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如何驱逐了传媒业?对于“系统性变革”有何启示?

360影视 2025-02-08 18:42 3

摘要:最近这段时间,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声春雷”,网络上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引爆了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但是人们并未注意到,这个热点背后,是国内人文学者的巨大失落,一个时代的失落感。

大家好!文章全文5000字,提纲如下,欢迎阅读!

一、复盘DeepSeek的爆发过程,传媒业反应迟钝

二、技术爆发时代,要严格区分传播和传媒

三、媒体系统性变革,IP和工作室或是行业亮点

最近这段时间,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声春雷”,网络上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引爆了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但是人们并未注意到,这个热点背后,是国内人文学者的巨大失落,一个时代的失落感。

Deepseek加剧了文科的危机。在此前,《南风窗》曾经推送《全球文科倒闭潮》的文章,谈到随着经济的不景气,世界各地的大学都在优先削减文科学科的财政和师资预算。在很多人看来,文科是一种奢侈品,经济不景气时代,关停文科就相当于停购爱马仕。

但是对于国内的文科学者来说,还面临一个现实,那就是deepseek的爆发,可能预示着新一轮科技爆发时代的来临,文科学者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做,被严重边缘化了,失去了价值感和存在感。

ChatGPT爆发的时候,国内的文科还能和新科技保持一个太平洋的物理距离,和一个观察者的超然心态,但是今天,deepseek就在家门口,形势逼人,所有空间都成了它的能量场,文科感到了价值危机。不少学者在新技术面前,能做的不过是和deepseek对话,验证它的强大功能。需要穷尽学者一生人文素质的社科课题,deepseek依然能够轻松给出精彩回复。这本身让人产生挫折感。此外,不断的对话,文科学者沦为了技术的检验员和打工者,一种文科地位的直坠感。

本来,科学技术爆发之后,往往会引爆社会思想的爆发。物质决定意识。但是国内文科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课题化生存状态。这就使得文科需要转变研究方式,方能迎接挑战,与时俱进。

一些文科对于社会形同内存冗余,即便“格式化”损失也不大。但是对于传媒业来说,却并非如此。它需要在社会的D盘里拥有永久地位。其价值在于能够持续创造一个健康社会。

但在当前,deepseek看起来在驱逐传媒业,我在下面复盘deepseek爆发过程里就能看出这一点。尤其在今天传媒行业不景气的时代,这堪称雪上加霜。

在主流媒体开启系统性变革的当下,我们就此谈谈这个话题。

一、复盘DeepSeek的爆发过程,传媒业反应迟钝

如果我们回溯和复盘一下deepseek在国内舆论场火爆的过程,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它在社交平台出现爆发式传播的时候,国内的媒体行业基本是靠边站的,眼睁睁地看着一股流量喷薄而出,自己失去了报道的先机。

我们根据deepseek在国内出现的时间顺序来梳理一下,会发现这个重大新闻主要是“出口转内销”的结果,并且国内媒体在初次报道deepseek及其创始人梁文峰的时候,新闻几乎淹没在官方报道的话语和程式里面。

1月20日: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国产大模型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出席此次座谈会”。

媒体对此报道寥寥数语,依然以时政新闻为主,是带着好奇打量的语气,顺带介绍了一下这位出席高层会议的年轻人,比如说,“梁文锋既是深度求索(DeepSeek)创始人,也是头部量化私募幻方的创始人,创业范畴横跨金融和人工智能领域,……(梁文锋发言)涉及的内容为国产大模型的发展和前景。”在这种人物简介式的报道中,重大信息几乎被淹没。

根据社交软件的数据,就在同一天,境外社交媒体上的话题开始发酵,热度开始起飞。

1月22日: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当天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看到DeepSeek的新模型,真的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个权威的评价,在美国科技圈已经高度关注deepseek的基础上,来自中国的deepseek热度如同火箭升空。

1月24日:

CNBC发文称,deepSeek R1,因其性能超越美国顶尖同类模型,且构建成本更低、使用的芯片算力也较弱,引发了硅谷的恐慌。

1月25日:

国内网民留言:“有没有国外的朋友说一下这个报道是真的吗?是不是deepseek的软文?”暴露了一个现实,中国人常年被流量冲刷大脑,本身降低了判断力,导致了伤害性后果。

1月26日:

国内网络开始疯传一则信息:自1月20日DeepSeek-R1模型正式发布以来,DeepSeek已于26日同时登顶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 Store全球下载榜首。

26日当晚,杭州游戏科学创始人、CEO冯骥发文,称“DeepSeek可能是个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

26日的这两大信息,彻底引爆国内舆论场。事实上,国内对于deepseek的火爆关注,也是从26日开始起飞的,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

复盘DeepSeek在国内网络从默默无闻到“国运级”的提法引发全民关注,中间不过仅隔一周时间,但是其中传播细节是耐人寻味的。

最重要的细节是,关于deepseek的各个重磅信息,几乎都是科技圈的意见领袖或者自媒体引爆话题热点,并在社交软件上迅速传播,而且绝大多数是引用或者转述了境外信息。

社交媒体引爆deepseek热点的时间,比传媒业大规模报道要早上大约5天时间。这意味着国内的传媒业在面对这个热点的时候,一开始就落后了。即便报道涉及了,但是因为没有重点报道,并未引发高度关注。

所以,deepseek火爆的背后,不光是文科的落寞,也凸显了媒体业的尴尬状况。

二、技术爆发时代,要严格区分传播和传媒

其实对于这样的情景,传媒业已经见怪不怪了。在新媒体时代来临之后,绝大多数的第一手信息首先是在各大新媒体网络平台爆发和传播的,传媒业的速度慢一拍或者几拍,已成常态。

面对deepseek的爆发,传媒报道的落后,不过是再次验证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各大媒体无需再次产生挫折感,也无需再对拥抱新技术抱着紧迫感。但是需要就此更新和升级观念,并将此观念升维作为媒体融合的重要内容。

今天人们已经深深理解,任何新技术都是新媒体,都会引发人们的焦点关注,从而具有传播的功能。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麦克卢汉高度重视媒介技术,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领先了时代几十年,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近年来多种新媒体更新换代,让人目不暇接,背后其实是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升级迭代,信息传播不过是技术的“副产品”。

所以传媒业在很多年前,已经基本放弃了关于独家新闻、快速报道消息的奢望,转而在重点报道时政新闻之外,抢抓各种新闻的第二落点,也即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报道。换言之,放弃了消息这个新闻体裁,而着重于解读和评论等内容。

始于2014年的媒介融合战略,到2024年已经整整十年。这个战略的成果如何,有待总结,但是我的看法是,这十年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需要将传播和传媒分开看,不能混为一谈。

我对传播和传媒的看法分别如下:

传播,是个技术现象,只要技术存在,就会发生信息的传播。它是中性的,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现象。传媒业不能将传播行为视为自己的子嗣、视为自己独家的行为,不能因为存在“新闻传播学”,就认为传播属于新闻的、属于传媒业的。近年来,任何一个没有受到新闻传播科班训练的自然人,都可以将传播搞得风生水起。没有任何一家新媒体平台具有传统媒体的基因。这源于传播是新技术的自然结果。今天新媒体的大爆发,让我们更深一层地认识到,传播是个技术现象,有没有记者、有没有信息机构,传播都会在技术平台上出现,并且永远处于变动不居的变革状态。正如电台在报纸的时代,就是新媒体;电视在电台的时代,就是新媒体。传播是个永无止境的人类自发活动。传播学研究的是如何优化传播行为,并将传播变为有利的生产工具。

传媒,却是一种社会科学,是在传播行为之上的人文现象。这也是我们为传媒业的生存一直努力的原因。传媒作为人文行为,一方面需要关注传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通过扫描和监督社会,建设一个健康社会。任何其它文科都不能取代传媒的这个社会功能。

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传媒独有的功能价值,也是接下来需要更多发力的:

1.舆论工作。传播具有自发的、散漫的特点,传媒需要在舆论方面有所作为,比如生产舆论、引导舆论、辟谣、舆情应对、国际传播等;2.舆论监督。这是传媒业不可替代的行业特色,是传媒的核心业务之一,更是传媒价值的集中体现之一。社会因此受到监督,发展方向得以修正,健康社会得以保证。中国传统媒体恰恰在这一块放弃了阵地,也导致了自身的弱化,但也因此成为未来重大机遇;3.深度解读。新媒体时代,不要再指望先人一步获得独家新闻,消息这个体裁,实际已经被社交软件夺走。传媒要做的,就是解读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信息,从而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此外,深度解读还包含着知识传播,是对于社会大众人文素养的提升;4.时事评论。这也是传媒的社会价值体现之一,在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出现之后,社会随即产生对于评论和解读的阅读需求,稍晚一步,谣言、传言、流言开始填补空白;5.现场报道。新闻在现场,生命力也在现场。新闻现场是传媒的圣地延安,是革命根据地。但是多年来,传媒业失去了现场,因为新媒体提供了现场信息,传媒不过是进行了整合,这本身导致传媒沦为社交软件的附庸。近年来商业媒体的成功,源于现场的人物的访谈、现场的还原、一手信息的生产等;6.生产公信力。人工智能时代,虚假新闻、幻像信息、后真相情绪、谣言传言流言将更加严重,或将出现一个极端现象,那就是真假信息平分天下的格局。通过deepseek,很多人已经生产了无数类似的信息。人们对这个信息风险导致的社会风险,依然一无所知。虚假信息将催生一个新的社会机制,来取得社会平衡。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必然是更加凸显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人们相信和愿意相信的东西。传媒需要将此作为社会目标。当然,抵御虚假信息的最强大壁垒,是国民的整体人文素养。此外,提升国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让他们支持自己的社会,这本身就会产生凝聚力,公信力也会得以强化。

上面我列出的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领域包括学界和业界,近年来遭受了严重的挑战。学界业界一直鸡同鸭讲,貌合神离。业界的危机感早于学界5年以上,这使得业界一直在灌中药水,忙于自救。但今天的学界,也已经成为各种新技术的跑马场,表现为每当一种新技术的爆发,随即就会出现相关研究论文的峰值,学科的底层逻辑和知识结构并未增益。

由于新闻和传播这两个传统学科要素,各自已经遭遇了新媒体技术的解构,已经被时代和技术祛魅,新闻传播很难重建学科的护城河,未来新闻传播学更可能归于传媒学这个范畴。当然,这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不成熟的看法。

三、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IP和工作室或将是行业亮点

以deepseek技术爆发为标志,接下来可能会迎来一个技术接连突破的时代。新技术将是最靓的仔,技术明星将受到追捧,走到社会舞台的中央,技术正确将成为政治正确。技术和娱乐,可能成为流量的双漩窝。在中美竞争和国内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经济和技术将挂帅。文科难免受到影响,再加文科多年来社会风评不佳,自己砸自己的锅,也是反思和发展的好时机。

在新技术爆发、媒体行业再受冲击之际,传统媒体也循着自己的节奏,开启了系统性变革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

各地已经先后启动这个变革。这又将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长三角作为中国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主流媒体集团,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舆论重镇,他们的业绩和动向,近年来一直是行业亮点,也在引领国内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趋势。按照2019年《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出的“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长三角的几家主流媒体集团,已经当得起这样的“新型主流媒体”的称号。

但是发展和变革,才是传媒行业的主旋律。问题是,在当下系统性变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关键时机,主流媒体变革能否找到一个突破点?

如果可以从历史获得智慧和启迪,我想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土地和资源是国家的,但是生产力却未能获得解放,后来当发挥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进行了承包责任制之后,大地资源作为财富之母才被唤醒,生产潜力被一举释放。

今天的传统媒体拥有很多的资源,比如公信力资源、时政新闻资源、政治资源等,能否借助人的积极因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来推动变革的进行呢?

在此前,媒体融合更多在机构和技术的层面进行融合和变革,人才被置于机构之下,人的因素并未被重视,也并未更好地发挥。在今天启动系统性变革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新闻人才的解放可能也是一个窗口期。

中国的新闻行业是准入门槛最高的社会行业之一。都拥有本科学历,精英气息浓厚,大多数雄心勃勃,每个个体都蕴藏着能量,他们是我们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在传媒行业多年之后,大多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少数人成为行业翘楚,有些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IP和江湖声望。

各大媒体集团可以将集团作为平台,鼓励个体IP发光发热,鼓励成立更多的工作室。赋能赋权个体的成长,集团也会获得成长。

多年来,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成长壮大,无不在启迪中国社会,那就是只有更多个体进驻平台之后,开始了自主生产内容,平台才开始了大发展。更是在UGC(用户生产内容)基础上,出现大量PGC(专业人士生产内容)之后,平台才进一步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每个PGC账号,实际都可以视为一个单独的工作室。今天很多的意见领袖和自媒体,本质上是一个个IP和社会工作室。个体能量被极大释放。

再比如,胡锡进之所以在舆论场里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并非全是个体之功,而是他当初所在的媒体单位的影响力的延续,他的粉丝基础是在媒体单位积累的,并在离开总编辑岗位之后,个体卓越能力再加上媒体单位的公信力,共同铸就了他的舆论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是媒体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恰恰相反,胡锡进经营好了这种国有资产,并强化了媒体单位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我们可以将胡锡进的账号视为一种IP和工作室,与原单位一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大媒体集团如果推出IP和工作室,也将是PGC的形式,放大了影响力之后,未来也将会反哺集团。

来源:忻闻访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