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奥斯卡奖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酝酿重大规则改革——或将强制要求参选影片披露其作品中涉及AI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细节。
来自《Variety》的独家报道,2025年奥斯卡奖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酝酿重大规则改革——或将强制要求参选影片披露其作品中涉及AI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细节。
简单来说,就是奥斯卡也要开始防AI了。
这项变革,主要是源自今年颁奖季中的两部热门影片引发的技术伦理争议。
因为入围最佳影片的《粗野派》被曝光使用AI音频技术修正演员的匈牙利语发音,而另一部热门影片《艾米莉亚·佩雷斯》则在片尾字幕中标注使用了AI语音克隆工具Respeecher。
实际上,因为AI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特效还是表演,AI技术已经全方位应用于好莱坞作品了。
奥斯卡现行规则是,仅需要片方自愿提供AI使用内容,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学院理事会已联合各分支委员会启动专项调研,重点评估AI在编剧、视觉效果、音效等15个专业领域的应用场景。
而科学技术委员会正着手制定强制性披露条款的规范表述,相关细则预计于2026年4月正式写入奥斯卡章程。
也就是说,将来的参赛影片,必须强制性披露自己的作品中,到底使用了哪些AI技术,这显然是奥斯卡应对AI新形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际上,今年奥斯卡的多部热门影片,就已经有AI深度介入创作了:
比如《无名小辈》:这部描绘鲍勃·迪伦音乐生涯的传记片,就借助澳大利亚Rising Sun Pictures开发的Revize学习工具组,完成了主演面部替换、数字减龄等复杂特效。
该工具组此前曾在《猫王》中实现奥斯汀·巴特勒与历史影像的无缝融合,并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前传《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中,通过150个特效镜头实现女主角从少女(Alyla Browne饰)到成年(Anya Taylor-Joy饰)的渐变过渡。
《沙丘2》:维塔数码团队利用Nuke合成软件的CopyCat,自动追踪数千个弗瑞曼人瞳孔的蓝色光谱特征,此项创新节省了超400小时的手动调色工时。
《此心安处》: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实验性地使用Metaphysic公司的AI系统,让65岁的汤姆·汉克斯与58岁的罗宾·怀特在单镜头内完成跨年龄表演,该技术还成功复现了已故演员理查德·卡特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中的形象。
《异形:夺命舰》:视觉特效团队通过AI重建技术,让1979年初代《异形》中饰演科学官的Ian Holme"数字复活",与新生代演员同框演出。
于是,在刚公布的视觉特效协会奖提名名单中,"新兴技术奖"几乎成为AI工具专场。
除Revize工具组外,Metaphysic系统因在《此心安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中的突破性应用同样入围。
Rising Sun公司CEO珍妮·泽赫尔强调:"AI不是要替代艺术家,而是让我们将预算真正投注于银幕奇观。" 该公司机器学习主管罗伯特·贝弗里奇以《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为例解释:"我们需要在保留年轻演员面部柔和线条的同时,谨慎融入泰勒-乔伊的锐利轮廓,每个镜头的参数调整都精确到0.1%级。"
然而,《粗野派》的导演布拉迪·科贝特的声明暴露出AI技术披露的必要性:他澄清仅是用Respeecher调整了匈牙利语对白的元音准确性,"但阿德里安·布洛迪和菲丽希缇·琼斯的表演未经任何数字化修饰"。
不过,这种"技术黑箱"现象引发学院担忧,匿名评委向《综艺》透露:"我们必须确保评委知晓人类艺术家的实际贡献,就像CGI时代要求披露动作捕捉演员名单一样。"
随着AudioShake等AI工具开始介入《玛丽亚》中玛丽亚·卡拉斯历史录音的声轨分离,AI应用已从视觉特效向音效设计、后期制作等领域全面渗透。
业内人士指出,奥斯卡强制披露规则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演员工会或将要求合约明确AI使用范畴,制片方则需建立技术审计流程。
正如视觉特效方面的资深成员所言:"技术创新与艺术真诚从来不是对立面。当年工业光魔用电脑绘图重新定义《星球大战》,如今AI正在书写新的可能性。但奥斯卡有责任建立透明框架,让观众知道银幕魔法背后,哪些属于人类灵感的迸发,哪些是算法计算的结晶。"
这场关于技术伦理的行业规范战,或许比小金人的归属更深远地影响着电影的未来。
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今年AI必将在各种领域产生突破性的变革,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影视行业。
来源:桃桃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