的艰难突围

在浮躁的浪潮中,仍有清醒者试图重建技术认知。某科技博主发起"AI祛魅计划",用三十期视频拆解Deepseek的真实能力边界;程序员社区流传着"防割韭菜指南",详细分析课程宣传中的逻辑陷阱;更多普通用户开始分享"用AI节省20%工作时间"的实操经验。这些内容或许没有"暴富神话"吸睛,却收获了稳定增长的真实认同。

教育领域出现可喜转变。某在线平台推出"AI工具能力地图",将Deepseek分解为12个实用模块,每个模块配备真实场景训练;某读书会发起"百日AI实践",要求学员必须提交真实工作中的应用日志。这些尝试正在重塑认知:AI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杖,而是需要持续学习的瑞士军刀。

六、监管与市场的无形博弈

面对乱象,平台方开始行动。部分内容平台下架了数万条涉嫌虚假宣传的AI课程,并上线风险提示系统。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课程改用谐音词替换敏感字,把"Deepseek"改为"深度探索",宣传语变成"在数字深海打捞财富";更有机构将课程包装成"私董会""精英圈层",把割韭菜行为藏进高端外壳。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有法规对新型技术营销缺乏精准界定。在近期多起课程纠纷中,消费者往往因无法证明"宣传效果未达预期"而败诉。这暴露出时代性难题:如何在技术创新与消费者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结语:与技术共处的清醒之道

这场闹剧终将留下深刻启示:每次技术革命都会经历"神话-泡沫-理性"的轮回。当下在直播间抢购"最后一席"的人们,像极了当年追捧区块链、元宇宙的投机客。不同的是,AI技术确实在重塑生产力——只不过这种改变需要持续学习,而非购买某个"秘籍"。

真正的AI高手往往在默默做两件事:在工作流中寻找AI的最佳接入点,在持续实践中建立技术认知坐标系。他们深谙一个简单真理:能把ChatGPT用得出神入化的,从来不是那些追逐暴富的人,而是十年如一日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工程师。技术革命的终极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个反差里——越是颠覆性的工具,越需要反投机主义的定力。

来源:潜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