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保护领域的长远发展仍显不足!冯江教授谈蝙蝠保护与研究现状

360影视 2025-02-08 16:13 3

摘要:海洋与湿地·冯江教授专访(二)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受访专家 | 冯江文 | Linda Wong & Yanjun Xu海湿编者按蝙蝠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众多复杂因

海洋与湿地·冯江教授专访(二)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受访专家 | 冯江
文 | Linda Wong & Yanjun Xu

海湿

蝙蝠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众多复杂因素,公众对蝙蝠重要性、蝙蝠的贡献知之甚少,甚至常常把蝙蝠与邪恶、恐惧或疾病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特别邀请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冯江教授,与我们分享关于蝙蝠的知识。为求详尽地向读者科普“不为人知”的蝙蝠知识,本次访谈内容篇幅较长,分为三篇文章发布,此篇为第二篇。(编者按:Linda & Yanjun)


冯江,生态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首批一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聘高级专家(学科领军人才)

本文约6000字,阅读约10分钟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 海洋与湿地·人物专访



海湿小编:中国蝙蝠研究的整体现状如何?在种类多样性、生态功能和保护策略等方面,存在哪些亟待突破的瓶颈?

冯江教授中国是全世界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物种数量达153种。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蝙蝠分类学、生态学、行为学、生态系统服务、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病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中国蝙蝠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分布的全面调查相对较欠缺,关于其生态系统价值的研究亦比较缺乏,尤其涉及蝙蝠栖息地保护、栖息地恢复以及人工栖息地建设等实际保护措施的系统性研究更加少见。虽然一些保护区和保护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但整体上尚未形成全国范围的统一保护策略。此外,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对蝙蝠种群的威胁越来越严峻,但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仍不够有力。亟需在蝙蝠保护的实践层面加大投入,制定更为系统和科学的保护策略,同时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才能有效应对蝙蝠栖息地面临的威胁。


食果蝙蝠——棕果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在中国,蝙蝠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情况如何?是否足够推动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长远的生态保护方面?

冯江教授中国在蝙蝠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已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生态保护方面,相关关注逐渐增强。国家及多个省份和保护区的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蝙蝠的基础调查、分布监测以及生态功能研究,对蝙蝠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尽管已有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蝙蝠保护领域的长远发展仍显不足。首先,蝙蝠的保护并未在国家层面的生态保护政策中占据足够的突出位置,很多保护措施都是局部或短期项目,缺乏长期系统性、持续性的支持。其次,现有的资金投入相较于蝙蝠研究和保护的复杂性和迫切性而言,仍显不足。蝙蝠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的变化对蝙蝠种群构成威胁,然而,现有的保护措施更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物种或局部区域,整体覆盖面仍有局限。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蝙蝠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长远的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大关注,推动蝙蝠保护纳入更广泛的生态保护战略,并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针对栖息地保护、生态修复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此外,还需通过加强公众教育与科普,提高社会整体的保护意识,以确保蝙蝠保护能够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推进。


研究组成员开展蝙蝠调查。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在蝙蝠迁徙行为和种群动态方面,中国是否有系统的长期跟踪研究?现有的研究能否提供足够的依据来支持保护措施?

冯江教授前面提到了,由于蝙蝠的夜行性和体型较小,因此长期跟踪研究的难度非常大。尽管我们已经针对一些蝙蝠物种的活动模式和季节性迁徙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监测数据多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或物种,且监测方法的覆盖面相对较低。现有的监测方法,如直接观察、捕捉和声学监测,甚至目前十分先进的高通量追踪系统 ,虽然对部分物种有效,但由于蝙蝠的栖息环境常常较为隐蔽,加之其活动时间的特殊性,导致监测工作难以全面覆盖。


栖息在建筑物中的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蝙蝠的迁徙行为、食性多样性以及栖息地选择如何影响洞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冯江教授蝙蝠的迁徙行为、食性多样性和栖息地选择对洞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蝙蝠的迁徙通常伴随着大量个体从一个栖息地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移动,这不仅影响了蝙蝠种群的动态,也对洞穴及周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例如,蝙蝠粪便作为重要的有机肥料,直接影响了洞穴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影响到洞穴食物链的稳定性。同时,食虫蝙蝠通过捕食夜行性昆虫,有助于控制农林害虫种群,而食果蝙蝠通过种子传播,促进植物繁殖和生态恢复。


洞穴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目前关于蝙蝠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数据是否足够全面?您认为现有的监测方法存在哪些局限性,未来应如何改进?

冯江教授未来,通过改善蝙蝠种群动态和栖息地选择的监测方法,建立蝙蝠多样性监测网络至关重要。首先,可以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来提供更大范围的空间数据支持,对蝙蝠栖息地和种群分布的变化进行系统性监测。其次,建立长期监测网络并定期进行数据采集,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持续性。此外,扩大监测范围,覆盖更多种类和栖息地条件不同的蝙蝠物种,并通过多学科合作,融合气候学、生态学等数据,全面了解蝙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蝙蝠迁徙行为和食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为蝙蝠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支持,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保护。


蝙蝠洞穴中的钟乳石景观。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中国在蝙蝠的生态功能研究方面有哪些重要发现?如何评估蝙蝠在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冯江教授蝙蝠是各种农林生态系统中害虫的高效捕食者。例如,我们研究发现中国南阳地区七种蝙蝠主要捕食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这些蝙蝠捕食的75种昆虫既包括危害农林生态系统的害虫,也包括传播疾病的昆虫。研究还发现,这些蝙蝠的食性不仅受形态学特征影响,还与它们发出的超声波频率有关。同样,蝙蝠在贵州地区能捕食多达96种昆虫,其中超过50%是农业和林业的害虫。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领域,蝙蝠消耗的害虫比例高达67%和74%。蝙蝠的捕食行为还能够随着害虫资源的变化灵活调整,表明它们能够有效应对害虫数量的波动,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的害虫控制作用。此外,蝙蝠还被发现能够作为有效的入侵害虫监测工具。例如,在对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入侵害虫的监测中,蝙蝠能够在其密度极低时就进行捕食,并比传统监测方法提前近一个月发现害虫的出现。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蝙蝠在早期预警和害虫控制方面的潜力。总的来说,蝙蝠在害虫管理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帮助控制害虫种群,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也为未来在害虫控制和生态保护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栖息在建筑物中的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中国的蝙蝠物种保护现状如何?在保护区建设、栖息地修复等方面的政策执行情况如何?

冯江教授在中国,蝙蝠物种的保护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相关的政策和保护措施逐步实施。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在多个自然保护区内开展蝙蝠物种的保护工作,并逐步建立了蝙蝠栖息地保护机制。然而,这项工作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在保护区建设和栖息地修复方面,政策的执行和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栖息地保护方面,一些重点地区已经开展了蝙蝠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工作,尤其是在洞穴、森林等关键栖息地。此外,针对蝙蝠的保护,一些具体行动也在逐步展开。例如,有建议在景区为蝙蝠搭建“蝙蝠箱”,以供栖息,这有助于保护蝙蝠的生存空间,并避免蝙蝠由于生存空间被侵占而带来的病毒外溢问题‌。这些行动体现了对蝙蝠保护的重视和实际行动。然而,整体来说,栖息地的保护还存在局限,尤其是对于蝙蝠栖息地的长期修复和保护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栖息地的修复和管理,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和环保组织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扩张和农业活动的影响,很多蝙蝠栖息地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研究组与国外蝙蝠研究团队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目前中国蝙蝠的分布与栖息地保护情况如何?哪些地区的蝙蝠种群处于濒危或受到威胁的状态?

冯江教授中国部分地区的蝙蝠种群,特别是洞穴栖息蝙蝠、森林中的树栖蝙蝠等,受到了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干扰及环境变化的影响,部分蝙蝠种群已经进入濒危状态,亟需得到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中国境内的翼手目动物中,已有51种被列为近危状态,15种被列为易危状态,3种被列为濒危状态‌。此外,像河南西峡县王里桥乡的云华蝙蝠洞,曾是我国最大的蝙蝠群落栖息地之一,但现在也面临着种群数量减少的威胁‌。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新发现的玉树管鼻蝠,虽然为蝙蝠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反映出高寒地区蝙蝠物种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总体来讲,蝙蝠分布范围广泛更增加了对其栖息地进行全面保护的难度,多个地区的蝙蝠种群已经处于濒危或受到威胁的状态,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加以保护。


研究组成员调查人工隧道中的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中国蝙蝠的栖息地损失和人为干扰的现状如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对蝙蝠栖息地的影响是否被足够重视?

冯江教授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一些洞穴被开发或占用,洞穴栖息蝙蝠的种群就面临着栖息地被破坏和容量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蝙蝠栖息地的损失和人为干扰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大量的自然栖息地被城市扩张、农业开发、交通建设等活动所破坏,导致蝙蝠失去了原有的栖息环境,同时,城市光污染、噪音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因素不仅影响蝙蝠的栖息和觅食行为,降低其繁殖成功率,还可能影响它们的免疫能力,造成蝙蝠病毒的溢出。例如,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矿山开发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通过在蝙蝠体内富集,而影响其肝脏免疫功能。此外,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和材料也可能对蝙蝠造成不利影响,如玻璃幕墙等反射性强的材料可能会误导蝙蝠的飞行方向,导致它们受伤或死亡。

总的来说,中国在蝙蝠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部分地区对蝙蝠栖息地的保护已有初步关注,但整体而言,城市化进程中的蝙蝠栖息地保护工作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仍需在保护区建设、栖息地修复、政策执行等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以应对栖息地丧失和人为干扰等挑战。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加强公众意识、扩大保护区域的覆盖范围,将有助于蝙蝠及其栖息地的长远保护。


研究组通过红外热成像仪监测洞穴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中国的蝙蝠病毒研究已取得哪些进展?在生态学和公共卫生之间,如何平衡蝙蝠保护与病毒传播风险的管理?

冯江教授近年来,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关注蝙蝠病毒研究,目前已在蝙蝠病毒多样性、病毒溢出和跨物种传播的生态驱动力以及蝙蝠抗病毒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研究团队已鉴别出多种新型蝙蝠病毒,并证明蝙蝠食物组成、蝙蝠群落的物种组成、栖息地破坏、频繁人类干扰等生物和生态因素均能影响蝙蝠病毒的多样性,并可能促进病毒的溢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蝙蝠携带的病毒能直接跨种传播到人类。因此,减少蝙蝠病毒溢出的诱因、降低人类与蝙蝠直接接触的几率,才是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关键。首先,应加强蝙蝠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定期评估蝙蝠种群的健康状况及其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高风险地区。同时,应科学管理蝙蝠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干扰,从而减少人类与蝙蝠的接触机会,并将蝙蝠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强对蝙蝠的保护和管理,可以降低病毒从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风险,从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此外,应持续开展蝙蝠病毒相关的科学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蝙蝠病毒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开展公众教育,提高社会对蝙蝠生态功能的认识,减少人类对蝙蝠的误解、捕杀和直接接触,能够进一步减少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

冯江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与国际蝙蝠研究相比,中国的蝙蝠研究是否存在技术、设备或理论的差距?在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如何提升中国蝙蝠研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冯江教授中国的蝙蝠研究在行为生态学、分类学和神经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技术、设备、理论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虽然中国逐步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但是一些高精尖的科研设备可能尚未普及,尤其在种群动态监测、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仍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和系统性投入方面。为了提升竞争力,中国需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推动跨学科合作,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蝙蝠研究人才,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研究机会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蝙蝠研究领域。此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蝙蝠研究合作项目,与国际先进研究机构同开展蝙蝠保护与研究工作,引进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中国蝙蝠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并借鉴公民科学的模式,鼓励公众参与蝙蝠监测和保护。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的蝙蝠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但通过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逐步缩小差距,提升中国蝙蝠研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冯江教授及其团队简介


A Myotis bat. (Photo by Christian Voigt)


冯江,生态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首批一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聘高级专家(学科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任三大攻坚组组长),吉林省高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生态环境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春观测实验站站长,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兼职),吉林省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在野生动物行为、生态、进化和保护方面开展了系统和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60余项。在PNAS、Molecular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1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蝙蝠研究团队由冯江教授带领,自1995起一直从事蝙蝠的行为与分子生态学研究,在蝙蝠生态、进化和保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受访专家 | 冯江教授

访谈人 | Linda Wong

整理 | Yanjun

排版 | 绿叶

BCAN-001 盘点:多少种蝙蝠会迁徙?

● BCAN-002 三种蝙蝠被要求列入加拿大濒危物种名录,罪魁祸首:风力发电机

● BCAN-003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05 疫情之下,蝙蝠的价值和保护更需要大家的了解 | 谈谈《养护欧洲蝙蝠协定》及其他

●BCAN-006 圣诞岛蝙蝠发出最后的绝响,8年后才被宣布灭绝

●BCAN-007 绿会BCON关于《北京市石花洞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年-2030年)(草案)》的五建议

●BCAN-008 蝙蝠迁徙揭秘:革命性追踪技术展示蝙蝠惊人旅程

●BCAN-009 周晋峰考察地下溶洞蝙蝠栖息地 | 广西百色生物多样性调研

● BCAN-010 广西玉林容州古城景区的百来只蝙蝠:后来交给哪位“专业人员”处理的呢?怎样处理的?

● BCAN-011“蝙蝠保护行动网络”倡议于2023年6月20日发起成立

● BCAN-012 蝙蝠飞到家里来筑巢咋办?加拿大亚伯达蝙蝠项目鼓励负责任的蝙蝠友好管理

● BCAN-013 铁灰蝙蝠、东方红蝙蝠和银发蝙蝠在加拿大濒临灭绝!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4 蝙蝠在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中列入情况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

● BCAN-015 GBIF: 对英国蝙蝠的基因组筛查显示具有人畜共染潜力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

● BCAN-01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系列

● BCAN-017 2023年版“三有”名录收录8种蝙蝠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8 美国休斯顿市大量蝙蝠死亡,澳大利亚狐蝠满天飞

● BCAN-019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20 一种神秘真菌侵袭蝙蝠,它们正在悄悄死去!人类对蝙蝠的生态贡献还知之甚少

● BCAN-021 志愿者发现:冬眠蝙蝠警觉度与洞穴温度相关 | 绿会连云港保护地

● BCAN-022 “生态灭杀”蝙蝠?它们每年可为玉米作物贡献逾10亿美元的生态服务

● BCAN-023 野保资讯丨雪豹调级,圣诞岛伏翼蝙蝠灭绝——IUCN物种红色名录更新

● BCAN-024 北美52%的蝙蝠物种在未来15年内面临严重的种群下降风险!

● BCAN-025 守护黑夜精灵:美国政府与国际蝙蝠保护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

● BCAN-02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BCAN-027 猫与蝙蝠:如何防止蝙蝠受到猫的攻击和伤害?

● BCAN-028 请勿“以貌取蝠”:蝙蝠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BCAN-029 蝙蝠和鸟类帮助在秘鲁种可可的农民提高产量

● BCAN-030 吸血蝙蝠北迁,拉丁美洲狂犬病27年后将威胁美国?

● BCAN-031 梅斯卡尔酒热潮引发环境问题,威胁蝙蝠生存

● BCAN-032 上千只鸟类和蝙蝠死亡,法国风电场被勒令关闭:清洁能源与生物多样性的较量

● BCAN-033 破除蝙蝠的4个传言

● BCAN-034 陆上风能设施建设后鸟类和蝙蝠死亡率监测良好实践手册和决策支持工具

● BCAN-035 冲突背后的生态警示:受到破坏的城市环境对蝙蝠构成威胁

● BCAN-036 荐读 | 科学期刊:罗德里戈·莱戈雷塔,墨西哥的“蝙蝠之父”

● BCAN-037 解决全球风能-蝙蝠冲突:现状与未来展望 | 第七届风能和野生动植物影响大会

● BCAN-038

● BCAN-039

蝙蝠:稻米守护者,西班牙农田的“秘密生物武器”

● BCAN-041 比利牛斯山脉的饕餮:蝙蝠怎样在山口聚捕迁徙昆虫?

● BCAN-042 蝙蝠群体中爆发“大流行病”,“白鼻综合症”威胁德州农业安全

● BCAN-043 海湿公开课 | 全球蝙蝠基因测序:Emma Teeling教授谈Bat1K计划

● BCAN-044 杭州大伯家蝙蝠惊魂!消防操作是否涉及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从“驱蝠”事件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 BCAN-045 拯救濒危的弗吉尼亚大耳蝙蝠:北卡罗来纳州野生动物保护的胜利

● BCAN-046 飞得那么高,蝙蝠在夜空中都做些什么?

● BCAN-047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迎来新掌门!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专家上任

● BCAN-048 神奇的蝙蝠免疫机制!“夜总会”行为或成预防大流行的关键

● BCAN-049 联合国招聘《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执行秘书长(P4)

● BCAN-050 蝙蝠不是怪物!为什么这些飞行的哺乳动物需要保护?

● BCAN-051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EUROBATS):国际合作保护迁徙物种的重要举措

● BCAN-052 用鸟类和蝙蝠拯救西班牙森林!“德赫萨”生态恢复行动

● BCAN-053 海湿主编参加CMS能源工作组蝙蝠组会议

● BCAN-054 玉树管鼻蝠现身三江源,反思“新物种”记录——呼吁制定中国蝙蝠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 BCAN-055 风力发电场如何影响蝙蝠获取水源?一场关于栖息地的“距离战

● BCAN-056 解码蝙蝠生态学:如何用多尺度分析推动蝙蝠保护?

● BCAN-057 “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 海洋与湿地·人物专访

● BCAN-058 猫和蝙蝠,不共戴天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例如在北大西洋,因开放式螺旋桨撞击带来的鲸豚死亡比比皆是;如在卡塔尔海域,有超过50%的鲸鲨身上都有明显的螺旋桨伤痕。这显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沿海发现因被螺旋桨打死的海洋动物不在少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