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年假期刚刚落下帷幕,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的“交汇点”客户端在2月7日晚和8日上午连续发布了三篇引人深思的专稿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以及《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这三篇文
新年假期刚刚落下帷幕,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的“交汇点”客户端在2月7日晚和8日上午连续发布了三篇引人深思的专稿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以及《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这三篇文章不仅聚焦于DeepSeek这一全球瞩目的AI大模型,更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杭州与南京两座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城市氛围等方面的差异与成因。
《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一文首先抛出了这一引人关注的问题。DeepSeek,这个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其创始团队来自浙江大学CAD实验室,并依托阿里云的算力底座迅速崛起。文章指出,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杭州独特创新生态的必然产物。杭州的创新基因源远流长,从南宋临安的市舶司到改革开放后的“杭铁头”精神,这座城市始终展现出惊人的产业适配能力。当互联网浪潮初起时,杭州凭借浙大系的技术储备、浙商群体的市场嗅觉以及民营经济的活跃基因,孕育出了阿里巴巴这一改变中国商业形态的超级平台。阿里生态的壮大不仅完善了电商、支付、物流等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大量数字经济人才,形成了“阿里系”创业军团。
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杭州又率先开启了“硬核创新”转向。2017年之江实验室的成立、2020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2022年余杭区规划千亩AI产业园……这些举措共同形成了“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DeepSeek的崛起正得益于这种产业土壤,其背后是杭州“芯片设计-算力集群-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
《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一文则更为犀利地将南京与杭州进行了对标分析。文章开篇就承认,杭州“六小龙”(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等)的火爆破圈让南京人感到震撼。南京在高校、科研、人才、科技人口等方面并不逊色于杭州,甚至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多年,但为何最终还是杭州的DeepSeek等企业破圈而出?文章指出,南京不容易出“链主”,只能做“产业链”中的一员,命运被别人决定。南京每年培养出的几十万高级人才,最终往往助长了其他城市巨头的成长,而自己却只能做做外包,吃点“外包利润”。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南京与杭州在城市定位与产业战略、政策与营商环境、高校科研投入与侧重、科技产业化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杭州的容错率较高,比较能容忍一定的创投失败,年轻人敢闯敢做。而南京则在这方面显得相对保守,缺乏足够的创新氛围和容错机制。此外,杭州政府扮演着“园丁”而非“设计师”的角色,通过一系列宽松政策和创新孵化器催生出大量初创企业。而南京则需要迅速弥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城市氛围更宽容、更包容民营力量的生长。
《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一文则进一步探讨了两座城市在GDP、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显示,南京以1.85万亿GDP总量位列第10,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至3360亿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没有亮点和特色。文章认为,DeepSeek的缺席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南京创新失位,而应视作特色发展路径的选择印记。南京在工业软件、创新药企等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参与科技革命的方式。不做聚光灯下的独角兽,而做深海之处的定海针——这是南京在产业周期潮起潮落中坚守的“长坡厚雪”之道。
杭州以其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前瞻性的政策引导以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角色的各司其职,走上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快车道。而南京则需要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并迅速弥补短板,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焕新上不断探索和突破,从《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发布的三篇专稿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杭州与南京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城市氛围等方面的差异与成因。杭州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和容错机制孕育出了DeepSeek等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而南京则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两座城市各有特色和发展路径,但都需要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未来,谁能在科技创新的竞赛中胜出,将真正塑造未来世界的模样。
来源:感性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