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靶向代谢组学: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无偏向性地检测细胞、组织、器官或者生物体内受到刺激或扰动前后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主要是分子质量1 000 Da以内的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动
文题释义: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在脑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一定时间(如6个月)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非靶向代谢组学: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无偏向性地检测细胞、组织、器官或者生物体内受到刺激或扰动前后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主要是分子质量1 000 Da以内的内源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动态变化。
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如果能尽早识别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那么患者的预后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目的:初步探索影响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其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轻度与中度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两组间差异代谢物,为了进一步验证差异代谢物的诊断效能,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它们在区分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此外还进行了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轻度与中度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筛选出9个差异代谢物;②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发现,影响轻、中度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疾病进展的代谢途径包括色氨酸代谢、D-氨基酸代谢、生物素代谢、视黄醇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嘧啶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ABC转运蛋白、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氧代羧酸代谢。结果筛选出影响轻、中度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疾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9个,涉及色氨酸代谢、D-氨基酸代谢和视黄醇代谢等12条代谢途径。
https://orcid.org/0000-0003-3080-2795(王之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非靶向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生物标志物, 差异代谢物, 曲线下面积, 变量投影重要度
引用本文:王之枫, 杨 娇, 郗域江, 徐双凤, 施 婷, 蓝浚峯, 郝志慧, 和鹏芬, 杨爱明, 潘 攀, 王 健.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影响轻中度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记物[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5, 29(24): 5116-5126.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影响轻中度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记物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