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理学子名校行”①:看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360影视 2025-02-08 20:06 3

摘要:在为期5天的交流和学习中,从湘理考研到广州大学的龚贝、陈梦瑶学姐热情地为我和刘群茜提供建议和帮助,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审视自我与学习进步的新窗口。

2024年12月,学校启动了“湘理学子名校行”项目,我和中文2205班的刘群茜报名参加了广州大学的研学。

在为期5天的交流和学习中,从湘理考研到广州大学的龚贝、陈梦瑶学姐热情地为我和刘群茜提供建议和帮助,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审视自我与学习进步的新窗口。

通过深度的观摩和体验,我们更加明确了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对标先进、奋发前行。

十二月的风裹着珠江的水汽,我和刘群茜抵达广州——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广州大学,这座以省会城市命名的综合性大学,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精髓。

行程开始,中文专业的刘群茜选择了旁听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这节课的辩题是“袁世凯称帝是否有利于中国现代化政治的推进”,采用小组汇报和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

课堂如棋盘,同学们黑白交锋,各抒己见,课堂氛围十分活泼,最后以汇报收尾,授课老师给予最终点评。刘群茜说,将答辩搬到课堂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在回顾知识点的同时扩宽了视野,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我旁听的是《师德养成与班级管理》课程。课前,老师就“拒学生”与“厌学生”让我们进行探讨,通过这两个名词,老师想要向我们传达的是,一定要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鼓励式教育更有助于他们成长成才,我也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是班上五位同学的阅读分享,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分享的吴非《不跪着读书》。就像吴非说的“读书也要站直了读,有质疑的读,否则和不读书差别不大。”这让我明白,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和积极思考,不然等于浪费时间,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成果,对于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在广州大学的旁听经历中,我们感受到名校的课堂里,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行动,或许我们也应跳出固有思维,更多地在生活实践里汲取知识,加强与他人的思想碰撞,而非局限于教室与课本。

游园会

第二天下午时分,我们偶然参加了由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的游园会。

在开始之前,我不太敢去玩他们的游戏,只大概地转一转。但是,当我转到“析c织梦”摊位时,他们的工作人员似乎看出了我想玩的冲动,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他们耐心地为我讲解一些我不太了解的化学知识,他们也会引导我往正确答案靠近。

正是玩完这个游戏之后,我也打开了自己的内心,开始主动参与到其他的游戏当中。我和刘群茜还加入了“走向碳中和”的团队协作游戏,一个人比划一个人猜,有两名工作人员一直在旁边协助我们,最后我们成功获得了一套明信片。

游园会上,方便面在化学反应下变色、“熔岩灯”在试剂瓶里冒泡……穿红褂的志愿者笑着解释:“奇幻的熔岩灯是泡腾片与水的魔术。”我伸手触碰气泡,它们“啵”地一下破裂,原来知识未必束缚于课堂,它也会藏在趣味盎然的游戏里。

暮色里,我们骑着单车慢慢穿行在校园,我们听着诵读角的学生你来我往的讨论。即便是晚上七点,仍有不少同学匆匆赶往图书馆自习室。图书馆的窗格亮成蜂巢,实验楼的走廊也灯火通明,这让我意识到,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勤奋努力。

刘群茜说:“你看,广州的云走得比湘潭快。”

我想,或许是这里的风更野,裹着咸腥的海味,推着云,也推着人向前奔。

离校前夕,广州大学学生会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联席座谈交流会议。我们畅所欲言地交流学生会的工作,会议时长两小时。

座谈会中,广州大学学生会介绍了“五室一站”的运营模式,以及他们在“我为同学办实事”方面所建立的权益问题反馈机制。

他们通过班级权益代表和专项工作群构建的反馈体系,让宿舍空调报修、食堂异物投诉、校园环境治理等琐碎却高频的诉求,不必借助社交平台发酵,而是通过制度化渠道直达各个责任部门——这种将服务渗透在日常工作中的智慧,恰是我们学生会工作需要努力的部分。

会后,他们又陪我们一起逛了校园。广州大学专门设立了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岭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潭州书院,同样以学习、研究和传播湖湘文化为使命。虽然载体不同,但两者以传统的中华文化滋养和孕育杰出人才的初心与使命却是相同的。

回顾这段行程,此次名校行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汲取之旅,更是自我反思的成长之路。当我们学会用他者的镜面照见自身局限,改变便已开始。

于个人而言,如何更好地“见贤思齐焉”?于学生干部而言,如何通过多种形式把其他高校优秀的管理经验或者特色的品牌活动引入,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去呢?

或许诚如校训所言:“知行合一,精益求精。”从小事着手,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知识,以行动的姿态实现成长。

临别之际,站在红棉路的十字口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路,都在认真奔赴自己的未来,此刻我愈发感觉到名校行的意义——看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望见山外的山后,我愿将自己碾成更细的沙,汇入江海。

口述/DICTATE :刘云涛、刘群茜

编辑/EDITOR :杨山燕

排版/TYPESETTER: 李湘琴

来源:湘潭理工学院

相关推荐