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2023年中国科学院团队构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登上Cell杂志封面后,2025年1月9日,国际知名期刊Cell杂志的开年封面再度刊登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毛颖团队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攻关的交叉研究成果——仅通过1次外周血的
继2023年中国科学院团队构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登上Cell杂志封面后,2025年1月9日,国际知名期刊Cell杂志的开年封面再度刊登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毛颖团队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攻关的交叉研究成果——仅通过1次外周血的血浆蛋白检测,就能精准预测数百种疾病的患病风险。这项研究成果有望为临床治疗带来新曙光。
《健康与疾病血浆蛋白质组图谱》(Atlas of the plasma prote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53 026 adults)作为Cell近期发布最受欢迎的文章,研究的起因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防治难题密切相关。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认知障碍方向带头人郁金泰教授,联合多学科力量,敏锐地捕捉到蛋白质组学研究对AD防治的关键意义。团队通过血浆及脑脊液蛋白质组学研究,成功发现AD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联合诊断精度高达98.7%。2024年2月,团队在Nature Aging发表论文,实现“一滴血提前15年预知AD风险”,引起学术界轰动。
在复旦大学牵头开展国际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的启发下,团队提出了更为宏大的目标:绘制全面的人类蛋白质组表型组图谱。为此,他们深入分析53 026例个体的血浆蛋白质组数据,历经14.8年的中位随访期,终于成功绘制出这一涵盖广泛的蛋白质组图谱。
该数据库涵盖2920种血浆蛋白质,关联406种既往患病660种随访新发疾病以及986种健康相关表型,揭示了海量的蛋白质-疾病、蛋白质-表型关联。研究还发现,超过650种蛋白质与至少50种疾病存在联系,为183种疾病构建了预测诊断精度良好的蛋白模型,并提供26个潜在药物治疗新靶点。这意味着,血液中的特定蛋白成为预测疾病发生的“信号灯”,为疾病早期诊断带来新的希望。
此次研究成果不仅为疾病预测提供了有力工具,更为生命科学研究开创了新范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组学融合将成为精准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组图谱、代谢组图谱等也在绘制当中,通过多组学高度融合,精准医学将更加精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福祉。这一研究成果,无疑是生命健康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为人类抗击疾病、提升健康水平注入了强大动力。
来源:神经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