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想要天人合一地长命百岁者,必经九重关,过来人知其中奥秘

360影视 2025-02-08 16:17 3

摘要:话说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上,一座道观内灯火通明。年过八旬的孙思邈正在为几位求道者讲解养生之道。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其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流传千古。

他在《摄生真录》中提到:"长生之道,贵在天人合一。"

到底什么是天人合一?为何要经过九重关?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养生智慧?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上,一座道观内灯火通明。年过八旬的孙思邈正在为几位求道者讲解养生之道。

"先生,我听说您活了一百多岁,不知有何秘诀?"一位中年文士问道。

孙思邈抚须微笑:"长生之道,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很难。我年轻时也走过不少弯路,直到悟透了'九重关'的道理,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养生。"

"九重关?那是什么?"众人好奇地问。

孙思邈说:"第一关是'知命'。很多人整天为生计奔波,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先认清自己的本性。"

一位老者问:"那第二关呢?"

"第二关是'养气'。《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生命活动全靠气的运行,气血通畅,百病不生。"

文士又问:"第三关是什么?"

孙思邈说:"第三关是'调神'。《养性延命录》中说:'神宁则寿,神扰则夭。'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寿命长短。"

听到这里,一位年轻人迫不及待地问:"那后面几关是什么?"

孙思邈正要开口,突然一阵山风吹来,烛光摇曳。

众人屏息凝神,只见烛光映照下的孙思邈面容异常安详,仿佛蕴含着无穷智慧。这一刻,大家都意识到接下来要揭示的奥秘必定非同寻常。

等风平息后,孙思邈继续说道:"第四关是'修心'。《抱朴子》云:'心者,神明之主也。'心浮气躁者,难得长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境平和。"

"第五关是'养德'。《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积德行善不仅能获得他人尊重,也能让自己心安理得,活得潇洒自在。"

"第六关是'适食'。《养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饮食要有规律,不可暴饮暴食,也不能过于挑剔。"

众人听得入神,不住点头。

孙思邈接着说:"第七关是'慎起居'。《黄帝内经》讲:'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长夏不长。'要顺应四时规律,不要违背自然法则。"

"第八关是'善动静'。《道德经》说:'动则顺时,静则养神。'运动要适度,休息要充足,动静结合才是养生之道。"

"第九关最为重要,叫'明天道'。《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要明白天道运行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老者问:"这九关听起来都很深奥,具体该如何修持呢?"

孙思邈说:"修持要循序渐进。比如'知命'这一关,就要从认识自己的习性开始。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学会扬长避短。"

"'养气'这一关,可以从调节呼吸入手。早晚打坐,静心凝神,感受气在体内运行。《黄帝内经》说:'呼吸深长,则气得以存。'"

一位年轻人问:"那'调神'要怎么做呢?"

孙思邈答道:"'调神'要从控制欲望开始。《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要学会节制,不要被外物所迷。"

"'修心'更要从日常做起。遇事不急不躁,保持心平气和。《禅宗》讲:'心如止水',就是这个道理。"

听到这里,文士问:"'养德'又该如何实践?"

孙思邈说:"'养德'要从小事做起。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要友爱,对邻里要和睦。《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善行开始。"

"至于'适食',要记住'饥而食,困而眠'的道理。不要贪食美味,也不要过于节制。保持一个适度的饮食习惯。"

"'慎起居'就是要按时作息。《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跟着节气变化调整生活习惯。"

"'善动静'是说要把运动和休息结合起来。运动不在猛,贵在持之以恒。休息不在多,重在质量。"

最后,孙思邈总结道:"'明天道'是这九关中最高的境界。天道运行有规律,人要学会顺应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那以后,这些求道者都按照孙思邈的教导修持。他们发现,通过这九关的修炼,不仅身体越来越健康,心境也越来越平和。

九重关的奥秘就这样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养生修道的重要指引。正如《道德经》所说:"道法自然",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些智慧,至今仍在指导着人们的养生实践。每一个想要获得健康长寿的人,都能从这九重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修持之道。

来源:诗韵古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