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科奇是神秘且苦寒之地。中国的史料将其记载为“夜叉国”,据唐时堪察加半岛的“流鬼国”人所言,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
楚科奇是神秘且苦寒之地。中国的史料将其记载为“夜叉国”,据唐时堪察加半岛的“流鬼国”人所言,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
▲楚科奇自治区(Chukotka Autonomous Okrug,Чукотс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位于亚欧大陆最东部,是全世界每天最早迎来阳光的地方。
▲楚科奇自治区总面积达到72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的青海省接近,当地人口仅有4.7万,是俄罗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楚科奇自治区下辖6个区,3个区辖市镇。楚科奇北边的弗兰格尔岛凭借多样化的动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目前最北的世界遗产。
楚科奇地处亚寒带和寒带,大部分地区都是苔原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呈现出苔原气候向季风气候的过渡特征,全年平均气温-4℃至-14℃。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当地进入结冰期,在12月到次年2月的冬季里(当地对“冬季”的定义),楚科奇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零下35度到零下15度,一些山区甚至可以下探到零下60度。
寒冷,是楚科奇气候的特点。不过这片处于太平洋畔的土地也同样属于季风区,每年6-8月的太平洋季风,将暖湿气流送入楚科奇。楚科奇的纳瓦林角(Cape Navarin)是俄罗斯远东每年遭遇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季风的温暖水汽为楚科奇的沿海地区带来每年200-400毫米的降水,在每年7月为当地创造出平均最高15度左右的“夏季”。不过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楚科奇部分地区已经能记录到30度左右的高温。
楚科奇三面环海,气候相比于萨哈(雅库特)等周边地区要稍显温暖,当地大面积的冰原不常见,多数的内陆地区和北冰洋沿岸多覆盖着地衣和苔藓,其中内陆最核心的地带多为永久冻土,土壤板结,甚至连地衣也不会生长。南部太平洋与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有小片的针叶林,生长着松树、白桦等树种。
▲楚科奇夏季时地表会露出地衣、苔藓、草等植被。
楚科奇大部分地区是高原地形,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温度较低,人迹罕至,只有阿纳德尔河流入阿纳德尔湾的下游地区有平原地形,海拔较低,气温稍高。这一片环绕阿纳德尔湾的滨海平原成为对外交往与沿河流深入内地的枢纽,也成为当代主要的人口集中地。
▲楚科奇地形以高山高原为主,整个地形为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延伸,最高海拔可达1843米,河流下游有平原。
▲阿纳德尔河全长1150公里,流域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
楚科奇自治区的居民中,54%左右是俄罗斯人(2.5万人),主要居住在首府阿纳德尔一带。主体民族楚科奇人大约占比28%,总人口约1.3万,分散在自治区各地。此外,还有尤皮克人(因纽特人分支)、鄂温人(满-通古斯语系)等当地原生土著民族,以及乌克兰人、摩尔多瓦人等前苏联地区的民族,他们数量较少,人口均在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
▲楚科奇自治区的土著民族包括楚科奇人、尤皮克人、鄂温人、楚凡人,分属于楚科奇-堪察加语系、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满-通古斯语系、尤卡吉尔语系等。这些语言都属于使用人口极少的语言,部分语言已经被列入濒危语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俄语或楚科奇语,楚凡语等小语言已经逐渐消亡。
楚科奇人大部分居住在楚科奇自治区,在堪察加边疆区还有1500多人。楚科奇人的语言属于楚科奇-堪察加语系,这一语系还包括科里亚克语、阿留特语等,绝大多数分布在楚科奇、堪察加两地。今天,几乎所有的楚科奇人都会说俄语,约有一半的楚科奇人(不到1万人)日常说楚科奇语,楚科奇语的教学、广播仍然在开展。由于使用人口过少,楚科奇语被联合国认定为濒危语言(Endangered Languages)之一。
▲楚科奇-堪察加语系包括了楚科奇语族和堪察加语族,总的使用人口仅1万余人,大部分人使用楚科奇语族的各语言,楚科奇语使用人口超过6000人,其次为科里亚克语和阿留特语,使用人口均在1000-2000人;伊捷尔缅语属于堪察加语族,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20世纪30年代,楚科奇语、科里亚克语、阿留特语创制了西里尔字母的文字。
楚科奇人传统上信仰萨满,这是北亚与北美地区流行的一种万物有灵信仰。约有4%左右的楚科奇人信仰东正教等基督宗教。东正教的一些仪式也影响楚科奇人的日常生活,比如过圣诞节等。
楚科奇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甚至在历史上都没有演化到氏族阶段,但在17世纪俄罗斯人到来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拥有驯鹿的数量上。小范围的家庭以及松散的部落是楚科奇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楚科奇人的部落组织相比于其他地区并不严密,部落酋长由多个家庭推举产生,但权势较小。以家庭为单位,数个家庭联合起来从事放牧驯鹿、制作兽皮船出海捕猎海兽等经济活动。
传统上,楚科奇人分为两大分支:养鹿楚科奇人(Reindeer Chukchi)和沿海楚科奇人(Maritime Chukchi)。俄语的“楚科奇”(Чу́кчи)一词,来源于养鹿楚科奇人对自身的称呼Chauchu,意思是拥有很多鹿的人。俄罗斯进入楚科奇是通过陆路,首先遇到的应该是居住在河谷的养鹿楚科奇人。在楚科奇语中,对整个楚科奇人的叫法是ԓыгъоравэтԓьан(Luoravetlan),意思是真正的人。
养鹿楚科奇人主要从事驯鹿养殖,多居住在内陆森林、河谷地带;沿海楚科奇人多以捕猎海豹、海象、北极熊、鲸等海兽为生。
驯鹿是楚科奇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楚科奇人驯化成功的大型动物,驯鹿肉、皮能够提供食物、衣物、帐篷,驯鹿也能作为交通工具。夏季,养鹿人将鹿群赶到露出地衣甚至草丛的沿海地区;秋冬季则将鹿群赶回内陆的森林与河谷。
▲驯鹿的肉、皮、油等被楚科奇人用来制作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包括帐篷、衣服、鞋等。
沿海楚科奇人一般在春夏季节,乘坐兽皮船,猎捕海兽。与驯鹿一样,海兽的肉、油、皮也同样是楚科奇人的食物与日用品的来源。
苏联时期,楚科奇自治区开展了集体化运动,当地建立起国有农场,将几乎全部的楚科奇人纳入到该体系之中,这些农场主要以养殖驯鹿为主,捕猎海兽成为补充。
今天楚科奇人从事养鹿和捕猎的只占少数,总量不足1000人,大部分人从事公务员、教师、医生等非农工作。
楚科奇人是北极小民族之一,人口较少,由于长期生活环境闭塞,其所使用的语言长期自我演化,与其他语言的亲属关系也并不清晰。语言学家将楚科奇-堪察加语系、尼夫赫语、尤卡吉尔语系、叶尼塞语系总称为古西伯利亚语言(Paleosiberian Languages),这些散落在亚欧大陆最东北角落的语言,使用人口稀少,相互之间缺少清晰的演化和传承关系,但历史上长期的接触让这些语言存在一定的联系。
▲古西伯利亚语并非一种语系,而是对以上北亚小语言的统称,用一个模糊的框架将这些濒危的、彼此独立的语言囊括起来。这些语言甚至能与朝鲜语等东亚语言找到一些共有的词汇,表明了北亚与东亚地区历史上存在的接触与交流。古西伯利亚语言、朝鲜语等北亚的语言与世界上其他语言都不存在亲属关系,但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尤其是一些词汇彼此通用,但缺乏语言学上的联系。有可能这些语言相互之间的过渡语言,在历史中已经消亡,让各语言之间的关系难以确认,但彼此共用的词汇等特征依然存在,显示曾经的联系与沟通。
因纽特人的一支,尤皮克人有大约1500人居住在楚科奇,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沿海楚科奇人非常接近,传统上从事捕鲸、海兽等活动。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包括了因纽特语、阿留申语两大分支,这一语系有时候也被归入古西伯利亚语言之中。
▲楚科奇的尤皮克人是因纽特人的一支,尤皮克人大部分居住在美国阿拉斯加。
▲叶尼塞语系除了被笼统地归入古西伯利亚语言,有学者认为叶尼塞语系与美洲大陆的纳-德内语系在词汇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并建构德内-叶尼塞语系(未被普遍接受)。叶尼塞语系民族从基因上看与周边亚洲民族无异,但语言上却特立独行。目前这一现象尚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根据一些学者认为,叶尼塞语系的出现可能与美洲土著回流亚洲有关。
目前对于楚科奇语和周边其他语言的亲属关系并不清楚,楚科奇人和楚科奇语的形成时间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有学者认为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楚科奇是亚洲与美洲土著民族联系的纽带,楚科奇人是与美洲土著民族关系最密切的亚洲民族,在基因方面与一些美洲土著民族有相近之处。楚科奇人与因纽特人在语言等方面的联系尚不清晰,可以明确的是,现代因纽特人在旧大陆应该就已经与楚科奇人分道扬镳。但楚科奇人与因纽特人存在长期的密切交往,两个民族分化后,基因交流依然存在。
楚科奇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遗存大约在1.4-1.5万年左右,但人类来到楚科奇的时间应该还要更早,因为美洲最早的人类遗存也与之接近,而楚科奇是人类走出亚欧非,进入美洲的桥头堡。
第一批来到楚科奇的人类是亚欧大陆腹地的猎人,他们追逐猛犸象等猎物,来到这片旧大陆的尽头。其中一部分人穿过冰河时期封冻、海平面大幅下降而露出的白令陆桥,来到美洲大陆,成为后来美洲土著的祖先。过去的历史中,从旧大陆前往美洲大陆的人群前赴后继,当代美洲土著的祖先并非同一拨人。
大约1.2万年前,海平面最后一次上升,淹没了白令陆峡,楚科奇与美洲大陆断开陆上联系,白令海峡在距今1.1万年前大致形成今天的宽度。海面的扩大,让楚科奇的针叶林范围有所扩大,一些曾经的苔原地带变为森林。楚科奇与美洲大陆的居民联系受到地形的影响,联系有所减弱,新旧大陆居民的发展开始出现分化。
▲白令陆峡在最近1.5万年中随海平面的上升而逐渐被淹没。
▲白令陆峡最大范围。
大约7000年前(公元前5000年),楚科奇进入新石器时期,成为以勒拿河为中心的瑟阿拉赫(Syalakh)文化圈的一部分,当地出土了一些与周边地区相似的陶器碎片。当时的人们主要利用森林和苔原养殖驯鹿,并且能够在河流中捕鱼,但尚未进入海洋开展捕猎。大约6000年前,来自西伯利亚的绳纹陶器碎片在阿拉斯加出现,表明当时的亚洲与美洲存在交往,楚科奇自然是必经之地。到了4500年前,青铜器传入西伯利亚南部,但没有传入楚科奇一带。
大约5000年左右,楚科奇一带的人们开始进入海洋捕猎海兽,北极一带人们开始利用海洋获取食物、生活物资。大约3500年前,楚科奇、阿拉斯加出现捕鲸现象。2500年前的时候,楚科奇一带已经发展出复杂的捕鲸技术和组织形式,以围捕数十吨的鲸鱼,鲸鱼的巨大身躯也为当地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日用品。
大约2000年前,现代因纽特人在楚科奇一带形成,并开始迁入美洲大陆。大约1300年前,这批因纽特人以阿拉斯加为中心,占领整个美洲大陆北部。公元10世纪,北欧人到达格陵兰,与因纽特人这支来自于亚洲东部的民族相遇。旧大陆东西两端的人们在新大陆北部碰头,提前预演500年后另一个相遇的故事。
很长时间里,楚科奇都是世界上最封闭的角落之一,只和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堪察加半岛的科里亚克人等有过接触。在俄国人到达楚科奇之前,当地几乎没有发现使用铁器、青铜器的痕迹(西伯利亚南部有过出土),楚科奇人只能制作石器,缺少金属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楚科奇一带条件艰苦,使得楚科奇人磨练出坚韧、敢于反抗的民族性格,因纽特人、科里亚克人与他们接触并不愉快,冲突和交换始终并存。
由于地处偏远,楚科奇的贸易方式依然以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主,规模极为有限。楚科奇与东亚并未发生过直接接触,中国的史料通过间接的方式对楚科奇人有简单的记载,从内容来看,描述的可能是沿海楚科奇人的情况,“皆豕牙翘出”应该指的是他们所佩戴的海象牙饰品。
17世纪中叶时,俄罗斯人通过陆路到达楚科奇,并与楚科奇人有了接触。1649年,俄罗斯人在当地建立了第一个据点,一座木制堡垒,位于阿纳德尔河上游的河谷之中(马尔科夫附近的阿纳德尔斯克)。
17世纪后期,以楚科奇为中心,俄罗斯人继续向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进发,打通了从楚科奇到堪察加的航海线路,也在阿拉斯加建立了定居点。
1728年,彼得一世派遣丹麦人维图斯·约纳森·白令(Vitus Jonassen Bering)寻找北冰洋与太平洋的通道,并证实了亚洲与美洲并不相连。两块大陆的海峡也以白令命名,是为白令海峡。白令海峡宽约80公里,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70米。每年10月到次年4月为冰期,1月冰层厚达2米。冬季的冰层,让两边的人们可以通行,白令海峡在白令陆桥消失后依然成为两边来往的重要通道。
楚科奇对于控制堪察加、阿拉斯加至关重要。1725年,彼得一世派遣军队试图彻底征服楚科奇,但以失败告终,军队首领甚至被楚科奇人杀死。此后的数十年,俄罗斯派哥萨克人,并联合当地的尤卡吉尔人、科里亚克人多次进犯楚科奇人,但都被打退。楚科奇地区的严寒天气和匮乏的物资供应让俄国军队很难适应,楚科奇人顽强的反抗精神和游击战术,让俄罗斯人面对这片广袤的土地无能为力。
屡屡受挫让俄国调整了军事征服的手段,1778年,俄国与楚科奇人首领签订条约,俄国给予楚科奇人公民权,而楚科奇人不用向俄国纳贡(Yasak),这一和约至少保证了俄国人在楚科奇地区的军事存在。
19世纪后,一批冒险家对楚科奇的海域、河流进行了探索。俄国长期以来只是确保了在楚科奇的军事存在,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一地区,来自美国、加拿大的捕鲸人、淘金人、猎人也不时进入楚科奇,甚至在当地建立定居点。1867年,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使得借道阿拉斯加进入楚科奇的美国人更多。19世纪末的育空河淘金热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到阿拉斯加、楚科奇寻找黄金。
▲19世纪末,加拿大的育空地区出现淘金热,阿拉斯加成为进入育空的海上门户,一部分美国人、加拿大人也通过阿拉斯加前往楚科奇淘金。
为了遏制不断涌入的美国人、加拿大人,俄国加强在楚科奇沿海地区的巡逻,并没收此前建立的定居点和资产,同时在当地建立行政建制。俄国不断强化对楚科奇的控制,但也给予了部分美、加贸易公司一定的特权,如哈德孙湾公司等,允许他们在楚科奇开采黄金、铁矿石等。
▲18世纪末,俄罗斯帝国在楚科奇建立了最早的行政建制——阿纳德尔区,包括今天楚科奇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隶属于鄂霍茨克州(鄂霍茨克于1647年建立,是俄国人在太平洋沿岸建立的最早的据点,维图斯·白令的航海基地)。
▲19世纪,俄罗斯帝国在远东最东北角的地区设立堪察加州,今天的楚科奇包括了阿纳德尔和楚科奇两个分区。
1924年,苏维埃进入楚科奇,彻底将美加的势力赶出当地。之后,苏联开始楚科奇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于国内其他地区,楚科奇的改造相对较晚,并且进度较慢。1930年,苏联在楚科奇设立楚科奇民族专区(Chukotka National Okrug),隶属于俄罗斯远东边疆区。
▲苏联早期在远东设置远东边疆区,下设堪察加专区,1930年,堪察加专区下面分立出来楚科奇民族专区。楚科奇民族专区之后演变为今天的楚科奇自治区。
1938年,远东边疆区被分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楚科奇属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1953年,隶属于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划分出来的马加丹州。1991年苏联解体时,楚科奇自治区单独成为俄罗斯的联邦主体之一,并在1993年由俄罗斯宪法确认。由于楚科奇自治区人口极少(不足5万,甚至还在不断下降),俄国内存在将楚科奇自治区与马加丹州合并的声音。
从2001年到2008年,俄罗斯富豪罗曼·阿尔卡季耶维奇·阿布拉莫维奇担任自治区行政长官。阿布拉莫维奇动用个人财力为当地修建基础设施,包括旅馆、饭店、超市、医院、食品加工厂等,并为当地人提高工资,当时楚科奇的生产总值翻番,人均收入达到全俄罗斯的2倍以上。阿布拉莫维奇还在楚科奇注册了三家公司,上交的税收占到全自治区预算的80%以上。阿布拉莫维奇来到楚科奇后,让这个偏僻角落与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产生了联系,发展水平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不过阿布拉莫维奇担任楚科奇行政长官,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需要,对于其本人而言,大量的投入本就是不可能有经济回报。楚科奇气候环境恶劣,阿布拉莫维奇每年平均在当地只待两周左右,平时大部分时间里在伦敦的办公室工作。大量投入、环境艰苦,加上俄罗斯审计部门对其在过去私有化过程中的行为始终紧追不放,阿布拉莫维奇在第一任任期结束后就想走人,但在各方压力下还是接手了第二任任期。2008年,阿布拉莫维奇卸任。
楚科奇资源丰富,拥有黄金、天然气、煤炭、钨等矿产资源,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矿业公司在此开展业务。矿业是今天楚科奇经济的重要支柱,今天楚科奇的人均GDP依然明显高于全俄罗斯平均水平。但总体而言,楚科奇产业结构单一,提供的就业比较有限,矿业以外的工作工资较低,并且岗位有限,年轻人存在一定的失业问题,以往外流较为严重。俄乌战争爆发后,一批西方矿业公司撤出,而资源出口亦因为制裁原因受到冲击。各种困境下,大量楚科奇年轻人征召入伍,经过此轮征召,楚科奇人与许多俄罗斯境内的亚洲民族一样,在军队中有着与其人口比例极不对应的存在感。
▲楚科奇主要城镇功能,大多以采矿、能源等原材料产业为主。
▲楚科奇交通网较为简单,由于地广人稀,加上冻土、全年温差巨大等自然原因,地面交通不发达,地面交通多为季节性公路,包括冬季的冰面路、夏季的土路等。空运是当地重要的交通方式,各城镇、村庄普遍修建机场。
楚科奇地处亚欧大陆最东北角,与美洲大陆隔白令海峡相望。冷战期间,这里是对抗最前沿,是美国导弹与飞机进入苏联的潜在通道,大量沿海地区成为军事禁区,主要部署防空、潜艇设施。楚科奇与阿拉斯加传统上的民间联系也被中断,尤其是一些尤皮克人家庭成员分隔在两地,长期无法来往。冷战结束后,楚科奇的军事管制有所放松,楚科奇人、尤皮克人与阿拉斯加的土著民族往来有所恢复。不过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美俄的交往再次陷入低谷,楚科奇与阿拉斯加的人文联系再次近乎断绝。
楚科奇的战略位置对于俄罗斯来说是面向美国的前沿,同时针对北极航道而言,楚科奇也是必经之地。北极航道是俄罗斯重点推进的项目,俄在楚科奇投资建设、扩大了佩韦克、阿纳德尔等港口,以抓住北极航道的契机。随着北极争夺愈发激烈,作为北极战略的重要一部分,俄罗斯对于楚科奇的军事部署一直在加强。早在2015年,俄罗斯将楚科奇单独划设海岸防御区(Coastal Defence Division),增强在当地的战略布局,此外还在在楚科奇强化部署防空导弹、弹道导弹潜艇、米格31等军事设施和装备,并在弗兰格尔岛建立北极基地。
▲白令海峡海图。
▲白令海峡周边。
▲代奥米德群岛位于白令海峡中央,东西两个岛屿相距3.8公里,分属美国、俄罗斯,其中东部属于美国的小代奥米德岛西岸有一个村子,俄罗斯的大代奥米德岛为无人岛。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两个小岛中间穿过,大代奥米德岛是最早迎来新一天的地方,而小代奥米德岛则是最晚告别一天的地方。
▲小代奥米德岛远眺大代奥米德岛。
▲小代奥米德岛西岸有一个因纽特人的村子,近年来居住着70人左右。
▲俄罗斯在北极的部署:楚科奇、白海周围是东西两大重点。
▲2013-2018年4月白令海峡海冰变化情况,2018年时,当地海冰面积萎缩到很小的范围,这一年的夏天,北极95%以上的海冰都消融,北极几乎面临了一次“无冰夏季”。海冰的消融一方面引来舆论对全球变暖的担忧,另一方面对北极航道的常态化开通带来了希望。
▲2024年北极海冰情况,今年的北极海冰并未出现2018年的极端情况,但从冰龄来看,大部分海冰多为近3年形成。目前,北极95%以上的“多年冰”已经消失。
▲阿纳德尔是楚科奇最大的城镇,总人口超过1.5万人,占全自治区1/3左右。阿纳德尔周边是楚科奇地区较早人类定居的地方,也是沿海楚科奇人较为集中的地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捕猎海兽的经济活动。1889年,现代阿纳德尔作为一处贸易站出现,1965年获得城镇地位。冷战期间,阿纳德尔作为对抗前沿,部署了大量的中程弹道导弹,楚科奇沿海地区也多作为军事禁区,不对外开放。
▲比利比诺镇位于楚科奇北部内陆地区,是一个以黄金开采为主的小镇,苏联时期这里是远东唯一一处核电站所在地,目前该核电站已关闭。目前比利比诺镇是自治区内仅次于阿纳德尔的第二大市镇。比利比诺周围曾经发现了楚科奇一带最古老的人类聚落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佩韦克是俄罗斯最北的城镇,一战后作为矿产输出港建立起来。近年来随着北极航线每年开通时间变长,佩韦克港成为这条航线重要的节点,俄罗斯在当地投资改善航运条件,包括部署破冰船、更新港口硬件等。目前佩韦克是俄罗斯北极航线沿线(不含摩尔曼斯克等白海港口)仅次于杜金卡的第二大港口。
▲罗蒙诺索夫院士浮动核能发电厂,为一艘漂浮式核电船,常年停靠在佩韦克的码头,以取代关闭的比利比诺核电站,为远东偏远居民点、采矿点供电。
楚科奇地处旧大陆,但长期是人类文明最封闭的角落之一。这里是人类走向新世界一道隐蔽的大门,被忽视在其他地区的历史光辉之下,却成为创造美洲本土文明的“历史峡口”。人类穿过这片土地,走向新世界,但也将其遗忘在历史中。世界霸主们在这里相遇,在当代人类最为惊心动魄的对抗时期,楚科奇也承受着无声却同样巨大的压力,这里的挣扎与痛苦被掩盖在东北亚与中东欧的刀光剑影之下。
无声无息,是这片角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里的真实写照。今天,北极航道的开通将成为改变未来人类交通、地缘政治的最重大变化之一,而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对抗的回归让人类文明交往进入新的瓶颈,这些变化,楚科奇都是前沿。这道通往新世界的隐蔽大门,在充满未知的自然环境变化和地缘政治变局中,迎接不确定的新世代。
来源:地理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